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歡看歷史的小伙伴們,肯定會發(fā)現(xiàn)咱們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非常熟悉的背鍋俠: 一個是美女,一般還有個稱呼叫做紅顏禍水; 另外一個就是宦官,他們往往被罵為閹宦、死太監(jiān)。 每每皇帝犯錯了之后,作為九五之尊的帝王,肯定不好意思承認錯誤,后人呢也本著為圣人諱,想要模糊處理。但錯誤就在那兒擺著,誰也賴不掉,總得有人去背鍋,一般來說,皇帝如果有個特別喜歡的妃子,那就好辦多了,隨便找出一個紅顏禍水的人選,推出來,就行。 但像秦始皇這種,一輩子沒有個明確的特別愛的那種愛妃,后人也就只能往宦官身上靠了,沒錯,趙高,別往別處看了,站好,就你了。 以前,說趙高亡秦,還列過其亡秦六步、八步的人,真不知道是個什么心態(tài),仿佛秦朝末年,要是沒有趙高的話,秦朝就亡不了似的。 其實這都是錯覺,就像是看一盞燈,光芒太亮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看不清這燈底下,黑暗的東西。 咱們看秦朝的歷史,往往會被秦始皇的赫赫武功給震撼了,橫掃六國、一統(tǒng)宇內(nèi),制定了傳承千年的郡縣制、整合了度量衡,讓大一統(tǒng)思想自此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根基。這種曠世的功業(yè),確實值得人狂熱地粉他。 但在這耀眼的光輝成績之下,我們往往會不由忽略了這么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那就是秦始皇雖然干掉了六國,但并不代表他搞定了天下。 沒趙高,天下依然要崩 在始皇帝統(tǒng)治的末年,其實天下已經(jīng)開始蠢蠢欲動: 當年,黥布已經(jīng)帶著驪山之徒,開始了“亡之江中之盜”的生活。 而彭越則帶領(lǐng)著一批不良少年們,“常漁巨野潭中為群盜”。 劉邦呢,帶著一批驪山勞役們逃進了芒碭山間,斬白蛇而起。 天下動蕩的星星之火,已經(jīng)開始點燃,秦始皇所締造的一統(tǒng)局面,雖然華麗至極,但在六國舊勢力依然存在的情況之下,就如同到處散布著的干柴,只要遇到一絲火星之后,便有可能很快被點燃。 這時的天下,正如《漢書》當中所言的態(tài)勢: 秦皇帝居滅絕之中,而不自知者。 不得不說,其實秦始皇駕崩的時間點挺好,在烈火燎原之前身故,這亡國的尷尬,總算是堪堪躲過去了。 有人可能會說,如果傳給扶蘇,到時候扶蘇休養(yǎng)生息,還有得救。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還有人在看史書時,依然保留著孩童般的純真心理。 即便沒有趙高、李斯這幫人的操作,信不信,當年的二世,還是胡亥。 沒趙高,二世依然是胡亥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還真沒有幾個臨終前舍近取遠,最終成功傳承帝位的。 很多人內(nèi)心有這么一個根深蒂固的偏見,那就是祖龍喜歡那個被自己貶斥到邊關(guān)的扶蘇,而留在自己身邊,整日跟隨自己潛移默化政事的胡亥,自己其實并不喜歡。 這不是睜著眼說瞎話嗎? 二十五史里面,哪個帝王干過把傳承者、看好的儲君,趕出帝都,趕到鳥不拉屎的邊塞去。 其實大家都明白這個理,但就是喜歡傳說中的劇情和套路罷了。 你不能將滅了秦朝之后,漢朝人對胡亥的抹黑、弱化,就當成真正的歷史,畢竟歷史還有一個基本認知點,那就是合理。 秦始皇不喜歡胡亥,那為什么要讓自己親信趙高當他的老師,趙高可不是一般的宦官,甚至有些專家考證,人家趙高壓根就不是宦官。 趙高此人,才華橫溢,史書上說秦始皇是看重了他精通秦國律法,因此破例提拔到中樞,其實精通律法只是趙高的一個亮點,人家書法也是一絕。 他手書的《爰歷篇》,跟丞相李斯的《倉頡篇》、太史令胡毋的《博學篇》共尊為秦篆三大字帖。 精通律法、字還寫得這么好,那學問自然不比李斯差,這種人當?shù)蹘?,確實沒什么好吐槽的。 一般來講,帝王出行之時,對自己的繼承人的安排只有兩種,要么隨自己出行,要么替自己坐鎮(zhèn)京師,很少有將自己喜歡的人選,趕到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去錘煉,畢竟秦始皇又不是虎爸的風格。 因此,歷史上,秦始皇的遺旨到底是不是傳位扶蘇,真的需要仔細考慮,因為從胡亥一直跟隨秦始皇來看,人家先前,確實表現(xiàn)也不算差。 所以,即便沒有趙高,二世胡亥依然會即位,還真不一定會改變秦朝的歷史走向。 可能還有人會說,要不是趙高后來禍亂朝綱、指鹿為馬,秦朝不會那么快垮,這總是事實吧? 那就要看看秦朝為啥會垮的真正原因了,還真不是趙高的作。 孝順的二世、崩亂的天下 胡亥是個好孩子,也是一個理想的政治傳承者,他上臺之后遵循的是“因而不改”, 不但繼續(xù)執(zhí)行秦始皇的政策, “守其法”, 而且大大“益振之”! 該修長城的繼續(xù)修長城,該修靈渠攻百越的繼續(xù)留軍隊鎮(zhèn)守百越,阿房宮繼續(xù)蓋著,同時還將當年老爹發(fā)現(xiàn)“弗善”卻一直沒有動手處理的權(quán)相——李斯,給扳倒干掉了。 特別是扳倒李斯這一茬,趙高的出手,不是主因,而是他不得不幫忙,皇帝想弄死李斯,趙高只不過是那把要命的劍罷了。 按照常理來說,胡亥遵循的都是秦始皇的軌跡,如果他老爹秦始皇的政策沒問題的話,胡亥自然出不了事,但偏偏胡亥即位還不到一年,就出大事了。 這還沒干啥,就出事了,鍋誰來背?不是趙高還能是誰? 秦朝不惜民力,造成了民變頻頻,這還不是主因,最主要的原因,當年毛主席就曾一針見血地說出來了: 如果說秦以前的一個時代是諸侯 割據(jù)稱雄 的封建國家, 那么, 自寮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 , 就建立了專制主義 的中央集權(quán)的封建國家; 同時,在某種 程度上仍舊保留粉封建創(chuàng)據(jù)的狀態(tài)。 六國雖然亡了,但皇族舊勢力還在,當年當皇族飛揚跋扈的快感,可比現(xiàn)在壓抑著忍受秦律的束縛要好得多。因此,天下雖然統(tǒng)一,但分裂時刻都在進行著。 博浪沙那一錘,都已經(jīng)鬧到刺殺領(lǐng)導人的地步了,還說天下是趙高、二世給弄亡的? 可以說,正是因為當年秦始皇處理的不利索,最終給兒子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自己搞不定局面,提前身死了,一了百了,但到了兒子這邊,一接手,雷爆了。 真算是倒了血霉了。 但這又跟趙高有啥關(guān)系?自始至終,趙高充其量,只是一個爭權(quán)奪利的權(quán)臣罷了,他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也沒有摧毀一個王朝根基的實力。 他的出現(xiàn),絲毫影響不了歷史的最終進程,他的這口鍋,背了幾千年,確實有些太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