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 名〕 楝實(shí)、金鈴子、苦楝子、仁棗、練實(shí)。 〔來(lái) 源〕 為楝科楝屬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 Sieb. et Zncc.的果實(shí)。 〔成 分〕 含川楝素(為驅(qū)蟲的有效成分)、生物堿、山奈醇、樹脂、鞣質(zhì)。 〔作 用〕 一、歷代經(jīng)驗(yàn) 1.止痛殺蟲:川楝子有理氣止痛,殺蟲利濕作用。 《珍珠囊》: “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本草綱目》: “治諸疝,蟲,痔”。《醫(yī)林纂要》:“核,治疝,去痼冷”。《本草求原》: “治淋病莖痛引脅,遺精,積聚,諸逆沖上,溲下血,頭痛,牙宣出血,殺蟲”。 2.瀉肝清火:川楝子有理氣疏肝,瀉肝清火作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 《醫(yī)林纂要》: “瀉心火,堅(jiān)腎水,清肺金,清肝火”。 二、近代研究 1.鎮(zhèn)痛作用:臨床觀察有止痛作用,對(duì)胃腸絞痛等效果較好。 2.殺蟲作用:體外試驗(yàn)證明川楝子可以殺死豬蛔,蚯蚓及水蛭等,并能殺死鼠蟯蟲〔1〕。 3.抗真菌作用:體外試驗(yàn)證明川楝子粉能對(duì)鐵色小芽胞癬菌及白色念株菌、新生隱球菌等有抑菌作用,水浸劑及煎劑效果較差〔2〕。 〔性 味〕 苦,寒。歸肝、小腸、膀胱經(jīng)。 〔功 效〕 行氣止痛,瀉火殺蟲。 〔主 治〕 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痛經(jīng);外治癬癥。 〔臨床應(yīng)用〕 主要用治脘腹疼痛而有熱者。 1.腹脅疼痛:如熱厥心痛(胃脘痛)、脅痛,腹痛等,類似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膽囊炎等,常配伍延胡、吳茱萸等,肝火證用《金鈴子散》。寒證用《金茱丸》。近年來(lái)用治脅痛,類似于膽石癥膽囊炎,常配伍木香、枳殼、黃芩、金錢草、大黃、芒硝等疏肝理氣藥,方例《加減排石湯》。 2.小腹疼痛:如腸絞痛,痛經(jīng),疝氣(如腹股溝斜疝、睪丸鞘膜積液等),多入復(fù)方中用,一般腹痛常配伍小茴香、木香、吳茱萸等,方例《導(dǎo)氣湯》。痛經(jīng)及盆腔炎所致腹痛多配伍當(dāng)歸、丹參、牡丹皮、芍藥、肉桂等。睪腫疼痛多配伍桔核、荔枝核、車前子、萆薢、豬苓等,方例《水疝方》。此外,尚可用治蛔蟲腹痛,常配伍檳榔、鶴虱、百部等,方例《安蛔湯》。此外,單用內(nèi)服治乳腺炎有效。 三、外治瘡癬:本品可外用治療瘡癬,特別用治頭部黃癬,多以川楝子炒黃,去核,研細(xì)末,油調(diào)敷患處。 〔用量〕 6~12克,丸散酌減,外用適量。 〔用 法〕 生用或炒黃用。 〔禁 忌〕 無(wú)氣滯者不用,孕婦慎用,禁忌大劑量?jī)?nèi)服。 〔附 方〕 1.金鈴子散(《保命集》):川楝子、延胡。 2.金茱丸(《圣惠方》):川楝子、吳茱萸。 3.加減排石湯(驗(yàn)方):川楝子、木香、黃芩、枳實(shí)、金錢草、茯苓、芒硝、大黃。 4.導(dǎo)氣湯(《醫(yī)方簡(jiǎn)義》):川楝子、小茴香、木香、吳茱萸。 5.水疝方(驗(yàn)方):川楝子、陳皮、橘核、車前子、萆薢、豬苓、澤瀉、荔枝核、小茴香、通草。 6.安魷湯(《小兒藥證直訣》):川楝子、鶴虱、檳榔、白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