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府論法 六府者,兩輔骨、兩顴骨、兩頤骨,欲其充實相輔,不欲支離孤露。《靈臺秘訣》云:上二府自輔角至天倉,中二府自命門至虎耳,下二府自腮骨至地閣。六府充直,無缺陷瘢痕者,主財旺。天倉峻起多財?shù)?,地閣方停萬頃田,缺者不合。 三才三停論 三才者: 額為天,欲闊而圓,名曰有天者貴。 鼻為人,欲旺而齊,名曰有人者壽。 頦為地,欲方而闊,名曰有地者富。 三停者: 發(fā)際至印堂為上輔,是初主。 自山根至準頭為中輔,是中主。 自人中至地閣為下輔,是末主。 自發(fā)際至眉為上停,眉至準頭為中停,準頭至地閣為下停。 訣曰:上停長,老吉昌,中停長,近君王,下停長,少吉祥。三停平等,富貴榮顯。三停不均,孤夭貧賤。 詩曰:面上三停仔細看,額高須得耳門寬。學堂三部奚堪足,空有文章恐不官, 鼻梁隆起如懸膽,促者中年壽不長。地閣滿來田地盛,天廷平闊子孫昌。 相三主 額尖初主災,鼻歪中主逃。欲知晚景事,地閣喜方高。 論三柱 論三柱頭為壽柱,鼻為梁柱,足為棟柱。 相身三停 身分三停,頭為上停,人矮小而頭大長者,有上梢無下梢;身長大而頭短小者,一生貧賤。自肩至腰,為中停,要相稱,短而無壽,長則貧。 腰軟而坐俱動者,無力而無壽。自腰至足為下停,要與上停齊而不欲長,長則多病。若上中下三停,長大短小不齊者,此人無壽,一身三停相稱為美。 上停豐秀厚而長,此是平生大吉昌,若是下停長且薄,似此貧窮走四方。身上三停頭足腰,看他長短要均調(diào),上長下短公侯相,長短無差福不饒。 中停長者人多貴,背聳三山足寶珍,萬一腳長身又短,區(qū)區(qū)浪走一凡民。又云:下長上短賤人體,形貌乾枯骨又粗,若見眼圓如竹葉。中年里面產(chǎn)田無。 上停短,下停長,終日區(qū)區(qū)促壽疆。上停長,下停短,衣食自然倉廩滿。三停俱短無虧陷,五岳端嚴富貴全,上下兩停兼短促,一生終是受 。 五行形相 詩曰:木瘦金方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龜,上尖下闊名為火,五樣人形仔細推。木色青兮火色紅,土黃水黑是真容,只有金形是帶白,五般顏色不相同。青主憂兮白主喪,黑主重病及官方,若還進職并添喜,看取所黃滿面光。 五行相說 夫人之受精於水,稟氣於火,而為人。精合而後神生,神生而後形全,是知全於外者,有金木水火土之相,有飛禽走獸之相。金不嫌方,木不嫌瘦,水不嫌肥,火不嫌尖,土不嫌濁。 似金得金,剛毅深。似木得木,貲財足。似水得水,文學貴。似火得火,見機果。 似土得土,厚匱庫。故豐厚嚴謹者,不富即貴。淺薄輕燥者,不貧則夭。如女子之氣,欲其和媚,相貌欲其嚴整,若此者不富則貴也。 論形 人秉陰陽之氣,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資,為萬物之靈者也。故頭象天,足象地,眼象日月,聲音象雷霆,血脈象江河,骨節(jié)象金石,鼻額象山岳,毫發(fā)象草木。 天欲高遠,地欲方厚,日月欲光明,雷霍欲震響,江河欲潤,金石欲堅,山岳欲峻,草木欲秀,此皆大概也,然郭林宗有觀人八法,是也。 論神 夫形以養(yǎng)血,血以養(yǎng)氣,氣以養(yǎng)神,故形全則血全,血全則氣全,氣全則神全。是知形能養(yǎng)神,托氣而安也。氣不安,則神暴而不安,能安其神,其惟君子乎。 寤則神游於眼,寐則神處於心,是形出處於神,而為形之表,猶日月之光,外照萬物,而其神固在日月之內(nèi)也。眼明則神清,眼昏則神濁。清則貴,濁則賤。清則寤多而寐少,濁則寤少而寐多。 能推其寤者,可以知其貴賤也。夫夢之境界,蓋神游於心,而其所游之遠,亦不出五臟六腑之間,與夫耳目視聽之門也。其所游之界,與所見之事,或相感而成,或遇事而至,亦吾身之所有也。 夢中所見之事,乃吾身中,非出吾身之外也。白眼撣師說:夢有五境:一曰靈境;二曰寶境;三曰過去境;四曰見在境;五曰未來境。 神燥夢生,神靜則境滅。夫望其形,或灑然而清,或朗然而明,或凝然而重,然由神發(fā)於內(nèi)而見於表也。 