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者張XX,女, 1 月 8 天,以「 發(fā)現(xiàn)頸部腫物 10 余天 」為主訴就診,來我科行淺表超聲檢查。右側頸部觸及一腫物,大小約 3cm×2cm , 表面稍隆起,可活動,邊界清楚,質軟,表面光滑,局部皮膚無紅腫,無疼痛,無破潰,淺表靜脈無曲張,無明顯壓痛。右側胸鎖乳突肌中下部梭形增粗呈腫塊樣,大小約 3.1cm×1.2cm ,邊界欠清,內回聲稍增強,可見少許血流信號(見圖 1-3 )。右側胸鎖乳突肌中下部梭形增粗呈腫塊樣,先天性肌性斜頸可能。先天性肌性斜頸是嬰幼兒頭頸部較常見的畸形,可分為先天性肌性斜頸和先天性骨性斜頸。本文主要討論先天性肌性斜頸。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病因不明確,多數(shù)學者認為肌性斜頸的發(fā)生與產傷、局部缺血、出血、靜脈閉塞、宮內姿勢不良、遺傳、生長停滯、感染性肌炎等有關。先天性肌性斜頸的基本病理變化是胸鎖乳突肌的間質發(fā)生增生及纖維化,導致胸鎖乳突肌痙攣收縮呈腫塊樣改變。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發(fā)病率約為 0.2%-0.5% ;肌性斜頸的發(fā)生率無明顯的性別差異;雙側頸部的發(fā)生也無明顯差異,偶有雙側均出現(xiàn)病變的患者。患兒常以發(fā)現(xiàn)頸部包塊就診,患兒頭部向患者傾斜,并出現(xiàn)頭頸旋轉受限。縱切面顯示呈帶狀、內部有條索狀肌纖維組成,肌紋理清晰;橫切面呈網狀、線狀分隔及點狀回聲,見圖 2 。患側胸鎖乳突肌內見橢圓形或圓形、大小不等,邊界可清或不清,邊緣較規(guī)則的腫塊,無包膜,腫塊多沿肌肉長軸分布,內部回聲稍低或稍強,較均勻。 CDFI:可見少許或無明顯彩色血流信號。當先天性肌性斜頸合并肌炎時,血流信號可增多。頸動脈體瘤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一般多發(fā)生于青春期后,女性發(fā)病率略高于男性。頸動脈體瘤常見的發(fā)生位置為頸總動脈分叉處。超聲上表現(xiàn)為頸動脈分叉處實性的低回聲結節(jié),邊界清楚,形態(tài)較規(guī)則,腫塊較小時可使頸內、外動脈間距增大,當腫塊較大時,腫塊包繞血管生長,腫塊內可見較豐富的血流信號,主要以動脈型血流信號為主。神經纖維瘤是起源于神經鞘膜細胞的一種周圍神經瘤樣增生性病變。神經纖維瘤可分為孤立性和多發(fā)性,多發(fā)性神經纖維瘤又稱為神經纖維瘤病。急性斜頸主要和孤立性的神經纖維瘤進行鑒別,孤立性的神經纖維瘤呈結節(jié)狀生長,邊界清晰,無包膜,內部回聲較均勻,常表現(xiàn)為低回聲,內部可見較豐富血流信號。有時孤立性神經纖維瘤可見神經的「 鼠尾征 」。下頜下腺的腫瘤常以良性腫瘤為主,常見的腫瘤如混合瘤、 Warthin 瘤,超聲上表現(xiàn)為類圓形腫塊,邊界清楚,內回聲不均,有時可見囊性變,可見血流信號。與肌性斜頸的鑒別主要通過位置進行辨別。先天性肌性斜頸若未能得到早期的診斷和治療,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會出現(xiàn)面部及頭部的畸形,嚴重者可并發(fā)其他畸形如脊柱側彎及椎體楔形變等。1 歲以內的先天性肌性斜頸患兒有自愈的可能,非手術治療的治愈率也很高;1 歲以上的肌性斜頸一般多采用手術治療。超聲無創(chuàng)、無輻射,對軟組織有較好的分辨率,可早期準確的診斷先天性肌性斜頸,是臨床首選的檢查方法。[1] 阮定波,陳文艷.56例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超聲檢查分析[J].浙江醫(yī)學,2013,35(08):718-719. [2] 張小東.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先天性斜頸中的應用價值[J].大理大學學報,2016,1(10):6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