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到一定階段遇到瓶頸?每次訓練都感覺效率不夠高?拋開你的訓練、吃喝以及休息是否合理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可能正在遭受大腦模式的限制。不是不能進步,而是“不敢”。
這種認知是天生寫在基因中的。比如你跑400米,大腦會讓告訴你應該比較均勻地跑300米,最后100米拼一下。如果你跑1公里,可能會覺得前800米正常,后200米艱苦。如果你跑10公里,8公里是比較輕松的,后面2公里痛不欲生。如果你跑馬拉松,35公里左右會非常難受,后面的苦撐才是馬拉松的精華…… 看明白了嗎?無論你跑多遠距離,大腦都會給你一個能量預分配方案,讓你在80%的距離之內(nèi)是相對舒服的,留下20%左右來拼一拼。能量消耗也符合二八定律,最后的20%距離可能吃了整個比賽80%的苦。 這個預判多數(shù)情況下都非常有效,保證你在安全范圍謹慎的發(fā)揮。推廣來看,做事使用8成勁兒再留一手,符合大多數(shù)自然規(guī)律,這是大腦的默認參數(shù)。然而,真正的高手,都是能夠克服大腦的預判,突破這種經(jīng)驗性的束縛,從而取得了不得了的成就。對,這就是你要的“全力以赴”,是你優(yōu)化后的大腦參數(shù)。你信,你就能行,你不信,大腦自然會偷懶,它才不希望你拼的太兇,大腦是你的管家,它的績效指標就是保證身體使用的長治久安。這對于挑戰(zhàn)極限的運動健將來說,是枷鎖。對于真正的高手來說,更是瓶頸。 《浪客劍心》里面的最終奧義天翔龍閃,這招與普通拔刀術的區(qū)別在于拔刀的時候多邁一步增加拔刀力量,但這一步是很危險的,運用不好就成自殺了。之所以成為無敵的狀態(tài),就是能夠放下一切,讓身體自由,敢于往前多邁出的那一步,決定了生死,也決定了突破后的高度。 能夠讓我們成為“全力以赴”,最大的瓶頸在于大腦的安全習慣。然而,我們不提倡魯莽,需要在一定安全范圍地冒險,這樣才能真正地突破瓶頸,這個方法就是每次感受到自己疲勞感的邊界,不斷認識自己。 每次訓練,我們都會產(chǎn)生疲倦,都會產(chǎn)生懈怠,都會有身體反饋。你的經(jīng)驗越多,你越能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通過對經(jīng)驗的調(diào)節(jié)和對自我的暗示,可以突破瓶頸,防止自己的應激反應。沒錯,大腦也是需要訓練的,我們的成功、失敗經(jīng)驗,都是它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的支柱。
如何訓練自己的大腦能力極限,這里有幾個方法可以參考。 1、從小的成功開始,逐步加大目標,保證每次都能成功獲取自信。 2、找個教練或者隊友,進行無目標的競技,這可以很好的突破大腦預判,法特萊克的核心理念也是這樣。 3、在每次訓練之后,給自己復盤,認真體會自己的能力范圍,疲勞感,能量消耗,以及恢復速度。 4、在情緒高漲的時候進行速度訓練,在情緒低落的時候進行耐力訓練。 5、和正能量和勇敢的人交朋友。 積極心理學要求人們多去正向思考,正向說話,意義在于增加你成功的經(jīng)驗案例。使得大腦的發(fā)揮更容易放寬預判標準,于是你就更加接近你能夠全力以赴的真實實力。 運動,擁有神奇的反饋機制,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幫助你從一種勝利走向另一種勝利(而這其實也是體育physical education的價值)。運動,只要不過量,一定是積極的,自然規(guī)律偏向于篩選適應環(huán)境的物種,適度運動本身就帶來的是適應力的提高,身體就會一天比一天強,這個規(guī)律,非常公平,從無業(yè)游民到馬爸爸都適用。童叟無欺。 “你的極限在哪里?”這差不多就是人對自我了解的終極目的了。身體的極限在哪里,意志力的極限在哪里,價值觀的邊界在哪里,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活出生命的厚度。堅韌精神的關鍵,就是教會大腦做它不想做的事。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也能全力以赴。 訓練是為了克服將來的困難,這種刻意練習,成果終將存儲在腦海中,在你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快速調(diào)用,提醒你“能做得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