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化寺·宋-清·“國?!睒酥颈?/div>

【光化寺·宋-清·正殿正面及側、后面】
據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調查資料(敘述的口氣),可能當初發(fā)現光化寺時,他們查找了文獻,結果在《太谷縣志》上找到了“光化寺....宋咸平二年建”的記載。于是,調查人員就在資料上給標注了一個“宋”。當然,也可能是調查人員具有一定的木結構判斷功底,認為這個房子夠宋(直到今天,發(fā)燒友看到光化寺的第一印象就是“宋”“宋金”),如果是這樣,那么這個調查人員確實很牛。
結果是,調查資料報上去以后,竟然遭到點名批評:“不能單憑縣志碑文等文獻記載即斷定年代。如太谷的光化寺、宣梵寺,因為只憑碑文的縣志的記載,將清建認為是宋金建筑?!钡?!直接說成“清建”了,連脊槫下的“大元”也無視了....而寫這個評語的署名中有陳明達、祁英濤等。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這次調查,具體情況我不了解,沒看到相關報道。要說別人將光化寺看成“清建”,那不奇怪。要說讓陳明達、祁英濤把光化寺看成“清建”,估計沒人信。這事最有可能是,陳明達他們根本沒到現場,只是“例行公事”簽了名。
縣志這個東西,我也將信將疑,懷疑的成分多,但也要看它記載什么信息。然而不幸的是,關于這個光化寺的年代,縣志記載是對的!
問題是“專家組”的評語,一邊堅決反對“單憑縣志碑文的記載斷定年代”,一邊是完全無視木結構的具體形制,單憑碑、梁上寫個“重建”就斷定鎮(zhèn)國寺是清,光化寺是元。此事發(fā)生在將近七十年前,當時的條件和認識水平的確有限,也就算了。
直到2006年,在“我們的文保事業(yè)”已經“長足進展”了半個世紀以后,光化寺依然被斷定為“元”躋身國保??梢?,《中國(山西)文物地圖冊》上的年代判斷,幾乎一概抄錄碑文落款是有“傳統(tǒng)”的。

【光化寺·宋-清·舊影(約攝于1953年)】

【光化寺·宋-清·前檐鋪作及枓栱特寫】
那么這個光化寺到底是個什么模樣呢?
光化寺,位于太谷古城西南約15里的北汪鄉(xiāng)白城村的東南隅,由于這幾十年的挪用糟蹋,只用不管,廟院已殘,但基本輪廓和主要建筑尚存留。廟院坐北向南為二進(由于前院很長:東西廂房各分為三段,靠近大殿各5間;接著是各一單間小殿;再過來又3間廂房。如此狹長的前院,極有可能還有一進)院落;山門和鐘鼓樓(如果三進,當有前殿),及前院東廂房大部分已毀;西廂房本完好,最近十年內也基本塌毀;只存大殿及后殿。
后殿為清代硬山頂小式建筑,東跺殿尚存。我們說的“宋元”就是大殿,因為在院落中間,很多資料均稱“中殿”。
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頂,前檐下插廊,坐落在高約1.2米的磚砌臺明之上,形勢莊重。外檐下四邊構制完全相同,無補間鋪作;柱頭鋪作均出單杪單下枊為兩跳,左右山面的中柱上和四個角柱上為真枊,其余均為插枊;琴面枊尖平薄;柱頭卷殺圓潤;側腳生起明顯,普柏枋平薄且窄于柱頭;時代特征最為強烈的是,闌額過柱不出頭,此形制在晉國區(qū)域不晚于金。
枓栱的具體形制也很古樸,櫨枓枓欹內凹明顯;所有栱臂四瓣卷殺;耍頭為卷云形狀而非螞蚱頭;栱臂不抹斜;轉角鋪作令栱鴛鴦交手,而瓜栱與小栱頭相列,以及椽頭卷殺,此兩項形制也有較強的宋金時代特征。
另外,很難得的是,大殿外檐采用橑檐枋,而不是常見的橑風槫。此種形制本身時代特征不明顯,比如在河南,元明時代亦有橑檐枋。但是在晉國區(qū)域內,該形制也不晚于宋金。

