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臺歷第二十四字,祭】 【祭,演變,甲骨文臺歷】 【祭,演變,國學大師】 從上面的三張圖片中, 可以看到祭的甲骨文寫法和演變。 從甲骨文寫法中,祭不從示 主要由兩部分(有的三部分,還有表示酒或者血的點) 即說文中說到的:祭,從手持肉 從金文開始從示。更加突出了祭祀的含義。 在語音中,說到了祭祀的種類, 根據祭祀的對象,大致分成三類。 《史記·禮書》也說:“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第一,就是自然神,最重要的就算是對天的祭祀了。 北京的標志建筑之一天壇,就是清朝以前的皇帝祭天的場所。 當然,除了天,還有山川日月,風雨雷電等等, 這些祭祀也是為了保佑人們的生活和收成。 第二,就是對先王先公的祭祀, 比如,北京現(xiàn)在還有一個重要的祭祀場所,就是歷代帝王廟, 除了歷代帝王廟,北京天安門東邊還有一個太廟, 這些地方都是祭祀先公先王的場所。 第三,就是普通百姓祭祀的對象了, 比如土地,灶王爺,四方神,還有家廟宗祠等。 不管祭祀對象異同,也不管祭祀主體是誰, 都要注意的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孔子說的:祭如在。 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心要誠。 【甲骨文字典,祭】 祭祀神靈,是以獻出禮品為代價的。 人們對神靈的歸順,可以跪拜叩頭,可以焚香燃紙, 但對神靈來說最實惠的祭祀方式還是獻上祭品。 人們既然對神靈有所祈求, 理應舍得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祭獻, 以博得神靈的歡心。 但人的喜好不一,不同的神靈也各有自己的口味, 所以祭品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食物 《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 猶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意思是說,祭禮起源于向神靈奉獻食物, 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 所以,在祭字中進獻的就是肉,還有更顯珍貴的酒。 平時說的犧牲,比如太牢,也是祭祀過程中進獻的肉。 (2)玉帛 神講究衣著飾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 《左傳》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幣帛, 不敢不中度量。” 玉帛包括各種玉制禮器和皮帛, 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 從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玉器。 尤其是上古先秦時期的墓穴, 比如:婦好墓。 (3)人 以人做祭品祭獻神靈,古書稱“用人”,后世稱“人祭”。 人祭,不僅在原始宗教中有過, 人祭起源于原始社會的部落戰(zhàn)爭。 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的價值不能體現(xiàn)。 戰(zhàn)爭中的俘虜,成年男子都被殺祭神靈。 商代的人祭之風熾盛,其用人之多, 手段之殘,卜辭記述中足以證明。 后來孔子還說過:始作俑者,說的就是這事。 秦以后的墓葬中出土的人傭就是人祭的延申。 【古文字詁林,祭的解釋】 在古代社會中,固然很重視祭祀。 但是不能過度祭祀。 《禮記.曲禮》謂:“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p> 也就是說,這種淫祀,不僅不會有福,相反還會遭致禍殃。 大祭時,則依品級配享、從祀于天壇之上。 不入祀典的,被稱為“淫祀”。 禮來自祭祀,或者祭祀和禮密不可分。 固,祭祀必定要依禮而行。 即不能過度祭祀, 也不能該祭祀的而不去祭祀。 記得聽過一個《夷堅志》故事, 一個舉子,屢考不中, 后來夢中一個老者點化他, 說,你身為長兄,又是一個儒生, 竟然不去埋葬去世的父親, 法理不容,你怎么能考取功名呢? 不光沒有功名,甚至性命難保。 一語驚醒。 第二天,趕路回家,計劃去埋葬已故的父親。 結果,半途,染病而亡。 在《朱子治家格言》中,也有相似的句子: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倫語·八佾》第十二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就是說: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 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 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 (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 【肉,演變,國學大師】 【月,演變,國學大師】 從古文字中,祭從肉, 從字形演變中,小篆之后就很難看出肉形了。 尤其是小篆的字形中, 已經和月的寫法混淆了。 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古文字中肉和月的字形。 從上面的兩個圖中,可以看出小篆之前, 月和肉的寫法完全不同。 從小篆開始就很難區(qū)分了。 甚至從隸書之后,寫法不再分別。 只能從字義分析中,看出端倪了。 比如:今天的字形:胖,炙,然,祭,有、 腿、膀、背、胖、肥、臉、腰、腦、腳、 膊、胳、脖、脛、臟、膏、骯、膝、膚、 腥、胎、膽、膜、股、肪、胸、臂、膠、 腹、胃、肩、腸、脯、膛、脊、肌、肢、 胭、肘、脹、脾、腔、脈、肋、臘、腺、 肴、胞,脫、育、等等。 從月的字:期,月、朝、胡、勝、朧、朦、朗、朔等。 特例:服、朋、騰、朕,前等,既不從月,也不從肉。 對于祭的理解,現(xiàn)在做一個小結,如下: 祭字從又持肉形, 祭祀最要心要誠 至圣子曰祭如在, 祭祀最忌是淫祀, 祭祀對象分三類, 天神地祇屬第一, 列祖列宗為第二, 第三家神報平安, 出門在外拜四方, 司命真君灶王爺, 現(xiàn)今社會該拜誰? 家中父母兩尊佛。 相關鏈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