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jù)考證,最早的背剪手習俗起源于元朝初期。 第一種說法是清代《滇南雜志》記載,在元朝中做官的南方人每當參拜完畢時,就會把手相交于背后,作反接的樣子,即使是做到職位很高的大官也是如此,以表示歸順的意思。不知實情的人還以為這些南方人背剪手站立是表示有"風度",但其實他們是被迫做反剪被捆綁狀,向征服者蒙古人表示服從。朝中官員如此,平民百姓也紛紛效仿,于是背剪手逐漸演變?yōu)橐环N生活習慣。 
第二種說法是民間流傳最廣的,即來源于明朝早期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的傳說。元朝末年,天災不斷,饑荒橫行,民不聊生。朱元璋為了鞏固明朝新政權,發(fā)展經(jīng)濟,增強國力,根據(jù)當時情況做出了一個"移民屯田,開墾荒地"的重大決策。于是,從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到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政府共實施了十多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計劃。此外,朱元璋擔心豪強地主過分壓榨農(nóng)民,既和國家爭奪賦稅來源,又不利于經(jīng)濟的恢復,于是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實行了史稱"洪武趕散"的移民政策,強令江南豪強富民遷移至他的老家安徽鳳陽和南京、蘇北一帶。 然而,"故土難離、鄉(xiāng)情難舍",拋棄宗族故地,遠徙他鄉(xiāng),是令人肝腸寸斷的傷心事,大多數(shù)人都不愿意移民。明政府就采用了強制手段,將戶主和壯勞力一個個背剪雙手、用繩索捆綁起來,由官差押解,成群結隊地趕往遷入地。這些移民就像犯人一樣,沒有行動的自由。要大小便,要先報告給差人得到允許后,暫時把手上的繩子解開。按時間長短不同,大便叫大解,小便叫小解。大小便完后,再照樣把雙手反捆上,以防止逃跑。各路押送大隊都是這樣,時間長了,在日常生活中,便產(chǎn)生了一個新名詞:"解手",大便演化為"解大手",小便演化為"解小手",沿用至今。因為在押解途中雙手被捆綁得久了,成了自然,人們就養(yǎng)成了走路時背剪雙手的習慣。于是,這種習俗就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了下來。有人說,背剪手也是大槐樹移民后裔的典型特征。 
還有一種說法,是和明初移民政策如出一轍的清朝初年"湖廣填四川"。經(jīng)過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殺人魔王張獻忠的折騰,到順治六年,整個四川路斷人稀,雞犬無聞,人民逃亡殆盡,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整個四川的人口也僅有10萬余人。清王朝為了恢復國力,決定大規(guī)模地遷徙受戰(zhàn)害較輕的江西、湖北、福建等地民眾入川,準以"插占為業(yè),定居耕作,減免征賦"。當然,受鄉(xiāng)土觀念的影響,湖廣地區(qū)的民眾也不愿背井離鄉(xiāng),移民的開始階段也是在清政府的逼迫下進行的,同樣的捆綁遷徙場景在時隔近三百年后再次上演,據(jù)說這也是四川人背剪手習慣的由來。 責任編輯:東方 來源: 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