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文壇最著名的四位文學(xué)家,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和蘇軾,其中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又是“唐宋八大家”,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同樣奠定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 這四位老兄在文學(xué)上的成就,我們就不過多贅述,在仕途上的爭斗,才是他們?nèi)松鸱年P(guān)鍵,不同的政見,造就了他們一生的相愛相殺,他們的命運也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四人中,年齡最大的是歐陽修,生于公元1007年,司馬光生于1019年,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蘇軾生于公元1039年,蘇軾在其中明顯屬于小老弟。 年紀最長,樂于提拔后進的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在四人中因為年紀最大,入仕最早,在四人出仕的同一時期,歐陽修的官職也最高,對三位后輩都多有提拔。 公元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結(jié)識了歐陽修的學(xué)生曾鞏,二人成為好友,曾鞏多次向歐陽修推薦王安石,獲得了歐陽修的大加贊賞。1042年,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中第四名進士,走上仕途。 1051年,王安石在地方為官多年,政績斐然,時任翰林學(xué)士的歐陽修,推薦王安石做諫官,王安石以祖母歲數(shù)大了,不能遠行為由推辭,歐陽修于是任命王安石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使其有俸祿供養(yǎng)老人。 此后,王安石因為向仁宗皇帝上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tǒng)地提出變法的主張,雖然宋仁宗沒有采納王安石的主張,但是卻非常認可王安石的才能,此舉讓王安石名聲大振。 宋神宗即位后,于熙寧二年,提拔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次年,再度提升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變法,即為“王安石變法”。 雖然說歐陽修也是宋仁宗時期,推行“慶歷新政”的改革派,而且“王安石變法”在很多方面與“慶歷新政”有相同之處,但是在青苗法的推行上,遭到了歐陽修、韓琦等慶歷改革派的強烈反對。 歐陽修也因此與王安石爆發(fā)矛盾,歐陽修于“王安石變法”全面推行的熙寧三年,離開京師,外任蔡州知州,次年辭官歸隱,所以歐陽修于王安石的關(guān)系,由前輩對晚生的欣賞提拔,最終走向了政敵。 司馬光與歐陽修的關(guān)系就比較復(fù)雜了,司馬光在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曾是歐陽修的下級,而且二人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都喜歡研究歷史,歐陽修主修《新唐書》《新五代史》,司馬光編纂了《資治通鑒》都是名垂青史的歷史著作。 宋仁宗皇祐元年,歐陽修從“慶歷新政”的貶謫大潮中復(fù)蘇過來,回到朝中,被任命為翰林學(xué)士、史館修撰等職,同一時期,司馬光經(jīng)過龐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龐太師的推薦,任館閣??保髞碛秩渭t校理,專任史官,二人在這一時期成為上下級的關(guān)系。 嘉祐三年,歐陽修以翰林學(xué)士身份兼龍圖閣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成為開封府的代理長官,這一年,司馬光成為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成為了歐陽修的副手。幾年后,司馬光又升任起居舍人,同知諫院,這個職位是歐陽修多年前的位置,兩人在官場軌跡上多有相似之處。 宋神宗繼位后,時任參知政事的歐陽修,向皇帝推薦司馬光,于是司馬光被任命為翰林學(xué)士,很快又升任御史中丞,在對待王安石的變法,司馬光于歐陽修一樣,也是堅決反對“青苗法”的。 