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流而下 劉述濤 從南風面的巖石中慢慢滲出,順著右溪水,流進遂川江,匯聚到贛江,再流經(jīng)萬安,趟過泰和,到了吉安,短暫停留,然后一路向下,就是吉水、峽江,新干、鄱陽湖、長江、淮安、再通過京杭大運河,就可以直通到北京,或者不進入京杭大運河,就順著長江往下漂,就能夠到達上海。 一條河,就這么把大半個中國都走個遍。 隨著水流一起走的,還有船上的漢子,遂川的特產(chǎn)。我記得,就在我家前面不遠,有位撐船的老大,為了省事,他把他的幾個兒子,分別叫做吉安、吉水、南昌、九江。到現(xiàn)在,我仍然時不時的聽見他響亮的喊他兒子的名字,他似乎每喊出一個名字,就能夠從名字中依稀記起自己的船到過的地方,在那個地方,他看到什么樣的人,經(jīng)歷了什么樣的事。 我的父親,也是一位生活在江邊上的人,他們所在的造船廠,就在吉安河東的贛江邊上,所以,我小時候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贛江邊上度過的。 到現(xiàn)在,我的三哥,還總是會說起他帶我在一只木筏子上的事情,他說他背著我在木筏子上玩,木筏子一晃,我就一個倒栽蔥跌進了贛江,三哥嚇得大喊大叫,他又不敢下水去救我,還好我命大,剛好被一位船老大看到了,他一把操起了我,這才有我的今天,仍能坐在電腦前來敲這些文字。 那時候的造船廠還才剛搬到吉安沒多久。一開始,造船廠還是縣航運公司的一部分,造船的和撐船的在一起,這也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船要修理,要造新船,都得有造船的人員,而我的父親又是木匠,他在1951年航運公司組建的時候,就進到航運公司,算是航運公司的老人了。但到了1970年的8月10日,縣航運公司自行制造22噸20匹馬力“井岡山號”鐵質(zhì)機帆船,這是遂川縣歷史上的第一艘鐵質(zhì)機帆船,這讓交通局的一位領導看到了遂川縣造船的能力,1974年的4月份,造船的人從航運公司分離,建立了遂川造船廠,并在贛江邊上成了立遂川造船廠的吉安基地。 那時候,在贛江邊上的造船廠還有很多,吉安、吉水的造船廠都在河東的贛江邊上,這充分說明當年水運的發(fā)達。 要說,在1980年以前,陸路運輸還沒有興起的時候,一般的縣市所依賴的大宗運輸工具,還是水運。遂川也不例外,明成化年間,就有了漕運所,縣里有五艘官府掌控的漕運船往返于遂川至淮安,將漕糧運至淮安之后,又從淮安運食鹽回遂川。也在那個時代,遂川船業(yè)開始興起,只是船都不大,都是一些土話叫做的車角仔、兩頭蛇、橫敖、踩梗仔、三角板。最流行的還是車角仔,因為這樣的船吃水淺,航行靈活,裝卸方便。而船戶受雇于商賈,運費由貨物的多與少來定。航行的河道主要也是以遂川江和縣內(nèi)的支流短途運輸為主。因為在羅塘,以前叫做羅灘萬,還有貨倉,也有更大的船只接運。 寫到這里,就不得不多說一句,就在昨天,參加一個有關于茶葉的會議,竟有人說到,以前遂川的茶葉,都是經(jīng)過木排來運往他鄉(xiāng)銷售的。我就不知道說這話的人,了解不了解遂川縣的歷史。遂川縣的歷史一路走過來,木竹的確是遂川縣的主要物產(chǎn),從宋朝造船業(yè)開始興起,遂川的木材就源源不斷的銷往江蘇,安微、上海等依靠船只往來的地方,那時候造船需要大量的木材。 但是,在解放以前,好多水道,支流,只能夠單根木頭流放,到了水域?qū)掗煹?,再扎成小排,到大河,再次聚集,扎成大排。