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業(yè)領域,業(yè)績就是“硬實力”,但創(chuàng)造業(yè)績的卻是感情豐富的人類員工。承認這一點并非軟弱。 貝爾·利特爾約翰(Bel Littlejohn)是克雷格·布朗(Craig Brown)創(chuàng)立的《衛(wèi)報》(Guardian)的小說專欄作家,他寫過一本書,書名為《請擁抱哭泣的我,只因我為整個世界而哭泣》(Hug Me While I Weep,for I Weep for the World)。這本書諷刺了那些多愁善感、自制力差、常常自我陶醉的人,在他們看來,生活中每件事都充滿了深刻的情感。這聽起來有點滑稽,或許只是人們對談論“情商”的一種過激反應。20世紀90年代,“情商”一詞開始流行,隨后丹尼爾·戈爾曼對其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說到這里,許多老板會非常慶幸,因為他們從不談論自己的感受。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質疑感情豐富的員工,認為他們不夠專業(yè)、不夠認真。資產(chǎn)負債表、業(yè)績、現(xiàn)金流和盈利能力都是“硬實力”,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因此,我們也要堅定、果斷地處理這些事情。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工作場合中,男子氣概意味著不留情面。有人指出,在工作中,女性難以升職的一個原因是,女性做不到“冷酷無情”,反而更加情緒化(另一方面,自信或果斷的女性,可能會被指責為“專橫跋扈”),結果就是高層女性過少。 通常情況下,金錢被視為有形物品,是可以衡量的,而情緒(士氣、動力、文化、參與)卻是無形的、難以捉摸的。金融領域不該摻雜個人情緒,商界領袖也不能帶著情緒處理事務。如今,雖然許多人認同“戰(zhàn)略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普遍認為此話出自彼得·德魯克,但沒有文獻證據(jù)),但盡管認識到情感對工作影響巨大,距離其應對措施仍有很大的差距。 ◎同理心缺失 2006年6月,在芝加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畢業(yè)典禮上,來自伊利諾伊州的年輕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發(fā)表了畢業(yè)演說。那天,他給畢業(yè)生們提了幾條建議,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條就與“同理心”有關。 奧巴馬說:“在我們國家經(jīng)常有人談論聯(lián)邦政府的財政赤字問題,但我認為,我們應該多關注同理心缺失的問題,很多國人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用換位思維來看待問題?!?/span> 在他看來,美國文化過度關注物質財富、形體美感和聲譽名望,以致人們普遍缺乏同理心。對于這一點,他做出強烈的譴責。在演講結束時,他鼓勵年輕的畢業(yè)生拓寬視野,培養(yǎng)關心他人的能力,以此得到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 他的言論與貝爾·利特爾約翰的諷刺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同理心理論得到了這樣一位演說家(當時的他即將獲得全世界最有權勢的職位)的支持,不會再有人否認它的存在,同理心在工作場所和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發(fā)揮作用,這一點是人盡皆知的。 ◎切忌同理心泛濫 盡管你的言辭冷硬不留情面,但你也會產(chǎn)生同理心。在工作中,員工的工作既需要有截止期限,也要維持紀律,但并不需要管理者同理心泛濫。管理者要表現(xiàn)出同理心,但在必要的時候,他們也需要表現(xiàn)出堅定甚至嚴厲的態(tài)度。 保羅·布羅姆(Paul Bloom)是耶魯大學的一名心理學教授,他在自己的著作《反同理心:理性施予同情》(Against Empathy:The case for rational compassion)中闡明了這一點。他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醫(yī)生過于同情病人的病痛折磨,以至于沒有采取雖讓病人更加痛苦,但卻十分必要的治療手段。顯然,企業(yè)中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在企業(yè)內部,并非所有的決策都要征得員工的一致同意。員工有時會接到自己不想做的任務,并且因此心情沉悶。這時候,領導能夠察覺出來,但不需要因為同情員工而收回任務。適度的同理心能讓公司更人性化,然而過度的同理心將不利于企業(yè)發(fā)展。 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諾維奇商學院(Norwich Business School)的學者曾做過一個研究,結果表明來自管理者的支持是一把雙刃劍。根據(jù)一位名叫卡洛斯·費雷拉·佩拉爾塔(Carlos Ferreira Peralta)的研究員的說法,一方面它避免了員工遭受消極情緒的困擾,另一方面它卻阻礙了員工自行解決情緒問題。 ◎用心感受世界 反對過度同理心是合情合理的,但并不代表工作場合里完全不需要情感。有些人打心眼里抵觸和機器人并肩工作,這種心理一部分源自對機器人取代自己的擔憂,還有一個原因:我們希望自己的上司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類同胞,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 理念、品牌、人力資源和企業(yè)文化都屬于公司的無形資產(chǎn),這些資產(chǎn)漸漸成為企業(yè)和組織借以超越競爭對手的優(yōu)勢。也許,財務經(jīng)理對無形資產(chǎn)的評估并不總是那么準確,有時也不知道對它們的投資能帶來怎樣的收益。能夠處理企業(yè)基本業(yè)務的管理者很多,但知道如何與同事相處的則沒那么多。 明智的領導期望公司的管理者能夠展示出過人的情商,對同事懷有同理心,與此同時對工作的要求一絲不茍,激勵員工做出最好的業(yè)績。管理者要設法實現(xiàn)情緒和能力之間的平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