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yè)余時間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既可以打發(fā)無聊的時間,也能提高自身的品味。寫作時既要多借鑒,也要勤思考,只有積累更多的表達技巧,掌握足夠的歷史和人文知識,才能不斷進步。 比如唐代詩人李白就非常善于營造浪漫的意境,而杜甫的作品卻令人感憤。蘇軾的詩風豪邁激昂,時常啟迪人們思考,而另一位才子雖然詩歌作品不如其散文優(yōu)秀,但依然深受讀者喜愛。下面分享韓愈的兩首七絕,造語奇崛,寄意深遠,令人贊不絕口。 楸樹二首(其一) 唐代:韓愈 幾歲生成為大樹,一朝纏繞困長藤。 誰人與脫青羅帔,看吐高花萬萬層。 韓愈,字退之,世稱昌黎先生。他24歲登進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晚年官至吏部侍郎。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讀者都熟悉他的名作《春雪》、以及《晚春》等作品。 他的作品新奇獨特,氣勢雄渾,但其仕途經(jīng)歷也十分坎坷,曾多次被貶,所以他非常同情與其遭遇相似的士大夫們。他的作品不僅反映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也抒寫孟郊、賈島等人的潦倒身世。這兩首詩就是托物言志,抒發(fā)內(nèi)心的不平之意。 第一首詩的大意是:小樹苗經(jīng)過幾年的生長,才成為一棵大樹,可是很快就被長藤纏繞。誰可以幫助楸樹擺脫上面的青色羅帔,讓它吐出芬芳。 為了表現(xiàn)楸樹的命運凄慘,作者采用了“大”和“長”進行對比,前者彰顯出參天大樹的磅礴氣勢,后者又刻畫出柔軟長藤的頑固狂傲。 而作者當然也是各有所指,一個象征學富五車、堪為棟梁的才子,一個象征不學無術(shù)、狡詐陰險的小人。 后兩句則是作者的熱切期待,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高呼,不要再糾纏和摧殘那些楸樹了,誰可以幫助它,趕緊除去那些束縛其茁壯成長的各種樊籠。 詩人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楸樹正盛開著一朵朵嬌艷的白花。讀者似乎正強烈地感受到,楸樹苗生長的艱難、和被困的不幸,也對其窘迫命運給予深切的關(guān)懷,更盼望它可以沖出束縛,一展其迷人風采。 楸樹二首(其二) 幸自枝條能樹立,可煩蘿蔓作交加 傍人不解尋根本,卻道新花勝舊花。 第二首首詩的大意是:盡管藤蔓在大樹上縱橫交錯地纏繞,但楸樹的枝條仍然挺立不屈;一般人不懂得尋根究本,卻說新開之花,勝過原來的花。 作者雖然感慨楸樹的不幸遭遇,卻也無能為力。他注意到雖然蘿蔓的勢力非常強大,幾乎從上到下無死角地纏繞著楸樹,好在楸樹意志頑強,一直不屈不撓地積極向上,才沒有遭到被扼殺的風險。 后兩句更深蘊哲理,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現(xiàn)象,以為蘿蔓花開璀璨,便熱情地對它進行謳歌,還贊美新花更比舊花鮮艷奪目。其實它們只是依附楸樹,甚至鳩占鵲巢,才有這樣華麗的外表。如果能夠抽走樹干,那些蘿蔓將會散落一地。 作者用“幸自、可煩”,表達出真摯的情感,彰顯出對其攀附別人的鄙視和不屑。而“不解、卻道”也傳達出詩人對世人誤解的無奈之情。 縱覽韓愈的這兩首絕句,造語奇崛,寄意深遠,讀完也感受頗深。第一首詩中采用對比手段,展現(xiàn)了楸樹的偉岸雄奇,也描寫了藤蔓的頑固驕狂。 第二首詩則側(cè)重描寫藤蔓開花引起人們的錯覺,從而寄寓了對喧賓奪主現(xiàn)象的鄙視,也展示出詩人高潔的品質(zhì),更告誡后世要看清真相,識破陰謀,不要被眼前的假象迷惑,讀完令人贊不絕口。正所謂:參天大樹幾歲生,青帔長藤一朝成,凡事需要尋根本,不可糊涂亂逞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