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等爵位制,這個詞語是在西周、春秋的分封制度和實際情況而演化來的,或者說,是戰(zhàn)國乃至兩漢,最終確定下來的。1,天子,沒問題。2,諸侯中,宋國是殷商遺民,是前代天子,周天子待之以"賓客之禮",也就是同輩兄弟、親友。上古,地位極為崇高、品格極為高尚、處事極為智慧、最能維護共同利益,就叫"公",意為蒼天所授予人類的"神性"。宋國歷代國君尊稱為"宋公",去世后也被謚為"公"。其他諸侯中,擔(dān)任王室最高職位的,也稱為"公",因為他秉承天子之命,必須天下為公,例如姜子牙,曾任天子之軍隊總司令,太師。但諸侯稱公僅限于本人。后來禮崩樂壞,很多諸侯只是名義上擔(dān)任天子之卿,稱公,且公的謚號被濫用,并代代相傳。此外,天子直轄區(qū),王幾,有很多采邑,作為給予天子之卿大夫的"祿田",也就是領(lǐng)取工資的地方。職務(wù)職位世襲,則采邑固定下來。例如姬旦,分封為"魯侯",姬旦本人輔佐成王,得到祖宗發(fā)跡之地"周"為采邑。這些王室卿大才是"公"的真正擁有者,他們的職位和采邑,被稱為"伯",意為輔佐周王的庶出兄弟,也是伯爵的起源。不分伯仲,就是指的嫡出、庶出的區(qū)別。鄭國本是周王之弟,卿,采邑為鄭,后來看情況不對,私自跑到了中原,建立了獨立的鄭國。3,一些小國、形成比較晚的不規(guī)則邦國、蠻夷之族所建之國,在周禮中視為"未成年""不獨立""不文明",必須依附完全獨立的諸侯國,朝見天子時,充當諸侯下屬的角色,這是"子"的爵位來源。比如楚國,跟著諸侯去京城,天子在明堂賜飯,諸侯在臺階下大院里吃,楚國被安排在廚房門口,直接把楚國惹急了,回家就自己稱王,并發(fā)誓要跟中原對著干。很多諸侯的附庸,就是"子爵"檔次。4,男爵,目前只知道許國。但根據(jù)"男"的文字含義,應(yīng)該是地方豪強、自然形成的地方勢力,后來被普遍承認為"微型邦國"。5,總之,周天子其實真正分封的只有"侯",給予地方統(tǒng)治權(quán)的是"伯",除了宋國,"侯"和"伯",直接為天子充當卿大夫,就成了"公"。"子"是諸侯勢力圈的"附庸"。"男"是自發(fā)形成的野孩子。6,戰(zhàn)果時代中央集權(quán),賞賜采邑,要么叫"君",要么叫"侯"。西漢的宰相、太尉等尊稱為"公",分封爵位只有"侯"。魏晉以后,才有成體系"五等爵位"。就本源而言,我國的爵位來歷與歐洲差別很大,但都不是有事先設(shè)計的,純粹是歷史演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