神清而和,徹明而秀者,富貴之相也?;瓒崛?,濁而結(jié)者,貧薄之相也。實而靜者其神安,虛而急者其神燥。 達摩相主神有七 藏不晦,藏者不露也?;拚邿o神也。 安不愚,安者不搖動也,愚者不變通也。 發(fā)不露,發(fā)者發(fā)揚也,露者輕跳也。 清不枯,清者神逼人也,枯者神而死也。 和不弱,和者可親也,弱者可狎也。 怒不爭,怒者正氣也,爭者戾氣也。剛不孤。剛者可敬也,孤者可惡也。 詩曰:神居形內(nèi)不可見,氣以養(yǎng)神為命根,氣壯血和則安固,血枯氣散神光奔。英標清秀心神爽,氣血和調(diào)神不昏。神之清濁為形表,能定貴賤最堪論。 論氣 夫石蘊玉而山輝,沙懷金而川楣,此至精之實,見乎色而發(fā)於形也。夫形者質(zhì)也,氣所以充乎質(zhì),質(zhì)因氣而宏。神完則氣寬,神安則氣靜。 得失不足以暴其氣,喜怒不足以驚其神。則於德為有容,於量為有度,乃重厚有福之人也。 形猶材,有杞梓 荊棘之異,神猶士,所以治材用其器,聲猶器,聽其聲,然後知其器之美惡;氣猶馬,馳之以道善惡之境。 君子則善養(yǎng)其材,善御其德,又善治其器,善御其馬。小人反是。其氣寬可以容物,和可以接物,清可以表物,正可以理物。 不寬則隘,不和則戾,不剛則懦,不清則濁,不正則偏。視其氣之淺深,察其色之燥靜,則君子小人辨矣。 氣表而舒,和而不暴,為福壽之人。急促不均,暴然見乎色者,為下賤之人也。醫(yī)經(jīng)以一呼一吸為一息,凡人一晝夜計一萬三干五百息,今觀人之呼吸,疾徐不同,或急者十息,遲者尚未七八。 而老肥者大疾,勿其者差遲,故恐古人之言,猶未盡理。夫氣呼吸發(fā)乎顏表,而為吉兇之兆,其散如毛發(fā),其聚如黍米。望之有形,按之無跡,茍不精意以觀之,則禍福無憑也。 氣出入無聲,耳不自察,或臥而不喘者,為之龜息氣象也。呼吸氣盈而身動,主死之兆也。孟子不顧萬鐘之祿,能養(yǎng)氣者也,爭可欲之利,悻悻然戾其色而暴其氣者,亦何以論哉。 詩曰:氣乃形之本,察之見賢愚,小人多急躁,君子則寬舒。暴戾災相及,深沉福有馀,誰知公輔量,虛受若重淵。柳莊曰:從發(fā)際至承漿左右,氣止一百二十五部,若言黑子皆為助相,視其骨氣美者為妙也。 論五音 五行散而為萬物,人生萬物之上,聲亦辨其五音。故木音嘹亮高暢,激越而和。火音焦烈燥怒,如火烈之聲。金音和而不戾,潤而不枯,如調(diào)簧奏曲,玉磬流音。水音圓而清,急而暢,感條達之間也。與形相養(yǎng)相生者吉,與形相克相犯者兇。 論聲 夫人之有聲,如鐘鼓之響,器大則聲宏,器小則聲短,神清則氣和,氣和則聲潤,深而圓暢也。神濁則氣促,氣促則聲焦急而輕嘶也。故貴人之聲,多出於丹田之中,與聲氣相通,混然而外達。丹田者,聲之根也。 舌端者,聲之表也。夫根深則表重,根淺則表輕,是如聲發(fā)於根而見於表也。若夫清而圓,堅而亮,緩而烈,急而和,長而有力,勇而有節(jié),大如洪鐘騰韻,鼉鼓振音,小如玉水流鳴,琴徽奏曲,見其色則 然而後動,與其言久而後應,皆貴人之相也。 小人之言,皆發(fā)舌端之上,促急而不達,何則急而嘶,緩而澀,深而滯,淺而澡大,大則散,散則破,或輕重不均,嘹亮無節(jié),或睚毗而暴,繁亂而浮,或如破鑼之響,敗鼓之鳴, 又如寒鴉哺雛,鵝雁哽咽,或如病猿求侶,孤雁失群,細如蚯蚓發(fā)吟,狂如青鼉夜噪,有如犬之吠,如羊之鳴,皆賤薄之相也。男有女聲單貧賤,女有男聲亦妨害,然身大而聲小者兇,或乾濕而不齊,謂之羅網(wǎng)聲。 大小不均,謂之雌雄聲?;蛳冗t而後急,或先急而後遲,或聲未止而氣先絕,或心未舉而色先變,皆賤之相也。 夫神定於內(nèi),氣和於外,然後可以接物非難,言有先後之敘,而色亦不變也。茍神不安而意不和,則其言失先後之敘,辭色撓矣,此小人之相也。夫人稟五行之形,則氣聲亦配五行之象也。 故土聲深厚,木聲高唱,火聲焦烈,水聲緩急,金聲和潤。又曰:聲輕者斷事無能,聲破者作事無成,聲濁者謀運不發(fā),聲低者鹵鈍無文。清吟如澗中流水者,極貴。發(fā)聲溜亮自覺如甕中之響者,主五福全備之人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