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陶是劉曄之子,也是揚州淮南人士,漢末時期淮南地區(qū)動蕩頗多,但留下記載的淮南人士不多,僅有劉曄、劉陶、倉慈三人。漢末三國時期至少有3位重名的“劉陶”,一個是尚書令潁川劉陶,一個是劉曄之子淮南人劉陶,一個是西晉揚州刺史劉陶。 “陶字季冶,善名稱,有大辯”——《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 劉陶以辯才著稱,和他父親一樣能言善辯,也因此受到世人們的推崇。不過劉陶還是辯論不過王粲的后人王弼,家世和才干都略遜一籌。劉陶和劉曄相像的另一點是“薄行”,指的是他們品行不端,因為劉曄經(jīng)常迎合君主的意見。 “淮南人劉陶善論縱橫,為當時所推。每與弼語,常屈弼。弼天才卓出,當其所得,莫能奪也?!薄度龂尽ょ姇鳌纷⒔?/span> 劉曄在曹叡時期逝去,而劉陶在曹爽掌權(quán)的時候擔任選部郎,也就是曹芳時期才出仕。鄧飏等人夸贊劉陶是當世“伊呂”,伊尹、呂望,一般是指輔弼君王的重臣,這也是對于劉陶能力的一種認可,不過浮華友們互相品鑒,也有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傅子》直接引用了一句“謂玄曰”,應(yīng)該是劉陶對于夏侯玄說的話,他還是語出驚人,開口就是“仲尼不圣”,并且暗指曹爽沒有平定天下的能力,這也讓夏侯玄感到十分迷惑,沒有與他進行詳談,就留下一句“天下事變化無常,今日見到了你的窘迫”。不過在高平陵之變后,夏侯玄還是向劉陶致歉了,劉陶也不在事后被司馬懿清算的名單內(nèi)。 “仲尼不圣。何以知其然?智者圖國;天下群愚,如弄一丸于掌中,而不能得天下”——《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 “謂之曰:‘天下之質(zhì),變無常也。今見卿窮!’爽之敗,退居里舍,乃謝其言之過”——《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 劉陶的末路與劉曄也頗為相似,都是不再被人信任。在毌丘儉發(fā)動淮南二叛時,司馬師詢問劉陶的意見,而劉陶回答得模棱兩可,這也激怒了司馬師“你平時經(jīng)常與我討論天下事,為什么今日就說不清楚了呢?”,因此劉陶被外派為平原太守,最終被司馬師派人追殺,就此落幕。 “大將軍怒曰:‘卿平生與吾論天下事,至于今日而更不盡乎?’乃出為平原太守,又追殺之”——《三國志·劉曄傳》注引《傅子》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 和嶠詩詞:和嶠:詩詞中的我是什么形象? 鄧姓人物: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鄧姓人物? 看官如感興趣,關(guān)注下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