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淋證
1熱淋,小便灼熱刺痛。小便短數,灼熱刺痛,溺色黃赤。腰痛拒按寒熱起伏口苦、嘔惡。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濡數
1八正散 ;木通9克、瞿麥9克、扁蓄9克、車前子12克、滑石15克、梔子9克大黃9克、甘草梢6克。加燈芯2克水煎服,或上 藥為末,每服6-9克,加燈芯煎服。
1.血淋可加大薊、小薊、白茅根、石韋以涼血止血。
2.石淋澀痛,可加金錢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以化石通淋。
3.膏淋小便混濁,可加萆薢、石菖蒲以分清化濁。
4.熱毒熾盛,發(fā)熱寒戰(zhàn)宜加蒲公英、金銀花以清熱解毒。
5.腰痛者,可加牛膝補益肝腎兼通淋。
6.濕熱帶下,色黃味腥,腰腹脹痛,口苦咽干,可加蒼術、白術、黃芩、薏苡仁以消除濕熱。
淋證加減:
1. 若大便秘結、腹脹者,可重用生大黃,并加枳實以通腑泄熱。
2. 若伴見寒熱、口苦、嘔惡者,可合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3. 若濕熱傷陰者,去大黃,加生地、知母、白茅根以養(yǎng)陰清熱。
淋證加減:
1. 大便秘結,腹脹者,重用生大黃,并加枳實,通腑泄熱;
2. 寒熱、口苦、嘔惡者,合小柴胡湯以和解少陽;
3. 小腹墜脹疼痛者,加川楝子、烏藥以理氣疏導;
4. 熱甚者,加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清熱解毒;
5. 伴尿血者,加生地黃、自茅根涼血止血。
6. 若熱毒彌漫三焦用黃連解毒湯合【組成】 黃連(9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梔子(9克)
若熱毒彌漫三焦,入營入血,又當急則治標,
2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黃連4.5克 黃芩3克 黃柏3克 梔子4.5克 金銀花10克 野菊花7.5克 蒲公英7.5克
紫花地丁7.5克 紫背天葵子7.5克
1.便秘者,加大黃。
2.吐血、衄血、發(fā)斑者,酌加玄參、生地、丹皮或合犀角地黃湯。
3.瘀熱發(fā)黃者,加茵陳、大黃。
4.若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榔。
5.濕熱下注,尿急尿痛者,加車前子、木通、澤瀉。
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為主證。尿中時挾砂石。小便艱澀,尿時疼痛,尿時突然中斷,腰腹絞痛難澀。尿中帶血。
腰酸隱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熱細帶數。面色少華,精神萎頓,少氣乏力,舌淡邊有齒印,脈細弱。
3石葦散;石韋12克 冬葵子9克 瞿麥9克 滑石15克 金錢草30克 海金沙10克 雞內金10克 車前子12克
1.若出血明顯,可加白茅根、大小薊等以涼血止血;
2.若治石淋,可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通淋。
3.用于石淋,在應用時須加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等以加強排石消堅的作用。
淋證加減:
1. 若腰腹絞痛者,可加白芍,配甘草以緩急止痛。
2. 若尿中帶血,可加小薊草、生地、藕節(jié)以涼血止血。
3. 如兼有發(fā)熱,可加蒲公英、黃柏、大黃,以清熱瀉火。
變證
石淋日久,證見虛實夾雜,當標本兼顧,氣血虧虛者,宜二神散合八珍湯,陰液耗傷者,宜六味地黃丸合石葦散。
加減:
1. 腰腹絞痛者,加白芍、甘草以緩急止痛;
2. 尿中帶血者,加小薊、生地黃、藕節(jié)以涼血止血;
3. 發(fā)熱者加黃柏、鳳尾草、大黃、蒲公英清熱瀉火;
4. 小便頻急,少腹脹滿,澀滯疼痛,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膀胱濕熱壅盛者,加生大黃、梔子、枳實、沉香清熱瀉火,行氣排石;
5. 若攻伐太過或久病正虛,面色咣白,少氣無力,舌淡脈結者,加黃芪、黨參;
6. 氣血兩虛者,加當歸、生地黃、白芍;
7. 結石盤結日久不下而無癥狀者,以利尿排石為主,加烏藥、川楝子、白芍;
8. 石淋日久,陰液耗傷者,合六味地黃丸。
證見虛實夾雜,當標本兼顧,氣血虧虛者,
4二神散合八珍湯;人參6克(焗服)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當歸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海金沙10克
滑石18克 生姜5片 紅棗3枚
1.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等以養(yǎng)心安神;
2.胃弱納差者,加砂仁、神曲以消食和胃。
.實證: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jié)M痛。脈沉弦。
5沉香散加味;沉香5克 橘皮5克 當歸5克 白芍5克 甘草3克 石葦5克 滑石9克 冬葵子6克 王不留行5克