【光化寺·宋-清·轉角鋪作正、側面】

【光化寺·宋-清·轉角鋪作后尾】

【光化寺·宋-清·前廊內明間構造】

【光化寺·宋-清·殿內】

【光化寺·宋-清·殿內梁架全貌】
光化寺正殿內梁架構造為,四椽栿對前后乳栿用四柱,但采用“減柱造”減去了后槽左右次間的兩根內柱。此種構造的梁架柱網,在光化寺附近還真有不少,比如沁縣大云院、祁縣興梵寺、壽陽普光寺、平遙慈相寺,以及太谷本地的宣梵寺。而這些木結構當中,除太谷宣梵寺和平遙慈相寺為金代外,其他均為宋代,可見該構造至少在晉中范圍內時代特征明顯。
但是,這種柱網和梁架構造有個明顯問題,就是地域性太強了,除了這一小片區(qū)域外,別的地方沒有,包括晉東南(雖然沁縣行政上屬于長治,但地理上緊靠晉中),因此這個現象還值得探討。而十分有趣的是,江南的元代以前的早期木結構,卻多采用這種形制,比如華林寺、保國寺、莆田元妙觀、蘇州軒轅宮、金華天寧寺等等。
在整個梁架構制中,有幾處具體細節(jié)也值得考究。比如蜀柱和叉手的形制,叉手雖然承托的位置已經不在脊槫下皮(此為唐、五代的形制,但個別宋也采用),而移到了脊槫下皮偏兩側部位,但其基本構造依然古樸,而且尚未出現后期的丁華抹頦栱。這個形制也值得注意。
在上面提到的五十年代調查評論中,曾提到平梁下不用駝峰,而用蜀柱加角背的問題,并以此說明光化寺正殿為晚期遺存。關于這一點,提到即可,因為當時的人見識還很小,未接觸到大量的此種宋代形制(比如晉東南宋代,幾乎全部采用此制)。
平梁兩端的托腳形制,尤其值得注意。托腳頭斫為叉形,頂在平梁頭尾處,而不是后期的托腳,頂托平槫。這個形制也具有較為強烈的時代特征,比如龍門寺西配殿、原起寺、淳化寺、崇明寺等等。本地域內,壽陽普光寺也是如此。但榆次宣承寺和圣母廟平梁下均采用駝峰,駝峰比蜀柱穩(wěn)妥,所以這兩處的托腳,均是通過平梁下的丁頭栱頂托下平槫??梢?,此形制現存實例最晚是宋。
另外,再翻一翻“舊賬”,就是關于“重建”二字的問題。在光化寺脊槫下,確實題記著“峕大元泰定三(1325)年....重建”的字樣,清晰明白。但是這個“重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一般的修整修葺(包括“下手重一點”)?還是整個房子一磚一瓦從零開始建筑?
為什么又翻出這個話題呢?因為就在這條題記中“重建”的后面,緊接著言明“修造主某某某”。假如非咬文嚼字追究“重建”的話,那“修造”該如何解釋?
事實上,盡管這里的“重建”二字確實咋眼,但是在晉國所有的早期木結構古建筑上都有基本相同的題記,就我所見的有“重建”“重修”“建造”“整修”,包括這里的“修造”。我的理解是這樣,古人題記不是完全不認真,但也絕不是絕對認真,可能就是個順手的問題---
不管是“建”還是“修”“造”都是動工的意思,我在這個廟上動過工了,這里有我的功德了---
大致應該是這么個意思吧。

