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年還在讀大學的時候, 和江波等小伙伴一起刷南京的山, 常常會看見野生的太子參, 印象中太子參是屬于華東的。 現在工作了,進入市場, 購買太子參,就不能光靠野生資源了, 我國太子參有幾大產區(qū), 其中之一是我老家貴州, 希望有產區(qū)小伙伴在后臺留下聯(lián)系方式。 太子參名字很高級, 其實他來自于石竹科, 和我們常見雜草繁縷是親戚,花也有點像, 所以他的價格沒有想象的那么貴, 我們了解一下目前的種植區(qū)域。 【基源】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的干燥塊根。 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采挖,洗凈,除去須根,置沸水中略燙后曬干或直接曬干。 【檢查】 水分不得過14.0%。 總灰分不得過4.0%。 【浸出物】 照水溶性冷浸法測定,不得少于25.0%。 【性味與歸經】 甘、微苦,平。歸脾、肺經。 【功能與主治】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與用量】 9~30g。 【貯藏】 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 太子參系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的干燥塊根,其名始載于《本草從新》,描述為“人參之小者”。 作為傳統(tǒng)少常用中藥材,太子參得到廣泛的利用始于中成藥如“江中健胃消食片”、“復方太子參顆?!?、“太子參口服液”等產品的市場發(fā)展。 太子參適宜陰濕環(huán)境,怕炎熱暴曬,有夏眠特性。 太子參野生資源在遼寧,內蒙古,河北省,山東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及湖南省安化縣等地區(qū)有分布。 這些地區(qū)多山地丘陵,是太子參生長的適生生境。 野生太子參為多年生植物,存在越冬塊根、替代塊根和莖生塊根交替現象。 經歷2~3年的無性生殖、1~3年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及1年的有性生殖階段,其生命周期約為4~7年。 近年來,隨著野生資源的減少,栽培資源迅速成為太子參商品藥材的主流。 形成了以安徽宣州、江蘇句容、福建柘榮、貴州施秉為代表的栽培太子參主產區(qū)。 而栽培后的太子參只經歷冬、春兩季就可完成生長周期,即當年11月左右栽種塊根后,于次年6、7月份可采收藥材(塊根)。 盛夏時節(jié)在人工管理下一年一收獲,且塊根數明顯多于野生的,當年即可滿足市場需求。 但目前的盲目引種、連作障礙、缺乏優(yōu)良品種、對太子參生長習性和種植技術欠缺了解,又會造成產量和藥材質量嚴重下降。 江蘇句容為太子參藥材的道地產區(qū)。 1967年福建柘榮從杭州玲瓏山引種太子參,至1972年已大面積種植。 1993年貴州施秉又從福建柘榮縣引入太子參,現栽培產量占到全國太子參藥材的三分之一。 原無太子參分布的福建、貴州等省區(qū)逐漸引種和馴化成功。 福建、安徽、貴州等產區(qū)均以塊根繁殖,其藥材產量高、品質好、銷量大,占據了全國各大藥材市場。 山東臨沭縣主要以太子參種子進行種植, 與用塊根種植相比,種子種植所得塊根小、產量低,主要用來培育種苗,這也是山東太子參在全國藥材市場上比重小的原因之一。 由于日照、降水等氣候差異,各地太子參的栽種和采收時間略有不同。 安徽宣州一般10月下旬~11月中旬栽種,次年6月下旬~7月上旬植株倒苗后采挖。 福建柘榮于11月中下旬栽種,次年6月下旬植株枯黃后采收。 山東臨沭10月中下旬栽種,次年7月下旬~8月上旬倒苗后采收。 貴州施秉于11月份移栽,次年8月份植株倒苗枯萎后采收。 不同產區(qū)的這種差異正是采收、種植時間, 與當地季節(jié)氣候相適應的結果。 適宜的采收時間是保證太子參藥材品質的重要條件, 過早影響產量,過晚則塊根不飽滿,影響質量, 甚至夏季高溫會導致地下塊根腐爛。 在商品規(guī)格等級方面,市場上根據太子參是否去須根(側根+纖維根)將之分為統(tǒng)貨和選貨,而去掉的須根則沒有被充分利用,造成資源浪費。 太子參環(huán)肽類成分包括了太子參環(huán)肽A、太子參環(huán)肽B等化合物,而不同產地太子參藥材中HA、HB的差異顯著。 如福建柘榮太子參藥材中的HB含量很低,但HA含量是HB的10~20倍,而安徽宣州、江蘇句容等產地太子參藥材中HB含量是HA的10~30倍。 由于太子參活性成分或指標性成分并不是十分明確,因此在評價藥材質量時難以取得統(tǒng)一評判標準。 連作障礙則會引起病蟲害的加重、植株枯萎,即使在正常管理下,也會造成產量下降、品質變劣,帶來生產上損失。 目前,較多研究發(fā)現產生連作障礙的原因主要有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破壞、作物分泌自毒物質積累等。 研究表明,粗大、飽滿的太子參塊根中多糖含量較高,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可挑選粗大、飽滿的塊根用于保健品的生產開發(fā)。 聲明 醫(y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yī)囑。 參考文獻 (1)我國太子參栽培資源現狀及藥材品質的探討 康傳志 周濤 江維克 肖承鴻 郭蘭萍 貴陽中醫(yī)學院 貴州貴陽 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 北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