|
【組成用量】 車前子(包)、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木通、大黃、炙甘草各9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以瞿麥、篇蓄、木通、滑石、車前子清熱除濕,利水通淋為主藥;配以大黃、山梔子清瀉肝膽三焦膀胱濕熱,以增強(qiáng)瀉火解毒之力,甘草甘緩止痛,和中保胃。全方合用則呈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濕熱下注,小便淋痛之病證。 本方具有抗菌、消炎,利尿顯著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yùn)用以小便淋痛,舌苔黃膩為其湯證之要點(diǎn)。 本方適用于治療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膀胱炎、急性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結(jié)石合并感染、急性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尿潴留等病證。而必須癥見(jiàn)尿頻尿急,溺時(shí)澀痛,淋漓不暢,尿色渾赤,甚至癃閉不通,咽干口燥,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yùn)用與主治疾病】 1.乳糜尿(濕熱型)治宜清熱利濕。 以本方加白花蛇舌草30g為主治方。 2.急性膀胱炎(濕熱壅滯型)治宜清熱解毒利水。 以本方加大黃12g(后下)、芒硝10g(沖服)、烏藥、青皮、陳皮各10g,石韋、茜草、白茅根各15g為主治方。 3.腎盂腎炎(濕熱型)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以本方加臺(tái)烏藥12g,木通、燈心草各6g為主治方。 若發(fā)熱重者:加金銀花、連翹各12g。少腹疼痛者,加白芍、川楝子各12g。尿液混濁者,加澤瀉、萆薢各12g。尿血者,加白茅根30g,大、小薊各15g。4.急性腎功能衰竭(濕熱蘊(yùn)結(jié)型)治宜清熱利濕。 以本方去木通為主治方。 若口干咽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者,加天花粉10g,玄參15g,地骨皮12g。惡心嘔吐明顯者,加竹茹12g,陳皮9g。舌苔厚膩者,加蒼術(shù)12g,黃柏9g。5.腎結(jié)核(下焦?jié)駸嵝?治宜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以本方去山梔子,合滋腎通關(guān)丸(川黃柏、知母各7g,肉桂心3g),加桑寄生9g,懷牛膝6g為主治方。 若盜汗甚者,加生地20g,地骨皮9g。大便秘結(jié)難下者,加枳實(shí)、制大黃(后下)各8g。尿血者,加小薊30g,藕節(jié)15g. 6.慢性腎小球腎炎(濕熱相結(jié),流注下焦型)治宜清熱解毒,利尿滲濕。以本方去山梔子、大黃,加荔枝草15g,生地、白茅根各10g為主治方。若發(fā)熱重者,加金銀花、半枝蓮。咽喉腫痛者,加玄參、蒲公英。惡心嘔吐者,加竹茹、黃芩。小便色紅者,加小薊、藕節(jié)。小便不利者,加益母草、石韋。7.泌尿道感染(濕熱蘊(yùn)結(jié),流注膀胱型)治宜清熱化濕,通淋利尿。 以本方去木通、大黃、加金銀花15g,竹葉、生薏苡仁各10g,臺(tái)烏藥6g為主治方。 若熱重者,加大青葉、黃柏。陰傷口渴甚者,加生地、天花粉。腹脹脘滿,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大黃(后下)、枳實(shí)。小便澀痛者,加冬葵子、石韋。