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娃這個詞近幾年被提及越來越多,指的是家長給孩子打雞血,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小舍得》說的就是這種環(huán)境下的家長們?!缎e離》和《小歡喜》聚焦的是初中、高中的生活,這部劇則把焦點放在了“小升初”。開播至今,這部劇幾乎是“住”在熱搜上,真實的劇情讓觀眾產生共鳴,討論的浪潮一波接一波。都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初中、高中生的課業(yè)壓力下移,小學生也有上不完的課,寫不完的作業(yè)。家庭氛圍無時無刻充斥著焦慮和緊張,還有家長們明里暗里的攀比。一家子人聚在一起,本應該是熱鬧和氣的,但從兩位女兒一進門開始,氣氛就開始緊張起來。這個家庭的關系有一點復雜,南建龍(張國立 飾)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南儷(宋佳 飾)是他和第一任妻子趙娜(朱茵 飾)的女兒,老公夏君山(佟大為 飾)是一名設計師,還有兩個可愛的孩子夏歡歡(劉楚恬 飾)、夏超超(單禹豪 飾)。小女兒田雨嵐(蔣欣 飾)是第二任妻子所生,和南儷是法律關系上的姐妹。老公顏鵬(李佳航 飾)是上班族,家有產業(yè),兒子顏子悠(武澤錦熙 飾)是個小學霸。俗話說,輸人不輸陣,從接到聚會通知開始,她們就開始全副武裝:  南儷可能無意戀戰(zhàn),但田雨嵐似乎把每次家庭聚會都當成了炫耀成績的“戰(zhàn)場”,一定要拼個輸贏。只要她們出現(xiàn)在一個空間里,最終都會變成田雨嵐的大型凡爾賽現(xiàn)場。炫耀起來還有話術,先是鋪墊,明褒實貶地說要向歡歡學習,再然后開始細數(shù)一通子悠拿到的成績,遠到上學期期末,近到上周測試,整天就知道學習,回回都是第一名。炫耀完畢后,就開始掃射同是五年級且是同班的歡歡,語氣中帶著十足的優(yōu)越感,不是問歡歡考了第幾名,而是先問:“新學期收心了嗎?”(潛臺詞:你們只會玩)那邊,田雨嵐就讓子悠背圓周率,子悠就像她的一個按鈕,一按就瘋狂輸出。不僅要炫耀,還要時刻對比,一旦有被超過的苗頭,就立馬讓子悠再放技能,藝多不壓身。只有田雨嵐在場,音頻就沒有空檔的時候,說的都是兒子這次又拿了第幾名,獲得了什么獎。每次一開口,大家都開始戰(zhàn)術性喝水聊天,臉上都是大寫的尷尬,我愿稱田雨嵐為破壞氣氛組組長。 這家子拆分成小家庭,也是當代學生家庭的小縮影,各有各的家庭特色。如果說南儷和夏君山這一家是樂天派,田雨嵐和顏鵬就是雞血派,還有空降的米桃,他們一家成了這部劇最治愈的家庭。其中最讓人熱議的家庭,就是田雨嵐一家,她應該就是典型的“雞媽”吧。子悠有上不完的輔導班,寫不完的作業(yè),獲獎證書要專門買個幾宮格的柜子來放,期望兒子早日把中間的空格填滿。一邊因為兒子開小差而大聲呵斥,當聽到兒子考了第八名瞬間變臉。田雨嵐育兒是無孔不入的虎媽方式,從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控制兒子的體重,一塊西瓜也要叮囑少吃一點,因為糖分高,吃多了發(fā)胖,一旦胖起來就會影響運算、思維能力。子悠的生活幾乎都被學習占據(jù),學完這門,還有下一門,劇里只要他在家的場景,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作業(yè)做完了想踢球,不行。不僅會一身汗臭味,玩性一起就剎不住了,會影響他睡前背單詞,不如看點課外書,就當娛樂了。學習之外的事情,都會讓田雨嵐覺得兒子是不務正業(yè)。她可能不知道,兒子的理想是長大了當個生物學家,他喜歡研究小昆蟲,會用零花錢買回來鉆研,但這對田雨嵐來說就是在過家家,沒個正形。如果追溯到她的身世,好像可以明白她為什么凡事都想要掙一把。田雨嵐之所以這么努力,是因為她自卑且心里憋著一口氣。媽媽當年和南叔在一起并不十分光彩,一直被外界認為是破壞別人家庭的小三,連帶著田雨嵐也自卑起來。娘家婆家,她總是覺得自己抬不起頭。在這個重組家庭,蔡菊英(吳玉芳 飾)過得謹小慎微,怕自己的丈夫不高興,怕落人口舌說她是惡毒后媽,比起自己的親生女兒,甚至更偏心南儷一些。里里外外,田雨嵐都找不到立足的位置,只好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努力讓自己的兒子成才,怒刷存在感。南儷是個學霸,論學識涵養(yǎng)田雨嵐可能都要差她一截,所以她總是特別努力地想要追趕上。