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llo 與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相遇 真幸運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總是喜歡對人指指點點,且好為人師,樂此不疲。 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 “你不應該這么做”,“你應該那樣做”,“你這樣是錯的”,“我喜歡你這樣”,“你能不這樣可以嘛?” 這樣的言語,很多時候不但難以被人接受,甚至還會讓人反感。 那么,這類人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一、邊界意識薄弱,導致缺乏邊界感的指教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有談到過邊界感這個話題,邊界的存在是一個人自我保護和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 猶如領地一般,這個邊界的存在可以帶給我們安全感,也能夠讓我們避免很多傷害和未知的危險。 所以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越界。 一旦有人越界或者打破這個的邊界,那么就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由此也就引發(fā)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引起人的反感、憤怒、關系出現(xiàn)裂痕等等。 如果有人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沒有注意邊界,侵犯了別人的邊界,往往這個時候就會引發(fā)別人的不舒適感,甚至讓人反感。 而肆意的評價和指教別人或者在沒有別人明確的求助意愿下,仍然自顧的表達自己的意愿或建議,這便是沒有邊界感的體現(xiàn)。 而那些邊界意識薄弱或難以控制自己的跨界行為的人,可能本身便常被人打破自己的邊界。 因為長期連續(xù)的被人打破邊界,所以導致他們也認為可以這樣突破別人的邊界。 這樣的經(jīng)歷,一般來說發(fā)生在小時候最容易延伸到成年后的一些行為上。 太自我的人邊界意識也很薄弱,他們往往按照自己意愿來做事,常常忽略別人的感受,導致無意見侵犯他人的邊界,引起反感。 所以缺乏邊界感的人除了容易被別人侵入自己的邊界,也會無意中侵入別人的邊界,常對人指指點點,好為人師,或者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別人身上。 二、內心的不自信,導致缺乏存在感和認同感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外在行為都是由內在需要驅動的。 一個長期的行為模式背后肯定隱藏著某種需要的滿足。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來看,當一個人的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便會一直尋求這種需求的滿足。 一個人最缺什么就會特別渴望獲得什么,而那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也會形成內驅力,促使人通過各種行為來達到自己的需求。 如果一個人內心缺乏自信,那么便會通過各種行為來獲得自信和認同感。 而缺乏自信或認同感導致的外部的行為常常也會不盡相同。 有的會變得非常的內向,因為害怕不被認可、害怕被拒絕所以就干脆放棄主動。 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就不去得到,固守本身已有的,這也是一種內在需要的驅動,因為相比得到,他們更害怕失去。 與上面我們談到的不同,有一部分人雖然缺乏自信,并不會變得內向,反會變得非常有表現(xiàn)欲,無論你遇到什么問題,他都能評價一番,好為人師,且樂此不疲。 一個人常常忍不住對人指教,也是因為這個行為能夠給他帶來某種需要的滿足。 而好為人師的行為,本身就是將自己置于高處,避免自己在事件或人際交往中被邊緣化,以求獲得價值感和自尊需要。 而這兩者恰好能夠提升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進而獲得自信的滿足。 因為在大眾的觀念中,能夠指教被人的往往是比別人強的,而這類人往往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和需要。 而內心缺乏自信和存在感便可能會導致人喜歡站在高處“指點江山”,以此來獲得內心對自信和存在感的需要。 尤其是當有人在他們面前表現(xiàn)出求助意識或表現(xiàn)無助時,這樣的情況正是他們渴望獲得價值感和需要感的絕好機會。 雖然,我們分析了這么多,但是現(xiàn)實中卻是很多人并未發(fā)現(xiàn)自己這樣的行為會給人帶來不適或反感。 即便事后意識到了,等到下次遇到相似的場景,仍然會仍不住要去指點一番。 其實這個世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多的是,他們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也會多種多樣,而好為人師,也不過僅僅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如果你遇到這樣的人,請嘗試去理解這種行為背后的原因,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要你去接受和同情他,而是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 最起碼知道原因比一臉懵逼要好受不少,也便于尋找應對措施。 三、權力欲過強,導致喜歡掌控別人 權力一詞從古至今一直都被常被人提起,不論是大到一國之君,還是小到一家之主,權力永遠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類欲望。 在某項心理學實驗中,Maner等人(2011)從動機性感知(motivated perception)的角度出發(fā),對權力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其結果顯示:權力能提高人們的交配動機,高權力的人表現(xiàn)出更多與性有關的行為,并且這種關系不隨時間而消減。 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基辛格那句話:權力是最好的春藥。 作為人原始欲望的一種,權力欲的幾乎我們每個人都有,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而那些具有高強度權力欲的人,除了上面談到的性欲望比較渴求外,也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掌控欲。 他們常常希望掌控他人,對別人加以指教以達到掌控的目的。 他們更加渴望他人遵循自己的意愿,所以常常喜歡指出別人的問題,或者挑刺兒,表達自己的“正確”建議或貶低別人。 而他們則是渴望通過這樣的行為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能力:“你看,我行吧,你得聽我的!” 并且他們不喜歡被對方的反駁,更期望對方的隨從。 從這一點看,這樣的行為就比較像近一兩年被大家熟知的“PUA”。 而這樣的情況一般可能會發(fā)生上工作中的上司、領導,人際關系中被認可度高的人或者親密關系中強勢的一方中。 而容易被人指點或指教的一方,一般來說也可能會有著相似的內在需求,比如,缺乏安全感導致自己不敢反駁,沒有主見導致自己容易被人左右,自我認同感低(不自信)導致自己更傾向于別人的觀點等等。 這些不同的行為模式背后,是同樣的需求的推動,內驅力的驅使。 很多時候從心理學的角度,很難針對某一類的行為給出一個單一具體的成因,有些行為的形成,可能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長期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的,如果沒有專業(yè)的知識技能和當事人的配合,或很難判斷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當一個人長時間延用一種行為模式,不管這樣的行為模式是否對這個人造成了困擾,他一定能長時間在這種模式中獲得某種滿足。 并且缺失這種滿足帶來的感覺相比這個行為帶來的困擾要痛苦得多。 但像上面所說的,相似的經(jīng)歷或觸發(fā)因素所造成外在表現(xiàn)也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我們很難判斷具體的原因,即便知道原因,想要改變他人也是非常困難的。 這也是為什么在我們的文章中,不會提到如何改變他人,更多的是如何改變自己,以此來應對生活中出現(xiàn)的困擾。 相比起改變他人,我們更加容易做到的是改變自己。 如果你不再是現(xiàn)在的自己的狀態(tài)了,或許現(xiàn)在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當我們把解決的方法聚焦到問題上,而不是他人或者事件上,也許更容易處理一些。 比如,別人的指教讓你不舒服或反感,你可以: 不向他表現(xiàn)出求助意識,選擇求助其他人; 學會拒絕別人無理的要求和建議; 提升對自己的認同感和價值感等等。 而如果你常常因為忍不住對人指教導致困擾,你可以這樣做: 學會內省,明確自我需求,探索行為背后隱藏的滿足感,傾聽內在的聲音,尋找內在得渴望,你會發(fā)現(xiàn)不僅僅只有一種方式可能獲得滿足。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了。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滿足一點你對心理學之知識的需求。 如果你還想了解其他的心理學知識, 請在留言區(qū)告訴我, 我來安排! 文字:明天,一個心懷夢想的年輕心理咨詢師 編輯:兔兔,內心溫柔有原則,身披鎧甲有態(tài)度的熬夜退役選手。 圖片源自微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