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源于:華商論壇 一、喪葬 殯葬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禮儀文化又是殯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歷來重視禮儀行為,而喪葬禮儀是禮儀中最為獨特,最為引人注目的一種,因為喪葬禮儀是關(guān)于死亡的儀式,是人們既感到恐懼,而又不得不面對的人生重大儀式,其中夾雜著恐懼和敬畏的心理,更有著對新生的渴望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族都在其歷史文化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喪葬儀式,而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儀式最為繁縟、最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 二、把信 三寸氣在千般用, 一日無常萬事休。 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穿戴好內(nèi)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nèi)疚。 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叫做“挺喪”。 舊習(xí)俗認(rèn)為,亡者在床上死,冥魂將吊在床上,不能超度,且在死后不能過房梁的。 在確認(rèn)病人確實沒有生命的跡象后,由近親有一定閱歷和經(jīng)驗的親友來幫忙。 因為這種事,較為突然,況且比較繁雜,多數(shù)人又沒有過多的經(jīng)歷。 當(dāng)時大多數(shù)人的腦子都是一片空白。
有親友來幫忙,避免因慌亂了手腳而出錯。 因為有些環(huán)節(jié)出了錯,以后很難挽回和彌補,還會被外人嗤笑,而顯得自家缺乏禮節(jié)和涵養(yǎng)。 要把家中供奉的神明都蓋起來,門上要斜貼白紙,意在遮蓋門神。 祖先牌位也要收起來,待喪事結(jié)束后,再恢復(fù)原狀。 這時要在門外燃放一掛鞭炮,以告天地神鬼。 家中的寵物、家禽、牲口都要拴圈起來,以限制其活動范圍,杜絕與亡者接觸。 接下來,就要為亡者修容凈身,修容凈身即為體體面面,干干凈凈的上路,同樣寓意來世可托生到書香之家,這也是千百年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理念在作祟。 修容凈身要男理發(fā),女梳頭,洗臉、沐浴。
所謂洗臉是象征性的用棉花擦抹三下,沐浴是前胸七下自上而下,后背八把自上而下,俗稱“前七后八”。 再穿著事先準(zhǔn)備好的壽衣,穿著好后用麻線把亡者手丶腳丶腰都綁扎好,(麻線按照亡者歲數(shù)定的根數(shù),紐結(jié)成壽帶)平放門板上,口中塞上一塊銀元,叫咽口錢,咽囗錢寓意大富大貴之意,來世可做富貴之人,也寓意后輩子孫能得先人的保佑而富貴殷實。 患有傳染病死亡者,用炕熟的雞蛋餅將口蒙上,再用尺方大的白紙將臉遮蓋,意指不能讓其見到日光。 頭前用小方桌,點盞長明燈也叫過橋燈,舊時多用菜油燈,傳說通向地府的道路黑暗無光,點上長明燈可以照著死者行走,這盞燈要一直點到出殯下葬為止,期間絕對不能熄滅,要兒女們輪流照看。
