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我想講以藥測證。有些時候在患者臉上找證據(jù)根本就不明顯,但是開完房方藥,他吃完后臉上的跡象就出來了。這種狀況在臨床上你只要留意,一定是經常有的。有一個病例,這個人慢性口腔潰瘍,反復發(fā)作。這個病人來時有泛酸、打嗝、腹脹,舌紅苔偏黃。我就毫不猶豫地開了半夏瀉心湯,吃完了嘴就好了,過幾天后又來找我說又犯了。一看舌脈,又開了半夏瀉心湯,吃完好了,不久又犯了,如是好幾次,每次都有效,但是復發(fā)率特別高。等他又來的時候,我就反復地在他臉上找我想要的證據(jù)。終于我在他人中處發(fā)現(xiàn)一個很小很小的一個紅疹子。這個紅疙瘩好像是剛下去的。我一問,他說每次口瘡出來后它就下去了。這個信息很重要。他說只要不張口瘡這就會長小疙瘩,只要口瘡一出來疙瘩就會消下去。我說,你聽說過腳氣嗎?他問腳氣這么了。我說,有人說腳氣不能治,一治腳氣就會往上跑。他說真有這樣的事嗎?我說不知道。他給我這個信息后我再平他的脈,發(fā)現(xiàn)兩寸脈特旺,兩尺脈特別沉,兩關脈介于寸、尺之間,這是典型的上實下虛的脈。但在問診中沒有更多的支持。偶然地他說了一點:他有體位性的低血壓。我一想,補中益氣湯挺好,升麻用15克,加了3克桔梗。這時候我腦子里有一種感覺:用15克升麻,升麻一般都用3克、5克的,我卻用15克。我對病人說,你吃完藥后,如果人中處的疙瘩又長起來了,別著急,是好事;如果它不出來,反倒是壞事。我開了7劑。病人吃完后對我說,你還真說對了。但他來找我來看的時候疙瘩已經開始變小,但還是比原來的大很多。這時我又給他加了兩味藥:潤元參和麥門冬這兩味潤下的藥。這個病人后來九年沒犯。這叫什么?“在上則越之,”我老是用辛開苦降,老是想把它給降下來,它在上邊呢,干嘛不在上邊把它給引出來?現(xiàn)在有很多人認為“在上則越之”是吐法,其實這是錯誤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