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的大部分文字是寫于10月1日那天,1日之前的前一天,剛好參加完第四次班主任基本功省賽集訓,有感而發(fā)。也算是對于前幾次集訓的復盤。 1 每一次比賽是一次刻意練習 這是我近年來不斷參加各種技能比賽最大的感觸。在我看來,在沒有人給你反饋,沒有人給你指導的時候,不斷的參與比賽,就是最好的自己培養(yǎng)自己的方式。 很顯然,這一次的班主任基本功比賽,也是符合刻意練習的一些基本特征。 刻意練習可用3F原則來概況,專注、反饋、糾正。 先說專注。 顯然班主任基本功比賽是迫使我去不斷聚焦班主任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班會課的設(shè)計能力,比如溝通能力。這一次比賽,我是主要聚焦自己的溝通能力,在比賽中,我清楚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溝通能力還是相對差一點的,所以我就專注于自己溝通能力的提升,自參與比賽以來,看的所有教育類書籍,全部與溝通有關(guān),寫的讀書筆記也是對于一些溝通模式的提煉。 其實一次比賽,是在聚焦某一項能力,讓你近距離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且知不足之后學會聚焦。 再說反饋。 比賽中各種考量指標、比賽結(jié)果、導師建議都是一些比較好的反饋。平時其實自己忙成狗,是基本沒有停下來腳步去審視身邊的一些反饋的,更加可怕的是,身邊沒有什么反饋。而比賽就是提供大量反饋的場所,反饋讓自己知道自己的水平在哪里。 最后說糾正。 集訓環(huán)節(jié)中加入了導師指導,導師指導的最大效果就是可以及時給隊員提出糾正意見。特別是在情境模擬這個環(huán)節(jié),選手表演、答辯完畢之后,導師會根據(jù)剛才的情境模擬情況,提出一些針對性問題,最后會糾正選手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所在,比如有時選手對于案例分析的理解是比較片面的,這個時候?qū)熅蜁椭x手去發(fā)散思維。 2 多一點非線性思維 在集訓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這樣一個案例: 班級來了新的科學老師,班上學生反映科學老師的課聽不懂,甚至有些學生反映老師不會上課?,F(xiàn)在其中一名學生找到你這個班主任,問班主任改如何應對, 情境中是出現(xiàn)了學生與班主任的對話,但是后來導師要求,改怎么與科學老師溝通。 那個時候,我模擬與科學老師溝通,其實就是典型的線性思維,想到什么問題就想著去解決這個問題,沒有去思考問題背后的本質(zhì)所在。我就直接跟科學老師說了班級的情況,在直接說的過程中,其實我只是看到了問題的表面,想著既然有學生聽不懂,那就跟科學老師說聽不懂。其實啊,學生能否聽懂科學老師的課,還是表面的問題,深層次問題還是老師與學生的情感聯(lián)結(jié)沒有連接起來,老師與學生還不夠了解,甚至還處于磨合期。首要做的工作不是立馬去解決課堂問題,而是要去解決師生的相處問題。 所以溝通的時候,不是直接說明,而是可以邀請科學老師參與班級活動,讓科學老師與學生多接觸。這樣處理問題,就不再局限了,思路一下子打開了。 3 永遠去相信每一種訴求背后的正面意圖 相信學生出現(xiàn)的任何狀況、問題,背后都有積極的一面,都有其合理成分。用這樣思維去處理學生問題,既是一種老師的自我修煉,為什么說是一種修煉,主要原因還在于,我們面對學生問題,情緒打頭陣,而情緒常常會遮蔽問題背后的積極一面。 繼續(xù)說上面的案例:班級來了新的科學老師,班上學生反映科學老師的課聽不懂,甚至有些學生反映老師不會上課?,F(xiàn)在其中一名學生找到你這個班主任,問班主任改如何應對。 學生已經(jīng)找到了班主任。當時我就是那一個班主任。學生是另外一位導師扮演的。學生姑且叫做小明吧。 下面是我當時與小明的部分溝通實錄:
從上面的溝通片段來看,對于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我尋找到的正面意圖是,學生擔心上課聽不懂學習成績會下降,而不是學生在刁難老師。而這樣的正面意圖,是在幫助我這個班主任與小明能夠在同一個出發(fā)點思考問題,我們找到了一個共同目標:怎么做可以讓那些同學上課聽得懂(既然與學生交流,那就引導學生去改變自己)。 確定了共同目標,一起想辦法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