擺供果,燃香不能斷,在供桌底放個盆子,用作燒紙化錢專裝錢紙灰。 此時兒女孝子應(yīng)跪在亡者腳下置盆燒到頭紙、落氣紙,要一張一張的燒,叫送路錢,以備死者路上收買擋路的孤魂野鬼,黑白無常之用。 房頭嬸娘大嫂們:忙碌為孝子孝媳孝孫等,穿著的鞋用麻紗布蒙鞋面,孫輩在鞋的前頭,加上小點紅色布。 男人忙置辦棍竹棒。按照死亡人的性別:男的就用桐子木,女子就用小山竹子制作棍喪棒。
棒子頭孝子用麻紗布包棍子頭上,孫輩加點紅綢布。 同時派精明的人去找年月先生看黃歷,擇吉日選利時入斂封棺與歸山安葬。 定下日子時辰后,孝家,守護遺體,此時兒女要日夜守候在遺體前,時刻不能離開了,為死者“送終”兒女送終是孝道,無人送終則有斷子絕孫之嫌。 送終之人七日內(nèi)不可入他人之家,以防給他人帶去晦氣。 近親及村中人派出到亡者親友四處把信。 每到一個親戚家,親戚家都得煮吃的,去把信人肚子飽了裝不下,就要跟親戚說明,親戚就泡碗糖水喝干(意指把信吃飽喝足,親戚家養(yǎng)的豬就會吃肯長肉。若把信人未吃或者不將碗里的食物吃完,意兆養(yǎng)豬也不會吃,更談不上肯長肉了)。
三、請道士 喪葬的起源與原始人的靈魂觀和靈魂不死的信仰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喪葬禮儀中的許多儀式和做法也與靈魂觀念直接相關(guān)。 正是靈魂的觀念,才為中國傳統(tǒng)喪葬禮儀中的繁縟、恭敬丶敬畏等行為或態(tài)度等找到心理的根據(jù)。 在死亡者入殮封棺的先后:由請來的道士念經(jīng),道士是陽人陰官,帽頂穿著為陰間七品知縣之職,做上幾招法事,為亡人開路條,劃鬼符,保護亡靈過關(guān)通卡,一路上無惡鬼妖孽相欺,順利到達黃泉,使閻王爺多加關(guān)照,早點超生投胎或者保佑亡靈登仙上天堂,入仙班的美好愿望! 并且?guī)退劳稣咧棉k大量的金銀財寶滿箱籠,蓋上道士印鑒封條,陰間邪神惡鬼望而生畏,誰也不敢有半點異心,保護亡靈豐厚的資產(chǎn)慢慢享受,終身受益樂悠悠! 理順陰間一切事宜,全賴道士一手操辦,亡靈安排完美,讓孝家人等悲傷之心得到慰藉!
四、封棺 按照年月先生定的封棺之日,四方親戚朋友先后的到來,孝子孝媳孝孫及孝家親系子侄們:頭披麻紗布,身穿麻衣,腳穿白布蒙面鞋,腰系草繩,手持哭喪棒,在本房族年長份尊帶領(lǐng)下,出門老遠跪地相迎接。 哀樂陣陣,催人淚下,鞭炮隆隆震蕩山谷,親友近前分別一一扶起,并且將帶來的香紙炮竹禮品,由孝家負責(zé)接待人領(lǐng)手引導(dǎo)前行,孝子們低頭持棒隨后!一一如此恭迎。 若姑娘姐妹前來,離村老遠放聲大哭,如泣如訴! 人人如此已成為鄉(xiāng)俗,但不能過,不能因死而傷生。 眾親戚都尊重吉時,在入殮前到達,吉時一到八仙兄弟各司其職。 親戚齊聚一堂,關(guān)上大門丶耳門,由八仙先將石灰墊棺材底,鋪上壽墊被,再從房間里抬出尸體入殮棺材里,這時鑼聲炮竹聲,兒女嚎啕大哭,嘶心裂肺,親友們熱淚滾燙,八仙用線兩頭吊銅錢分中,死者鼻子尖對準(zhǔn)中線,再拿孝子孝孫體中暖熱的布片放在死者身上(意在發(fā)兒孫)。 再次幫死者洗臉,用壽被子蓋上,上面再石灰堆齊棺材子囗,銅鑼聚響炮竹聲聲,兒女嚎啕聚起中,扣上棺材蓋。 這就是說“人以蓋棺而定論吧? 由孝子用麻纏棺材五寸長鐵釘四個,分別在棺材兩邊前后,是棺材兩邊墻的“過江串”凸現(xiàn)在子口弦寸高頭,與蓋扣上連接之處,蓋邊有原鉆之孔眼,跪地用棺材鐵釘釘上,與棺材連接封緊。 