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已至仲冬,寒氣方盛,保暖御寒自然是第一位的。但現(xiàn)代人喜歡走極端,習慣于窩在暖氣空調(diào)房內(nèi),把溫度調(diào)得很高,甚至穿著單衣,過著夏天般的生活。這樣毛孔處于開泄狀態(tài),違反了冬天的閉藏之道。 所以古人說“勿以炎火炙腹背”,不要因為天冷,就離火盆太近,熱得出汗,那就過了。 《內(nèi)經(jīng)》上說冬天要“去寒就溫”,但別忘了后面緊跟著的就是“無泄皮膚”四字。 初候,鶡鴠不鳴
鶡鴠,又名寒號蟲,非禽鳥,亦非蟲,乃鼯鼠。 鼯鼠生活于巖穴中,白天睡時倒懸其體,夜間出來活動,善攀援,能滑翔,是一種陰性動物。冬天它會冬眠,故不聞其聲。 《集解》里說它是一種像野雞一樣的禽鳥,但究竟是什么動物卻難以考證了。 二候,虎始交
陰氣盛極將衰,老虎是陽性剛猛的動物,開始求偶交配,意味著陽氣將開始萌動(大雪所在的十一月對應復卦,正是一陽初生之象)。 三候,閉塞而成冬
荔不是荔枝,而是馬薤,在仲冬之月萬物均為雪所覆蓋的時候,它長出來了。能在寒冷的環(huán)境下長出,且葉挺拔,又有香味(“感陰者腥,乘陽者香”,水里的生物多屬陰,有腥味。有香味者多屬陽),都是陽的特征。 馬薤的根長而有韌性,古人將之做成刷子。其果實名馬藺子,是一味清熱利濕的中藥。 也有說荔是零陵香之類的香草的。
雪,就有洗的意思。如:“昭雪”就是洗刷冤屈的意思,“雪恥”就是洗刷恥辱之意。 雪之于大地萬物是凈化,《紅樓夢》里說:“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一場大雪甚至能夠撲滅流行的瘟疫、蝗災等,《調(diào)疾飲食辨》謂“洗除瘴癘蟲蝗”,《本草拾遺》云“解一切毒”。
“臘雪蓋地,年歲加倍”。臘雪的寒氣可以增強土地和種子的固藏之力,又能殺蟲害,這樣來年農(nóng)作物的生長既有充分的物質(zhì)基礎(chǔ),又免蟲災。
如今,對有些城市而言,冬天不一定有雪,而霾,它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蚌?,風雨土也”,在古人的認識中,霾就是空氣中漂浮著塵土,嚴重點就是沙塵暴了。 冬天北方供暖要燒煤,這樣就會產(chǎn)生不少粉塵排入大氣中,再加之綠化的堪憂和冬季空氣流通相對較慢這兩個因素,這就是冬天霧霾比較嚴重的原因。 不過,霾也不是當代的特產(chǎn),歷代都有霾的記載。如《詩》云“終風且霾”。《晉書·天文志》載“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塵,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span> 從宋代開始大規(guī)模采煤了,所以那時的霾天記載也多——
宋代對煤的開采已經(jīng)比較普遍了,其首都開封人口過百萬,周圍的綠化一塌糊涂,因為很多樹都作柴薪被砍了,那只好采煤了,當時的煤主要采自沁陽,因為煤炭是很大的稅源,也就成了官方專賣。除了作為民用外,還廣泛應用在冶鐵業(yè)、兵器制造業(yè)、鐵貨幣鑄造業(yè)、陶瓷業(yè)等行業(yè)。 像出現(xiàn)霧霾、沙塵暴這些反常氣候,這鍋往往是皇帝背的,看作是上天對自己德行和為政有失的表現(xiàn)。如宋太宗就頒布過《大風諸道德音》,內(nèi)中寫道:“而乃霾風示變,晝景中冥。震懼以思,咎譴安執(zhí)。實繇靈眷,申戒朕躬?!币馑季褪亲罱@沙塵暴那么嚴重,白天搞得跟晚上一樣,這是上天對我的警示,讓我好好想想自己近來犯的過錯,好好反省。 無論如何,古人這種對大自然的敬畏和道德上的自訟,總令我心生感動。
元明清用煤也很厲害,尤其是首都北京。明中葉就有100多座民窯采煤供應京師,煤炭取代柴薪成為主要燃料,以至于在晚明時造成北京嚴重的空氣污染。晚明醫(yī)家張景岳曾說:“天下用煤之處頗多,惟京師的煤氣性最烈,常熏人至死,年年皆有此事。”
俗話說:“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南方有大雪節(jié)氣前后腌肉(魚)的習俗。肉是含蛋白質(zhì)非常高的食物,但高蛋白的食物不易消化,所以說“肉生痰”嘛。但如果肉經(jīng)過腌制,如經(jīng)過煙熏、鹽腌、發(fā)酵之后,借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它就變得容易消化了。 腌肉經(jīng)過風干后,缺少一定的濕度,其自身的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所以它就不容易腐壞,更好保存。
豬肉最適合腌制。豬肉加工成火腿后,不僅味道更為鮮美開胃,而且因為腌制過程是把肉放在高濃度的鹽水中,咸為水味,卻得火性,所以作為水畜的豬肉,經(jīng)腌制后,反得水火的平衡。咸又入腎,所以其補腎精之力更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