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九三自身的條件與六二不同。六二以陰居陰,居中得正;九三以陽居陽,過剛而且不中,乃躁動之才。如果九三以過剛不中之才躁動以往,結(jié)果必兇。那么,九三貞固自守可以嗎?也不可以。九三處在當(dāng)革的時候,貞固自守不采取行動,也是危厲的。采取行動則兇,貞固自守則厲,那么應(yīng)當(dāng)怎么辦? 唯一的辦法是“革言三就,有孚”,亦即革,但必須十分小心審慎,得到人們的理解和信任之后方可行動?!案镅浴?關(guān)于革的言論。三,多。就,成,合?!叭汀?對革的言論,須經(jīng)過多次反復(fù)的研究,審慎周密的考慮,證明確實合理可行,沒有問題并且“有孚”,得到人們的信任,這時就可以革了。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革言已經(jīng)三就,事已做到至審至當(dāng),還往哪里去呢?哪里也不要去,走革的路就是了。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下三爻處在當(dāng)革未革,欲革難革之時,必當(dāng)小心審慎從事,力求革命穩(wěn)步發(fā)動,一舉成功,故三爻辭皆明著革字。明著革字,表明革命能否成功還是問題。至于上體九四,革道已成,不再明著革字,而唯言“悔亡,有孚改命,吉”。這時,革命成功了,“悔亡”了,“有孚”了,人們理解了,滿意了?!案拿?#39;實際上就是革命。 《左傳》宣公三年王孫滿答楚莊王問鼎說:“周德雖衰,天命未改?!迸f朝代還在,就叫天命未改;新朝代已立,就叫天命已改。所以,“改命”其實就是改朝換代。天命不是上帝旨意,天命是孟子說的“莫之為而為”,“莫之致而至”的自然規(guī)律。天命改與不改,什么時候改,不因人的主觀愿望而轉(zhuǎn)移,是有像自然規(guī)律一樣的客觀規(guī)律決定著的。王孫滿答楚莊王說“天命未改”,意思就是正告他,周朝尚未到垮臺的時候,你想奪權(quán)奪不了。 在古代,周代殷是人們最熟悉因而最典型的改命。周代殷包含兩部分內(nèi)容,一是武王伐紂滅殷,建立周政權(quán),取得天下。二是周朝建立之后,周公制定新的典章制度,取代殷朝的典章制度。舊政權(quán)換新政權(quán),舊制度換新制度,舊朝換新朝就是改命。改命即《彖傳》講的“湯武革命”的革命。 從爻象解釋九四爻辭,九四以陽居陰,合當(dāng)有悔??墒蔷潘年杽?有革之才;卦已過中,當(dāng)水火之際,處革之時;剛?cè)嵯酀?不偏不過,有革之用。九四既具備這些優(yōu)越條件,革之必當(dāng),有悔也將無悔,故曰“悔亡”。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信志即有孚之謂。“小象”曰“信志也”,意謂革的根本問題是有孚,上上下下都心向往之,則可以改命而得吉。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九五陽剛居中得正在尊位,是大人。大人是變革的主體,以大人之道進行變革、革命?;?大人之象。變,即《堯典》“仲夏希革”、“仲秋毛毨”之謂也。講的是哺乳動物依四季交替的規(guī)律,依時改變著皮毛的樣子,總是舊貌換新顏。在人事,言“大人虎變”,則謂大人自新新民,移民易俗,改朔易服,順天應(yīng)人之時也。 “虎變”,即大人之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大人之變,文明可見,事理炳著,沒有陰謀可疑之事,未占有孚,天下人看得清清楚楚,知道大人之變順天應(yīng)人,大公至正,無須占ト就完全信任了。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大人進行的革命已經(jīng)成功,這時候發(fā)號施令,簡而明了,正像虎之斑文,大而疏朗。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 上六不同于九五。九五言“大人言虎變”,上六言“君子言豹變”;九五是革命創(chuàng)制之時,上六是革命成功之后繼世守成之時。