后來林業(yè)局成立,許多木材轉(zhuǎn)運站,都是扎排流放的地方。這些木排扎來扎去,有哪位貨主愿意自己的貨物也這么搬來搬去?別看七十年代木排多,那是因為在1954到1982年這些年的當中,為了木排的順利流放,分別對朱砂沖、暗石沖、洛口沖、羊領沖、草林沖,右溪河的??跊_,以及包括蜀水在內(nèi)的一些急流險灘進行炸礁、疏浚、導流作業(yè)。而在這之前的木排,怎么可能裝運貨物?遇上橫排,斷架,過險灘的時候,自身都難保,哪位商販,愿意把自己的貨物交由木排來運輸?偶爾為之,還有得一說。但要說茶葉,土特產(chǎn)都是通過木排運出去的,那是不懂得歷史的人,在睜開眼睛來尿床,滿嘴胡話。 說到這里,又有說到一些所謂的專家很有意思,硬要說狗牯腦茶的祖先所用的茶葉種籽是遂川的原種,就不敢認同人家狗牯腦傳人梁家一直對外所說的,他家的茶葉種籽,就是祖奶楊氏從南京帶回的。這些要改歷史的人很好笑,為了強調(diào)本土特色,本土意識,沒有一點自信,就硬要說這是本地的茶葉種籽,這不是自欺欺人?當然,本地的的茶葉種籽有,但不是狗牯腦茶的原種。何況哪里的種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里的人能制出好茶,這里的土地能夠適應該種籽生根發(fā)芽,出好茶!這也更說明,這里的氣候環(huán)境好,才能夠生產(chǎn)出這么好的綠茶呢。這里有云、有霧,有山中的小氣候,所以,在江蘇種不好的茶葉種籽,到了遂川卻能夠成為好茶,這難道就會失分?打死我也不認為一定要說本土的茶葉種籽就好。還有,解放以前,梁家也不是像今天這樣的工業(yè)化生產(chǎn),那時候的梁家又真的能產(chǎn)出多少噸的茶葉?還原歷史,就是他家自己所說的,祖輩都是由挑夫挑往廣東的南雄、韶關一帶去銷,而非像現(xiàn)在所謂的一些專家說的,坐木排走水路,真正走水路,撐木排的是梁家狗牯腦的祖先——梁為鎰! 所以說,一條水路,有了狗牯腦茶,也成就了狗牯腦茶,這些自然是題外話。 還得說,遂川縣最早的船行有四家,分別是交通、通濟、同意、道興四大船行,專門承接各類貨物的運輸。也因為水運的發(fā)達,也使得遂川縣有了專業(yè)的碼頭,像陽關碼頭,就專以裝運香粉為主。那時候,通往上坑的路邊上,全是打香粉的作坊。中渡碼頭,裝卸的大都數(shù)以黃豆、麥子、食鹽、煤油以及土特產(chǎn)為主。華洋碼頭,是以藥材、百貨、煤油、食鹽和其它日用品和農(nóng)副土特產(chǎn)為主。 在那個年代,有專業(yè)的腳行,也就是在碼頭邊上裝卸貨物的苦力。我的曾祖父,曾經(jīng)就是一位腳行的老大,他沒有到場的時候,誰也不敢上船去挑第一擔貨物,否則就是對腳行老大的挑戰(zhàn)。而當了腳行老大,也就有頭子錢。這些事情,都是我的父輩們一次又一次在我們的耳邊講起我曾祖父的故事,我才知道的。 到后來,就不叫腳幫,而是叫做搬運隊,并且成立碼頭工會,設土車、碼頭、木排三個分會,有些水路發(fā)達的鄉(xiāng)鎮(zhèn)也紛紛組建搬運隊。只可惜,隨著八十年代水運的日漸衰弱,不要說船只,就連遂川江上的木排也看不到了。而如今,遂川航運公司和遂川造船廠,也早已經(jīng)倒閉,我們小時候,在造船廠推木船下水,看著船在一根一根的木頭上滾下水,大家大喊叫出響號子的場面,實在讓人又激動又開心。如今這些,全部只留在我們的記憶之中了,想起來,就仿佛仍在昨日,可見日子有多大,不知不覺我就老了,才會如此念念不忘過去的那些事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