淋證加減:
1. 若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通肝氣。
2. 若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化瘀。
加減:實證
1. 氣滯嚴重,小腹脹滿難忍者,加青皮、烏藥、小茴香理氣;
2. 氣滯日久,夾有血瘀而刺痛者,加紅花、赤芍、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絡。
虛證:少腹墜脹,尿有余瀝,面色蒼白,舌質淡,脈虛細無力。
6補中益氣湯;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
生姜9片、大棗6枚。
加減:
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參。
4、嗌干-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藁本、細辛。
7、風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術。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jié)麻黃,天寒加干姜。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益智。
變化方:
1、除當歸、白術,加木香、蒼術-名調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
3、加蒼術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益胃湯,治內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術,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水不調,或脫血后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fā)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細辛、川芎-名調榮養(yǎng)?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金錢草海金沙冬葵子
血淋證:溺血而澀痛
.實證:小便澀痛有血。尿時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心煩、舌尖紅。苔黃脈數。
7小薊飲子合導赤散;生地黃5克 小薊根5克 滑石5克 通草5克 炒蒲黃5克 淡竹葉5克 藕節(jié)5克 當歸5克
山梔子仁5克 生地5克 竹葉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熱利濕瀉火之功;
2.若瘀熱盛,小便赤澀熱痛甚者,可選加石韋、蒲公英、黃柏之屬以清熱利濕;
3.若血淋尿道疼痛劇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氣陰兩傷者,可酌減木通、滑石滑滲利之品,加黨參、黃芪、阿膠等補氣養(yǎng)陰藥物,以標本兼顧。
5.淋證加減:若血多痛甚者,可另吞服三七粉、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8小薊飲子加減;小薊9克、炒蒲黃9克藕節(jié)9克滑石9克通草9克竹葉9克、當歸9克、生地黃9克、梔子9克、甘草梢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熱利濕瀉火之功;
2.若瘀熱盛,小便赤澀熱痛甚者,可選加石韋、蒲公英、黃柏之屬以清熱利濕;
3.若血淋尿道疼痛劇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氣陰兩傷者,可酌減木通、滑石滑滲利之品,加黨參、黃芪、阿膠等補氣養(yǎng)陰藥物,以標本兼顧。。
加減:
1. 實證血多,色暗有塊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秘者,加大黃。
3. 虛證陰虛濕熱者,加滑石、豬苓;
4. 若見陰虛較甚,可加黃柏、知母、阿膠等;
5. 虛火灼絡者,加龜甲、阿膠滋陰清熱;
6. 下元虛冷者,加肉桂、附片。
7.小薊、白茅根根據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滯,小腹硬,莖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虛證:尿色淡紅。尿痛澀滯不甚顯著,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淡紅,脈細數。
9知柏地黃丸;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
淋證加減: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虛者,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等以補虛止血。