以周朝建國為例,大人虎變,好比文王武王革命創(chuàng)制而為天子。君子豹變,好比鼓刀之叟,佐命興周,屠狗販繒,皆開國承家,列土封爵,而為公侯。虎豹同類,只是虎大豹小,表示陽大陰小。故九五言虎變,上六言豹變。陰爻亦象小人,小人指庶人百姓。君子既是統(tǒng)治階級人物,那么小人便是被統(tǒng)治的庶人百姓了。庶人百姓處在治于人的地位,不掌握文化,對于革命由于缺乏認識、理解,往往是“革面”不革心。“革面表面上贊成革命,而內(nèi)心則未必有認識,談到心悅誠服還要有一個過程。 “征兇,居貞吉”。至上六之時,革道已成,最宜安靜守正,若居而守正則吉。天下之事,未革的時候,主要的問題是革。條件一旦成熟,則“征吉”,采取行動是吉的。革道已成之后,主要的問題不是革而是守了,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居貞”守成。 九三與上六皆曰“征兇”,而九三“貞厲”,固守不動有危厲;上六“居貞吉”,安居不動則吉,這是因為什么?因為二爻所處之時不同。九三是革命之前,上六是革命成功之后。九三處革命之前,“征兇”是戒其條件不備而妄動,“貞厲”是戒其既處當(dāng)革之時,而固守不動。上六處革命已經(jīng)成功之后,“征兇”是戒其不可復(fù)革;繼續(xù)革命,不斷革命,勢必致兇?!熬迂懠笔钦f革命已成功,重要的是如何安靜守成,故居貞則吉。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慰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原書此處未見釋義,留白。 〔總論〕 總的說來,革卦講的就是革命的問題。卦辭“革,已日乃孚,元享,利貞,悔亡”,指出革命的勝利前途及其必備的條件?!霸怼?“悔亡”,革命一定取得成功。革命成功應(yīng)有三個條件:一是“乃孚”,革命之后要努力取得人們的信任;二是“已日”革命后要有一段相當(dāng)長的時間才能做到“乃孚”,急躁是不行的;三是“利貞”,革命不可失于正道,革命不失正道,方可“乃孚”、“悔亡”。這些觀點都是很重要的。 六爻的爻辭,思想與卦辭一致,不過所講的問題比卦辭更深入。下體三爻講革命之前的問題。初九“鞏用黃牛之革”,革命的時機尚不成熟,條件還不具備,不可輕舉妄動。六二“已日乃革”,條件已具備,可以革了,但不可遽革。九三“革言三就”,革命要審慎小心,考慮周到。上體三爻講革命之后的問題。九四“有孚改命”,革道已成。九五“大人虎變”,革命創(chuàng)業(yè)之時,所為著明,天下曉然。上六“君子豹變”,此繼體守成之時,所為安靜守正,深邃遒密。經(jīng)過“虎變”又“豹變”,結(jié)果天下大變,革道大成。 孔子的《彖傳》對革卦的思想作了深刻的理論闡釋??鬃诱f的“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段話有極深刻的哲學(xué)意義,既是對革卦含義的開掘,也是自我思想的發(fā)揮。他把天地四時的變化變革看成是沒有任何主宰的自然運動,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自然界的運動在具有客觀性這一點上,是一致的。這里,孔子沒有給上帝留下一點余地。指出“湯武革命”這一新鮮概念并且指出革命的合理性,更加證明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智者。 革卦關(guān)于大人、君子是發(fā)動革命的主體,小人只能“革面”,順從大人、君子革命的觀點,看上去似乎有問題,其實是完全正確的。因為歷史事實的確如此。古代的革命和改革是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進行的。奴隸們從未形成為獨立的自覺的階級,不曾用勝利的起義推翻過舊政權(quán)、舊制度。他們在統(tǒng)治階級發(fā)動的斗爭中總是或者扮演政治上的附庸或者充當(dāng)軍事上的小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