封棺后,在棺材前將小方桌再擺上,由道士寫的牌位及兩個用紙扎的金童玉女,小小童人身站立兩旁。 孝家大門外面兩側(cè)用二米高的小山竹做“招幡”在竹椏杈上:用紅紙條尺長,左邊的上寫“金童前引路”右邊是“玉女隨后行”。 眾親友用歺開始宴席,白鶴先生一位(既看黃歷先生,白喜的尊稱〉道士先生二位,根黨媳黨按照順序先后排列,開席時叫安席,由房族年長份尊者帶隊,孝子孝孫按照大小隨后至席間下跪,奏小樂,笛聲哀婉,每桌席近跪孝子孫身者,忙起身牽起。 宴席中間再跪行一次為敬酒禮儀。 酒畢用大飯橧,由孝子跪地開飯,后再由客人自己便用。 歺畢:道士再穿戴官服,做幾朝法事拍小銅鑼,時不時拍擊驚堂木,口念經(jīng)書,再拿一把香全燃燒,念符劃咒,交給八仙,八仙出門叫“放燭”。 八仙先派一個人提香籃張羅沿途保社焚香供飯,其余十五人頭前三四個沿途插燭敲鑼打鼓樂隊隨后,再由孝子孝孫、女婿外甥及近親,形成一條長長的白色雪龍,一行燭光點點。 好不壯哉。 在村周圍走上一圈,不能走重道回家,由孝媳、女兒和女眷在家門口跪接放燭隊伍。 再次請八仙和參加放燭客眾入席喝煎米茶,幾個菜,一大盆米粑,待茶畢安排客人住宿,一切安排妥當(dāng),由孝媳和女兒“叫茶”,叫茶意在喊亡靈“爺嘞!牙哇!囗渴時不要喝王婆的迷魂湯,回家喝清茶呀”! 亮嗓門,拖長音,似哭似唱。 連續(xù)三晚,頭晚上離家門遠點,二個晚上離家近點,第三晩上就家門口叫。
五、歸山 歸山安葬的頭天下午,孝家房族人眾忙碌得不可開交,孝子賢孫及近親叔侄,身穿白紗孝服,跪地迎接各地來的黨親、根親及前來吊唁好友,麻衣似雪,鼓樂齊鳴,客人有送祭品、錦帳、花圈、助葬銀錢多少與親疏相關(guān)不等,香紙炮竹配套。 待客人到齊,開席就坐,按照各地方的鄉(xiāng)俗尊坐位順序,由房族知書達禮之人,開場致辭,叫位請上坐之禮儀。 孝子賢孫手持哭喪棒,身穿重孝,從上席跪起垂首、后退再跪起再后退,行安席之禮! 在席端上幾道菜時,孝子賢孫再次重復(fù)跪地儀式,族上年長主事之人行敬酒禮節(jié)。 酒菜已畢再由孝子跪地開飯橧,后面由客人自便用膳。 接下來由道士做法事,念經(jīng)祈禱發(fā)燭,八仙兄弟接燭出發(fā),人生這最后一次行程比封棺放的路線長多了。 十里八鄉(xiāng)不等,沿途的親戚準(zhǔn)備接燭,在道路邊上,擺張小方桌,張煙倒茶及糕點酬勞,俗稱'接燭'。 回家已是深夜,再由孝媳、孝女跪地迎接放燭的隊伍。 放燭的八仙兄弟及孝子賢孫夜晚行程遠道辛苦,不言而喻。 歇會再吃煎米茶,幾個菜一盆米粉粑。 再由主喪呼禮人:在喪柩邊,設(shè)靈堂擺靈位,朝遺像行祭奠大禮,先由黨親燒香奠酒,宣讀祭文。 再由下親姑娘,女婿外甥燒香致祭辭,接下來散親義友燒香祭拜! 燒香已畢,俗稱為:“隔夜起”。
六、出殯 歸山之日,天未亮明;孝家人眾,由八仙兄弟抬起喪柩,出家門前往祖祠操場,鑼鼓、長號、樂隊丶鞭炮齊鳴,孝家人等哭聲動地,在黎明破曉時分是十分驚人。 待天大亮,擺在棺材頭前的小方桌上:照原來一樣點一盞長明燈,燃香不斷,時鮮魚肉供果,靈牌位及金童玉女是篾扎紙糊,招魂的兩捍引竹幡插在前往的操場路口兩邊。 八仙內(nèi)部分管劃喪用長龍喜杠與子杠綑綁,按照老傳統(tǒng)的劃喪綁柩的穿梭織成,也是富有學(xué)問與講究的,不會劃綁的人,去定下安葬地挖井,由孝子在風(fēng)水先生定的字向范圍,事先釘了金樁內(nèi):跪地挖掘三鋤,丟鋤起身,后由八仙兄弟接下來輪番挖好礦井。 早歺客人們不用酒,隨茶便飯。 