【光化寺·宋-清·脊槫下題記】

【光化寺·宋-清·脊槫下構造】

【光化寺·宋-清·托腳形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大致認為光化寺正殿好像就是宋代的了。那要這樣講,那題記所謂的“峕大元泰定三年”就是古人瞎寫的唄?不是。元代人沒有瞎寫,他們確實動過工的,而且“下手還很重”。
進入光化寺正殿后,給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寬綽,偌大的殿內只有后槽兩根內柱。根據梁架上殘存的“重建”痕跡可以推測,這個“減柱造”就是元代人搞的。
首先,減去左右次間的兩根內柱,為了搭架盡間的大梁,就得在明間內柱向左右山墻各引一根大內額。而這兩根大內額恰恰昭示了元代人的“功德”,這根內額不僅與整個梁架中所有構件均砍斫的規(guī)整有致不同,它們是兩根原木;而且很新,一看就不是原構件。
其次,大內額在明間內柱的位置,正好是后檐乳栿的位置,因為它們兩個是在內柱的同一高度上的。這樣的話,既要前后打通內柱穿插乳栿,又得左右打通內柱穿插大內額。那么這根內柱就廢了,斷了---
前后左右都打通了。因此,要把內柱左右打通穿插大內額,就必須把原來穿插在前后的乳栿去掉。所以,元代人把乳栿從原來的位置往上移動了,移到了原來劄牽的高度。這就使原本平直的乳栿,成了“斜梁”,與廣勝寺元代大殿的做法完全如出一轍。因此,光化寺正殿前后糟的乳栿是不一樣的。
這也就是說,“泰定三年”,元代人把一座“用四柱”的房子,給改成了明間還用四柱,而次間和盡間只用三柱的房子了。
“減柱造”這玩兒,技術含量極高,因為立柱是整個房子的基礎。動立柱,整個梁架都得跟著變,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個技術就目前現存的木結構實例來看,濫觴于宋代,金代已相當成熟,比如澤州高都景德寺大殿,其減柱造極其壯觀。但是一直到元代,這項技術才普及開來,甚至使我們一度認為“減柱造”為元代特征。
但是這里面有個問題,好好的宋代房子,元代人為什么要改呢?這個事情不大搞的清楚了。十有八九是廟已毀損嚴重了,要不然元代人錢多也不帶這么玩滴。所以他們在修整光化寺的時候,為了節(jié)省成本,利用舊材,決定搞他們拿手的“減柱造”。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也能從一個側面證實一個重要心理---
各時代的人,都喜歡采用自己習慣的方式、方法勞動生活,沒人喜歡刻意模仿別人。

【光化寺·宋-清·前后槽乳栿形制】

【光化寺·宋-清·山面梁架及真枊后尾】

【光化寺·宋-清·大內額上的構造】

【光化寺·宋-清·系頭栿和四椽栿】
元代人改制以后的構造,確實有些蹩腳。五十年代的資料上評價元代人的大內額上的構造時,就認為盡間的四椽栿和系頭栿靠的太近了,“浪費材料”。其實這也不是元代人的“心思”,早在宋代,這種“蹩腳的”做法就很普遍了。雖然晉中沒有,但是晉東南極多,最有代表性的比如北義城玉皇廟正殿(上圖)。因為那個時候的人們,還完全不知道晉東南的存在。
其實,元代人完全懂這么個整法,只是他們的具體做法太馬虎潦草,一如我們現在看到的絕大部分元代木結構,基本就是一堆木頭“瞎摞”。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資料中,還提到一塊“乾隆碑”,記事尤祥。那塊碑上也說光化寺建于宋代早期,與《太谷縣志》說的一致??上菈K碑已經失落了,如今光化寺內僅剩一塊“道光碑”。
總之,在五十年代那個資料的評價中,雖然是有陳明達執(zhí)筆的,但是文章只簡單描述了一下光化寺的基本構造。甚至連普柏枋不出頭、托腳頂托平梁、前后槽乳栿形制不同等,如此要害特征只字沒提。而僅僅因為“重建”二字就斷定是“清建”,以至于半個世紀以后,仍然沒人仔細考察其構造特征,草草以“元”塞進了“國?!敝小?/font>
綜合光化寺的構制來看,除了采用“減柱造”帶來的些許梁架變化外,整個光化寺正殿(特別是外觀)依然是一座較為經典的宋代建筑。元代人下手是重了點,但是光化寺正殿的基本特征還是宋代多一些---
無論是整體形制,還是具體做法,抑或構件的斫造和外觀形態(tài)。
因此,其時代應該是“宋-清”,其中也包括了元代的改造,以及金、明、清的修整。

【光化寺·宋-清·清道光碑】

【光化寺·宋-清·后殿現狀】

【光化寺·宋-清·西廂房殘跡】

【光化寺·宋-清·東、西廂房舊照】

【光化寺·宋-清·院景】

【光化寺·宋-清·外圍情形】

【光化寺·宋-清·門外】
其實,光化寺斷代為“宋-清”中的這個“清”,其意義遠比其他金、元、明重要的多。因為光化寺除了這座宋代的正殿以外,尚有不少清代附屬建筑。我最初尋訪光化寺的時候,它前院的西廂房基本殘好,東廂房上段早已被拆,但是下段依然還在。而由于我們的“有關部門”修整不負責任---
整座廟宇中,只修年代早的建筑,純粹不管年代晚的建筑
---直到今天,依然是這種莫名其妙的做法。致使這些殘留的附屬建筑,基本都已塌毀,一座本來輪廓尚完整的古建筑,只剩下一座早期的正殿......不知道這種做法是誰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