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田雨嵐毫無節(jié)制地炫子,大概這樣才能讓她揚眉吐氣吧。但不得不說,在子悠的教育上,她確實下了苦功夫,幾乎是在和兒子一起學習,子悠的教材除了他自己的筆記,還夾雜著田雨嵐密密麻麻的批注。她對兒子的成績如數(shù)家珍,可以給夏君山干貨一般的培訓班建議,和家長們談起升學考試,田雨嵐仿佛一個顧問,專業(yè)又有見解。兩位家長都推崇遵循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在正是天真朝氣的年紀,不要給他們太大的壓力。歡歡不像子悠一樣有上不完的培訓班,同是五年級,除了興趣班,她沒有額外的學業(yè)課程,也不像子悠一樣被繁重的課業(yè)壓得喘不過氣。考得不好,父母也不會嚴厲批評,而是客觀分析原因,以鼓勵為主,也互相勸誡不要攀比,完全是當代科學育兒范本。歡歡雖然功課有些拉跨,但在文娛活動方面很突出,唱歌比賽是C位,還拿了獎。在人人都有“額外加餐”的氛圍里,她解放天性的“弊端”也就凸顯出來了。上了五年級,知識難度上升,很快就跟不上腳步,成績在班里墊底。文化課跟不上,孩子自己也急了,哭著喊著要上奧數(shù)班,一節(jié)課要上兩個半小時。兩個半小時,相當于大學生的大課。小學生的課程時常和安排幾乎類比大學生,對沒有接觸過培訓班的兩位家長來說簡直離譜。空降到班上的米桃,憑借自己的實力讓班上的排名重新洗牌。子悠媽媽費盡心思要子悠考的金牌班,米桃在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的情況下,直接拿了滿分。米桃的家庭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舉家搬到大城市,做點小本生意,日子清貧,但和睦,全家都有一種陽光向上的積極精神,特別打動人。父母期望著大城市能帶來一點機遇,給孩子更好的學習環(huán)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米桃比同齡的同學懂事早,用功也有天賦,生活學習都無需家長操心。 在各種焦慮情節(jié)的夾擊下,米桃一家的劇情太治愈了。點開《小舍得》的評價,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詞是一個是真實,一個是焦慮。這種焦慮不僅是成年人的感受,學生們想必也深有感觸吧。近幾年,抑郁癥逐漸趨向年輕化。據(jù)調查,中小學生抑郁率高達34.57%,造成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學業(yè)壓力過大就是其中一個誘發(fā)原因。這部戲也拍出了幾個讓人震驚的情節(jié),也許不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但值得深思。信奉教育要從小抓起的家長,在孩子8個月的時候就請了一對一的外教,給孩子營造一個學英語的環(huán)境。小學生要考入好學校,英語已經要考到劍橋五級初級英語,相當于大學生考的英語六級,而他們僅僅只是為了小升初的考試。人手一個課外培訓班不是稀奇的事,沒上培訓班的反而成為了少數(shù)人,并且已經跟不上了。培訓班講的課幾乎都超綱了,他們現(xiàn)在已經在學習父母那個年代初二才會學到的知識。在人人都向往名校、好教育資源的氛圍里,家長們趨之若鶩,把孩子送去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只為了能比別人多學習一些,積累升學籌碼。這樣你爭我趕的教育競爭中,家長們也失去了自我,連班里唯一稱得上有健康教育的南儷家,也在重重壓力下逐漸被同化。 不可否認,這部劇的情節(jié)真實到讓人焦慮不安,家長和孩子一直在不停奔跑,容不得一刻放松。焦慮的背后,也希望這部劇可以給學生家長們以及這個社會一些反思,在孩子最應該成為孩子的年紀,不要剝奪他們擁有快樂的資格,有舍有得,才是《小舍得》的主旨吧。 PS:嚴禁私自轉載!轉載或者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點擊進入戲客小程序演員資料庫,即可查看資料頁,超強地圖功能也上線啦!微信改版啦,以防走散,小可愛們可把我們設置成星標,網絡一線牽,找到你們不容易 今日頭條 | 企鵝媒體 | 百度百家 | 新浪看點 鳳凰新聞 | 搜狐新聞 | 網易新聞 | 一點資訊快傳號 | 東方號 | 知乎 | 豆瓣 | 大魚號 | QQ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