但正副八仙兩桌共十六位,要上酒菜為“扎車酒”。 這兩桌席;任何客人不能介入其席,每次用歺,都要比其他桌上多一碗肉。 款待有佳,抬喪柩登山上坎,崎嶇歩艱,給力勞累。 飯畢:在操場舉行追悼儀式,先由孝子賢孫跪地,燒紙化錢,上香四跪八拜,宣讀祭文,再分別由黨上開壺奠酒,燒紙化錢,鳴炮、音樂齊奏,上香四跪八拜,再牽起跪在兩邊頂禮的孝家人等,禮畢發(fā)財退位。 后依次燒香,獻祭品。 最后由八仙一齊燒香,前面拿著招魂的引竹幡花圈、抬錦帳,打鑼敲鼓樂隊在前,由一個人一路上撒錢紙(意在出錢買路走)孝子雙手托靈牌。 孝子孝媳孝家人等一路哭泣,由村上嬸娘嫂子們挽扶著送行。 八仙一聲齊喊號起,舉起了喪柩張肩,疾速向前沖七歩,又急倒退八歩再向前沖,這是健壯的八仙們逞強健,乘酒興耀武揚威,也顯示亡靈威不可擋的氣派! 后面就是送葬客人及四村八鄰看熱鬧的鄉(xiāng)村父老,成群結(jié)隊隨后。 抬一段行程放下歇肩時,姑娘女兒忙碌著先焚香,燒紙化錢給亡靈,再獻酒食糕點給八仙鼓勵加油,遇上高地坎時,送葬的男女老少們齊心協(xié)力,如螞蟻抬蚯蚓,急敲鑼,前面在坎上拉,后面推,女漢子用肩膀頂住八仙屁股或推腰,生拉硬拽,這場面真是眾多如山倒,什么高山陡坡從頭越?。?/p> 勝利到達葬地,八仙們忙張煙,向老少爺們和婦女表示感謝!
七、回靈 在回靈之前,孝子孝媳所穿孝衣是麻衣,回靈鑼聲隔三差五輕敲,笛聲悠揚,全家脫下麻衣,孝婦頭上插白花,或用白布條扎發(fā)稱為帶孝。 帶孝期間,男女均穿素色衣服,不能穿紅戴綠,不宜嫁娶(要搶在五七內(nèi))逢有喜慶也不能辦為好,要等到三年卸孝之后才補辦。 卸孝是在除靈屋,升龕點主(把牌位放在祖堂)喪事完結(jié)時,卸下身上一切帶孝的標(biāo)志。 孝子孝媳回家,向親友為亡父或母,破費銀錢前來助葬送行一一致謝道別。
八、筑墳 八仙將礦井底撿平,用黃表紙是經(jīng)道士印章,鋪個“王”字(意指用錢買下這塊土了,作為亡者的地契)將棺柩放下井,回填平地面,再撒上一層石灰叫“憑官灰”。 在灰上面堆個長方形土垉,這時用籮筐擔(dān)來幾碗下酒菜丶與煎米茶和筑墳粑,其中有幾個大圓型粑,內(nèi)包有硬幣,八仙與任何人不能拿去吃的,是給孝子賢孫特做的,意指兒孫得財進寶之吉兆。 村中小孩嘴饞,成群去埋人墳地拿粑吃。 八仙吃后繼續(xù)往墳上筑土堆個墳垉,四處找來石頭砌個臨時墳頭(待日后子孫再立碑刻字傳記)。 墳頭將幾根棍竹棒伴放,鋪上供用食品,焚香放鞭炮,孝子八仙一齊作揖,再將用干稻草辨的長草杷(俗稱煙杷);圍新墳一周點燃,意為防止山中野獸,夜晚踐踏新墳,二來跟亡者做構(gòu)火為伴。 八仙收拾鋤頭工俱,(鋤頭工俱只能用孝家的),劃喪用的綜繩俗稱(喜繩)、子杠、兩根長龍收工扛回家,將喜杠綜繩放袓堂避室處,再到孝家喝酒完工。
九、雖死猶生 第二年春節(jié),孝家用綠紙寫下思親哀傷之類的對聯(lián)。 在買來扎師紙糊篾扎,設(shè)置樓層的靈屋前,擺上亡者牌位,點燃兩炬臘燭,平時三歺孝家人等作揖供飯,新春由三親六黨與好友前來'燒清香'。 客人帶上香紙鞭炮,和一對大臘燭,進孝家門;以亡人為大,燃香燒紙點臘放鞭炮,行四跪八拜之禮畢,起身扶起孝家跪地頂禮之人,再換笑容向孝家人叫“拜年”。 按當(dāng)?shù)仫L(fēng)俗是“燒香不過五”。 初五之前必須為燒清香之期,孝家人不得外去拜年,在家恭候,初六才能去向三親六黨叩拜新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