但是從后來司馬光執(zhí)政時期,將新法全部廢除來看,司馬光和歐陽修的政見也明顯不同,所以兩人的關(guān)系也更加地微妙和負責(zé),有共同的愛好,也有共同的政敵,更像是盟友吧! 蘇軾與歐陽修的關(guān)系相對較為單純,蘇軾中科舉之后,因為父母的病逝,蘇軾在宋仁宗、宋英宗時期的仕途,幾乎為零,到了宋神宗時期,蘇軾守喪期滿,回朝為官時,歐陽修已經(jīng)退出政壇,與蘇軾沒有什么交集。 歐陽修是蘇軾進士考試的主考官,在歐陽修的主持之下,蘇軾被錄取為進士,但是歐陽修當(dāng)時誤把蘇軾的試卷當(dāng)成了學(xué)生曾鞏的,沒有將蘇軾錄取為第一名,錄為第二名。 歐陽修對蘇軾的文章非常贊賞,認為將來蘇軾的文章必將獨步天下,他們這種關(guān)系,后世稱之為“座師與門生”的關(guān)系。 既是小老弟,又是受氣包的蘇軾,被王安石和司馬光相繼打壓 四人之中,蘇軾的地位相對比較尷尬,因為入仕最晚,又遇上了北宋歷史上政局最為動蕩的宋神宗和宋哲宗時期,蘇軾的政見與歐陽修非常類似,比較支持改革的,但是對王安石變法的部分內(nèi)容表示反對,但是遇上非常小心眼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就悲劇了。 宋神宗熙寧三年,蘇軾回朝任職時,王安石開始全國推行變法,蘇軾因為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被王安石記恨,蘇軾被迫出京任職,出任杭州通判。 整體來看,蘇軾在王安石主政時期,雖然被趕出京城,但仕途還是平穩(wěn)發(fā)展的,歷任密州知州、徐州知州,在元豐二年出任湖州知州。 此時蘇軾的霉運開始了,兩年前王安石再度被罷相,一年前王安石徹底辭官,對立志富強宋朝的神宗皇帝打擊非常大,非常厭惡守舊派,決定采取強硬手段推行變法。 這時蘇軾因為一封《湖州謝表》,受到新法派的攻擊,又被查出在杭州等地任職期間,詆毀新法,原本宋神宗想要處死蘇軾,在王安石的勸說下,蘇軾得以保全性命,被貶到黃州任團練使。 宋哲宗繼位后,因為皇帝年幼,由高太后主政,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再度被啟用,司馬光被任為宰相,蘇軾也迎來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很快就升任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曾經(jīng)歐陽修錄取他時的職位。 舊黨執(zhí)政后,完全廢除新法,這讓蘇軾十分不滿,認為司馬光等人與曾經(jīng)的“王黨”是一丘之貉,于是蘇軾上書勸諫,因此得罪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勢力,在京城難以立足,因此請求外任。 所以說,蘇軾不僅僅是四人中的小老弟,還是其中的受氣包,因為政見不合,既得罪了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勢力,又得罪了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勢力,先后被執(zhí)政勢力打壓。 王安石與司馬光,一對至交,因為政見成為仇敵 早年間,王安石與司馬光的交往是非常友好的,頗有些志趣相投的意思,兩人交往的頻繁時期,是在嘉祐三年,司馬光升任開封府推官,同年王安石調(diào)任度支判官,兩人都在京城為官,又都有才名,成為至交好友。 
 此后在宋仁宗朝的末期,王安石和司馬光還共事過一段時間,二人在同一時期,被任命修起居注,兩人聯(lián)手共事一段時間后,先后被提拔為知制誥,王安石接受了任命,司馬光拒絕了這一任命,同樣地司馬光擔(dān)任館閣之職多年,王安石曾先后兩次拒絕館閣之職,這也代表了二人不同的價值追求。 兩人的關(guān)系破裂,與歐陽修一樣,都是因為宋神宗熙寧年間的“王安石變法”,與歐陽修支持改革,主要反對青苗法不同,司馬光對新法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 
 曾因為變法,司馬光三次寫信給王安石,陳述實施新法的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王安石則回信對司馬光的指責(zé)進行一一反駁,聲明自己的觀點,認為士大夫不能因循守舊,唯有變法圖強,才能重振宋朝的威信。 為了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宋神宗想任命司馬光為樞密副使,司馬光再提廢除新法的建議,宋神宗沒有同意,司馬光因此辭職離京,遠離朝堂十五年之久,宋神宗去世后,高太后主政時才回朝擔(dān)任宰相,將王安石的變法全部廢除! | 
|  | 
來自: qiangk4kzk8us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