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生姜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個(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掰)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合,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如上法。 原文中的“脈洪大”,胡老明確指出應該是“脈浮”,這個說明很重要,這是通過跟26條白虎加人參湯證的比較而得出來的。本條直接以脈浮進行分析。 太陽中風證服用桂枝湯是正確的治療,服用后出汗的狀態(tài)應該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也就是微微出汗、身上稍微潮乎乎的就可以,但是這個病例卻出現(xiàn)了“大汗出”,也就是12條提到的“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導致大汗出的原因,可能是蓋的被子太厚了,可能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了,原因很多,最終的結果是大汗出,身體沒有痊愈,這時根據(jù)病家體質(zhì)不同,就有可能出現(xiàn)兩種不同的轉(zhuǎn)歸: 第一種轉(zhuǎn)歸,病家仍然是脈浮緩、發(fā)熱、怕冷、惡風、頭項疼,同時還有些汗出,這時還是考慮用桂枝湯一類的方劑進行治療:如果出汗不嚴重了,是微微出汗,那就選擇桂枝湯原方,不用加減變化;如果是大汗出,就選擇桂枝加附子湯,具體內(nèi)容參考前面的第20條;如果汗出不多,但是有明顯的怕風,對風非常敏感,那就選擇桂枝加黃芪湯;另外桂枝去芍藥湯、去芍藥加附子湯等都可以考慮使用。這種情況不脫離桂枝湯證。 第二種轉(zhuǎn)歸,病家也有發(fā)熱、怕冷、頭項疼,但不是持續(xù)存在的了,一天可能就出現(xiàn)兩次。但是,病家是沒有汗出的了,脈浮緩,還微微有點緊,這種情況類似于23條的桂枝麻黃各半湯,但是體表的瘀滯更輕了,沒有面紅、身癢的情況,所以麻黃湯跟桂枝湯的比較更小了,不是一比一的劑量,而是二比一,桂枝湯占兩份,麻黃湯只占一份,也就是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跟桂枝二麻黃一湯是非常類似的,只是體表的瘀滯程度不同,癥狀上就是有沒有身癢、面赤的區(qū)別。兩首處方的藥物組成是一樣的,但是具體劑量不同,桂枝二麻黃一湯在臨床上常用的劑量:桂枝8克、生白芍7克、炙甘草5克、麻黃3克、炒杏仁3克、生姜1片、大棗2枚(掰)。煎服的時候,也是用五碗水泡四十分鐘,但是桂枝麻黃各半湯是熬剩下1.8碗,分成三次服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是熬剩下兩碗,分成兩次服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