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封建歷程當中,曾產生了很多“奇葩”的皇帝。其中萬歷皇帝最難讓人理解,萬歷皇帝曾近30多年都不上朝,不過明朝政府在萬歷時期依然正常運轉了下去,并沒有出現(xiàn)權臣架空江山的現(xiàn)象,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其實,不上朝和不把握朝政,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受古裝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在古代官員每一天都要上朝與皇帝共同商討國家大事,但其實并不是這樣。在不同的朝代,上朝的頻率也是不同的。在清朝時,三日一早朝。 明朝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大部分明朝皇帝都不愛上朝,在當時上朝也不是為了討論國家大事,按照規(guī)定每次常會最多講三件事,并且這三件事早就已經抄送給各部大臣了,上朝主要是為了彰顯皇室威嚴,并沒有實際的作用。 當然萬歷皇帝28年不上朝的確有些夸張,他之所以敢如此放手朝政,是因為明朝的整個政治體制為他提供了保障,讓他不害怕自己的權利被人架空。 一、內閣制度的存在,保證了朝廷政務系統(tǒng)正常運轉在封建社會中,丞相制度存在已久,丞相是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負責與皇帝共同處理政務,管理百官。 在歷史上經常會出現(xiàn)皇帝過于年幼,丞相把控朝政的局面,漸漸的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吸取了過去丞相專權的教訓,廢除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本以為廢除丞相制度之后自己的權利會加大,整個官僚機構的運轉將會更加順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朱元璋漸漸感覺繁重的政務壓得自己喘不過來氣,于是他挑選出了四個大學士作為輔政大臣。 這就是內閣制度的雛形,這些輔政大臣負責替朱元璋處理政務,但是他們只有提供建議的權利,并不能做出最終的決策。在他們提出建議之后,還是要讓朱元璋做最后的決定。 建文帝時,四大學士的官位改成了學士,依舊實施朱元璋時期的基本制度,朱棣上位之后才真正建立了內閣制度。他將胡廣,楊榮等人分為內閣大學士。內閣是整個大明王朝的中樞機構,基本行使宰相的權利。 內閣擁有票擬權,在規(guī)定范圍內的小事可以直接由內閣進行處理,凡是朝堂大事必須由內閣大臣寫出建議處理的方式,皇帝看過之后同意的話進行蓋章。 內閣在設立初期,由于皇帝朱棣十分勤勉,因此內閣在這一時期主要負責上傳下達的任務,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隨著皇帝對政治的放寬,內閣漸漸凸顯出了自己的功能,成為了整個帝國的政治核心。 在萬歷皇帝登基前期,內閣首府高拱被廢,張居正成為了新一任的內閣首府,他在任期間,進行了改革實行“一條鞭法”,這使處于危難中的大明王朝,漸漸復興,改變了當時經濟落后朝堂腐敗的情況。在張居正死后,整個大明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但是因為內閣制度的存在,朝堂依舊能夠平穩(wěn)運行。 二、特務機構的運行,萬歷皇帝能夠有效掌控朝局除此以外,明朝還擁有著完善的特務機構,整個明朝擁有四大特務組織,分別是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和大內行廠,這些特務組織是皇帝的爪牙,能夠讓皇帝身在皇宮但卻通曉前朝之事。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在王朝建立初期,各種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只能延續(xù)舊朝,但是元朝的法律制度存在很多問題。 并且,王朝還處于建立初期,民心不穩(wěn),朝堂中的百官有很多存在謀逆之心,這讓朱元璋極為忌憚,于是便建立了錦衣衛(wèi)。錦衣衛(wèi)在建立初期,立竿見影地消除了早在元朝時期就存在的貪污腐敗問題,約束了官員權力的濫用,增強了中央集權。 錦衣衛(wèi)中的人員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他們武功高強,能夠飛檐走壁,在皇帝的許可下,錦衣衛(wèi)監(jiān)視百官,甚至很多民間百姓。他們是皇帝的耳目,即使皇帝身在宮中也能夠眼觀八方。除此以外,錦衣衛(wèi)還是皇帝教訓士大夫的工具。 在當時凡是觸怒了皇帝的大臣就會被宣布加以“廷杖之刑”,錦衣衛(wèi)會立刻扒去官員的官服,雙手反綁到午門行刑,這些錦衣衛(wèi)經過嚴格的訓練,技藝純熟,能夠根據(jù)皇帝的命令熟悉掌握官員的生死。對于百官來說,錦衣衛(wèi)的可怕不只在于無時無刻的監(jiān)視,還在于廷杖之刑的羞辱。 在這種嚴密的特務制度之下,即使萬歷皇帝多年不上朝,也可以知曉整個朝堂的時局變化,把握所有官員的生死存亡。 三、言官系統(tǒng)促使了權力制衡,朝廷權力仍集中于萬歷之手除了特務系統(tǒng)以外,明朝存在嚴格的監(jiān)察制度,在這種完善的監(jiān)察制度之下,各級官員只能盡忠職守,不敢隨意謀逆。 明朝有一個完善的監(jiān)察機構,這個機構由督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這些官員的官位都不高,主要負責監(jiān)察六部和地方大臣。因為掌握著監(jiān)察大權,因此,雖然他們的品階不高,但他們的政治地位極高。 在開國之初,朱元璋就賦予了言官很大的職權,當時的言官可以左右言路、彈劾百官、監(jiān)察地方、甚至還可以規(guī)勸皇帝,在當時無論中央還是地方,無論皇帝還是百官,無論是國家大事還是社會生活,言官皆可進諫。 在當時的朝堂上經常會出現(xiàn)七品言官彈劾一品執(zhí)政大臣的現(xiàn)象,明朝官僚集團內部的以卑抑尊,上下分權是其他各個朝代都沒有的,這種分權制度是明朝皇帝把控朝堂的重要方式。 總結:在明朝時,丞相制度被廢除,皇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在明朝這種嚴密的政治制度之下,即使皇帝不理朝政,整個社會也可以正常的運行下去。更何況萬歷皇帝只是不上朝,他并非不管政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