六味地黃丸加減;生地黃24克、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小薊草9克、白茅根9克、甘草梢9克
淋證加減:若尿血不止血而血虛者,可加旱蓮草、阿膠、小薊等以補虛止血。
加減:
1. 實證血多,色暗有塊者,加三七、琥珀、白茅根化瘀止血;
2. 便秘者,加大黃。
3. 虛證陰虛濕熱者,加滑石、豬苓;
4. 若見陰虛較甚,可加黃柏、知母、阿膠等;
5. 虛火灼絡者,加龜甲、阿膠滋陰清熱;
6. 下元虛冷者,加肉桂、附片。
7. 小薊、白茅根根據病情可重用至30g;瘀血停滯,小腹硬,莖中痛者,用一味牛膝煎膏服。
10膏淋證:淋證而見小便渾濁如米泔水或滑膩如脂膏
實證:小便混濁如米泔水,尿道熱澀疼痛,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程氏萆薢分清飲;川萆薢6克 炒黃柏1.5克 石菖蒲1.5克 茯苓3克 白術3克 蓮子心2克 丹參5克 車前子5克
淋證加減:
1.若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若小便夾血者,加小薊、白茅根、藕節(jié)。
加減:
實證:
1. 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 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草、白茅根、藕節(jié);
3. 小便黃熱而痛者,加山梔子、木通、龍膽草。
虛證
1. 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2. 虛證、實證用藥截然不同。實證為濕熱,要清利,虛證為腎臟虛寒,下元不固,要補腎固澀,
還可用地黃丸合金鎖固精丸治之。
虛證:淋出如脂,澀痛反見減輕,形瘦,頭昏,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苔膩,脈細無力。
11膏淋湯;生山藥30克 生芡實18克 生龍骨18克 生牡蠣18克 大生地18克 潞黨參9克 生杭芍9克
1.見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痠軟等腎虛證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蓮須。
2.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益智仁、小茴香等。
淋證加減:
1. 若見頭痛乏力為主者,可加黃芪、白術、升麻以補氣升清。
2. 若見煩熱、口干、舌紅,脈細數者,可加知母、黃柏、龜板,以滋陰清熱。
加減:
實證:
1. 少腹脹,尿澀不暢者,加烏藥、青皮;
2. 小便夾血者,加小薊草、白茅根、藕節(jié);
3. 小便黃熱而痛者,加山梔子、木通、龍膽草。
虛證
1. 脾腎兩虛,中氣下陷,腎失固澀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合七味都氣丸益氣升陷,滋腎固澀。
勞淋證:小便淋瀝不已,遇勞即發(fā)。小便不甚來澀,但淋瀝不已,時作時止,遇勞即發(fā)。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淡,
12無比山藥丸;山藥6克 肉蓯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絲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澤瀉3克 干地黃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膠、仙鶴草、小薊、旱蓮草、三七等止血藥。
2.尿血也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復不止,可再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
4. 腎陽虧虛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溫補腎與督脈。
淋證加減:若脾虛氣陷,癥見少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合補益中氣湯同用,以益氣升陷。
淋證加減:
1. 脾虛氣陷,少腹墜痛,小便點滴而出者,去牛膝、杜仲、五味子,加黃芪、黨參益氣升陷;
2. 腎陰虧虛,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者,去巴戟天,加知母、黃柏、丹皮,改熟地黃為生地黃以滋陰降火;腎
3. 陽虛者,加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或鹿角粉;
4. 濕熱未凈,溲黃熱痛者,加車前子、黃柏、鳳尾草。
5..益氣升陷之黃芪劑量可稍大,一般用30g,肉桂一般用1~3g;
6. 正虛者非一日可復,應緩緩補之,補陽應同時補陰,以陰中求陽;
7. 勞傷心腎者,用清心蓮子飲;
8. 若小腸有熱可合用導赤散;
9. 心脾兩虧而無濕熱之征者,用歸脾湯
若腎陽虛衰,癥見面色少華,畏寒怯冷,四肢欠溫,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者