尿血者,加側(cè)柏葉、白茅根。尿黃混濁者,加土茯苓、萆薢。 8.尿路結(jié)石癥(下焦?jié)駸?,煎熬成石?治宜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以本方去山梔子、木通、大黃、加金錢草、海金砂(包)、冬葵子、石韋各15g,澤瀉、牛膝各10g為主治方。 若發(fā)熱者,加金銀花、蒲公英。少腹脹痛者,加枳殼、臺(tái)烏藥。小便灼痛而頻急者,加黃柏、木通。尿血者,加琥珀粉(另吞)、生地。 9.妊娠合并急性腎盂腎炎(濕熱下注型)治宜清熱利濕通淋。 以本方去滑石、大黃,加金銀花、連翹各15g,黃芩、燈心草各10g為主治方。 10.淋病(下焦?jié)穸拘?治宜清熱利濕,解毒通淋。 以本方去山梔子,加忍冬藤20g,野菊花、土茯苓、敗醬草各15g為主治方。 11.產(chǎn)后尿潴留(氣滯型)治宜理氣、行水、利尿。 以本方加:枳殼、檳榔、冬葵子為主治方。 12.腎積水(濕熱蘊(yùn)滯型)治宜清利濕熱,通竅利尿。 以本方加減:半枝蓮30g,萹蓄、瞿麥、虎杖、川牛膝、黃柏各15g,滑石、車前子(包)、枳殼各10g,生大黃(后下)、臺(tái)烏藥各6g,琥珀粉2g(分沖)為主治方。 若感染明顯者,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蚤休。若痛劇,瘀象明顯,舌有瘀斑瘀點(diǎn)者,加生蒲黃、王不留行、穿山甲。 13.血尿(下焦?jié)駸嵝?治宜清利濕熱,涼血活血。 以本方去萹蓄、滑石、山梔子,加小薊30g,生薏苡仁、生地各20g,澤瀉、生蒲黃、天花粉各10g,赤芍15g為主治方。 若熱盛,發(fā)熱甚者,加蒲公英、連翹、白花蛇舌草、黃柏。血熱較甚,兼見(jiàn)血塊者,加三七粉(沖)、側(cè)柏葉、白茅根。膿尿加蚤休、敗醬草。若尿道劇痛,加琥珀粉(沖)、海金沙。若癃閉不通者,加制乳香、穿山甲。若大便干結(jié)者,加生大黃(后下)。 14.前列腺炎(濕熱壅阻型)治宜清利濕熱,利尿通淋。 以本方去木通、山梔子,加土茯苓30g,生地20g,澤瀉、黃柏各10g,龍葵15g,赤芍12g為主治方。 若高熱寒戰(zhàn),口渴引飲,煩躁不安者,加生石膏、知母、蒲公英。若疼痛劇烈者,加川楝子、制乳香、琥珀粉。若排尿困難者,加沉香、穿山甲。若血尿者,加大小薊、白茅根。若大便干結(jié),改用生大黃。 15.前列腺增生癥(濕熱下注型)治宜清利濕熱,通利小便。 以本方去滑石、山梔子,加生地20g,生薏苡仁、土茯苓各15g,臺(tái)烏藥、黃柏、冬瓜仁各10g,琥珀粉4g(分沖)、肉桂3g為主治方。 若口苦口粘者,加柴胡、黃芩。若口干少津者,加麥冬。若腰痛,加牛膝。若尿痛,加海金沙。若血尿,加地榆。若尿膿,加蒲公英。若小便不通,加沉香、穿山甲。 16.月經(jīng)間期出血(濕熱挾瘀,蘊(yùn)阻胞宮型)治宜清熱化濕,祛瘀止血。以本方加減:敗醬草30g,瞿麥、萹蓄、車前子、赤芍、川楝子、玄胡索、黃柏、薏苡仁各12g,木通3g,馬齒莧20g為主治方。 【隨證加減】 1.熱毒盛,高熱,寒戰(zhàn)者加柴胡、金銀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 2.尿中帶血者加旱蓮草、白茅根、茜草、大小薊等涼血止血。 3.尿路結(jié)石者加金錢草、海金砂、琥珀等通淋化石。 4.腹痛甚者加白芍以止痛。 5.小腹作脹者加臺(tái)烏藥、青皮理氣。 6.日久氣滯血瘀者加紅花、赤芍以行氣化瘀。 7.腰膝酸軟、頭昏無(wú)力者加懷牛膝、川續(xù)斷等補(bǔ)腎壯腰。 8.小便混濁如米油水者加石菖蒲、萆薢以祛濕。 【化裁變通】 木通散(《醫(yī)宗金鑒》) 加黃芩、赤芍組成。功效、主治與本方略同。 |
|
|
來(lái)自: 瀟湘之子玄黃 > 《以案說(shu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