13右歸丸;大懷熟地12克 炒山藥6克 山茱萸4.5克 枸杞子6克 鹿角膠6克 菟絲子6克 姜杜仲6克 當歸4.5克
肉桂3克(粉沖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如陽衰氣虛,必加人參3-6克(焗服);
2.如陽虛滑精,或帶濁便溏,加酒補骨脂6克;
3.如飧泄腎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飲食減少,或不易化,或嘔惡吞酸,皆吸虛寒之證,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吳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陰虛陽痿,加巴戟天6克、肉蓯蓉6克,或狗鞭一條。
.若腎陰虧虛,癥見面色潮紅、五心煩熱,舌質紅,脈細數者,
14知柏地黃丸;山藥6克 肉蓯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絲子9克 杜仲9克牛膝9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山萸肉6克
生地12克 丹皮4.5克 澤瀉4.5克 茯苓4.5克 鹽知母5克 鹽黃柏5克
1.尿血加阿膠、仙鶴草、小薊、旱蓮草、三七等止血藥。
2.尿血也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復不止,可再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
4. 腎陽虧虛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溫補腎與督脈。
淋證加減:若脾虛氣陷,癥見少腹墜脹,小便點滴而出者,可合補益中氣湯同用,以益氣升陷。
心勞淋,癥見小便滯澀,小腹微脹,心悸短氣,失眠多楚,口干,咽燥,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數,乃由思慮過度,心營暗耗,虛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腎,治宜益氣陰,清心火,
15清心蓮子飲;黃芩10克 麥冬10克 地骨皮10克車前子10克炙甘草10克石蓮肉15克白茯苓15克 炙黃芪15克 人參15克
1.遺精為主,加煅龍骨、煅牡蠣。
2.膏淋白濁者為主,加萆解、石菖蒲。
3.血崩帶下者,加椿根皮、炒荊芥穗炭。
若伴尿痛
16合導赤散;生地5克 竹葉5克 木通5克 甘草梢5克
1.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
2.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
其它治法
1.地錦草、鴨跖草,蒲公英,紅藤、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車前草,篇蓄等,任選1-2種,每種用30-60克,水煎 服,每日一劑。適用于熱淋。
2.金錢草60克,水煎服,每曰一劑。、適用于石淋。
3.烏蘞莓、血見愁、仙鶴草、白茅根等,任選1--2種,每種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適用于血淋。
4.飛廉、薺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莖(取中心梗子)、玉米須,任選1—2種,每種用30--60克,水 煎服,每日一劑,適用于膏淋。
5.菟絲子l0克,水煎服,每日三次,適用于勞淋。
6.赤芍、檳榔各10克,水煎服,每曰三次。適用于氣淋。
單驗方
(1)熱淋者,服馬齒莧汁,或白茅根煎水服。
(2)諸淋痛者,用海金沙15g、滑石30g,研末,每服1g。或用燈芯草、木通、麥門冬、甘草煎水,入蜜調服。
(3)石淋痛如割者,用滑石、石膏各3g,石韋、瞿麥、木通、蜀葵子各1.5g,研末,每服1.5g,以蔥白兩莖、
燈芯草1尾煎湯,空腹服用。
(4)氣淋者,赤芍、檳榔各lOg,或雞腸草、石韋各lOg,或淡豆豉15g,任選一組,水煎服,日3次;或冬葵子為末, 每次5g,日3次;或醋浸白芷,焙干研末,每次3g,日3次,木通、甘草適量煎水送下。
(5)血淋者,黃芩30g,紫草30g,棕櫚皮30g,葵花根15g,川牛膝30g,大豆葉一把,苧麻根10枝,任用1種,或芭蕉 根、旱蓮草各30g,或梔子、滑石各15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劑;或海金沙、茄葉、赤小豆,或白薇、 赤芍各等量,或血余炭、蠶種燒灰,分別加入工麝香適量,任用1組,均為細末,每次3~5g,日3次;或 生地黃汁加鮮車前草汁各適量,日3次。
(6)勞淋者,用菟絲子lOg,水煎服,日3次。
(7)膏淋者,飛廉、薺菜花、糯稻根、芹菜根、水蜈蚣、向日葵莖(取中心梗子)、玉米須,任選1~2種,每日用30~ 60g,水煎服,日3次;或鮮葎草一握搗汁,加醋適量,日3次服;或海金沙、六一散各30g,共研末,
每次5g,麥冬煎湯送下,日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