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筆一分鐘思考半小時, 孩子的拖延是懶惰嗎? 前段時間小米寫作業(yè),剛寫了一小會,就開始上廁所、喝水、刨筆、歇會……反正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就是正事沒干。 一上午快過去了,我的耐心已經(jīng)所剩無幾,每次小米望我一眼,我就一記眼神殺過去。 眼神殺還是有點用處,小米老老實實地坐了半個多小時,當我心想可以讓孩子休息會,心滿意足地走過去時,她居然坐那玩了半小時的筆?!嚯嚯一上午,就寫了三行字?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怒氣值瞬間max,小米立馬朝我潑了一桶“冷水”,“媽媽,你別說我慢!你的博士論文寫了好幾年了都沒完成,你比我更磨嘰!” 字字扎心,我瞬間無話可說,自己作為一個拖延癥晚期患者,每天都在和拖延癥對抗,訓斥小米不要拖延,確實是沒啥底氣。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昨天自信滿滿地立下一紙的flag,迎來的卻是今天連一半都沒有完成的“啪啪打臉”。 拖延癥其實是一個失敗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專家將它定義為打算做的某些事的自愿延遲。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是拖延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拖延真的不代表懶惰,也不是一個普通的自律問題,更不應該用人品問題去評價。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不過,拖延雖然常見,但也絕對不能縱容,一次兩次倒還行,久而久之就會成為一種惡習,每一次都等到罪惡感讓人寢食難安才能開始,更可怕的是,在此之前,消磨的時光也不一定是快樂的,也會讓自己感覺自我價值感很低。 一旦逃避成為一種習慣,這種壓抑的心理狀態(tài)就會一直伴隨著你,導致不愿工作學習、厭世避世,甚至會患上抑郁癥。 所以,正視拖延癥,別再把它看做是懶癌發(fā)作。如果拖延達到一個很嚴重的地步,需要考慮一下是心理問題還是生理問題,最好是去看醫(yī)生進行了解和治療。因為一旦拖延嚴重擾亂到個人的生活狀態(tài),不管是哪種,都需要外界干預,自己是很難戰(zhàn)勝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別不當回事,多數(shù)嚴重的拖延癥患者真的是因為生理上的問題,比如多動癥(ADHD),而無法管理自己的行為。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在兒童中,多動癥的患病率高達3-7%,并且,有60%的人會把癥狀延續(xù)到成年后。 所以,如果覺得自己或者孩子的拖延癥非常嚴重,已經(jīng)到了超出常理的地步,最該做的就是看醫(yī)生,找原因,再進行解決。
媽媽罵爸爸批, 磨磨唧唧的孩子,自己不煩嗎? 排除病理情況后,拖延依舊是幾乎每個人都存在的問題。 之所以拖延,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太想做這件事,對于要開始這件事,他們會感到焦慮、掙扎或者努力逃避。所以,任何一件比這有趣的事,都能輕易地把他們的注意力帶走。 最常見的拖延癥是自設障礙性拖延。為了讓自己的拖延合理化,他們會去做其他待完成事項來代替這件事情,彌補內(nèi)心的不安。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也就是說,他們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會拖延,面對的事情太多,選擇多了,就會先挑選著更愿意做的事情先完成,那件最難最不愿做的事情,就會一直被擱置在計劃表的最末端,不停延遲下去。 TED演講者蒂姆·爾班給出了一種形象的解釋。他將拖延者的大腦系統(tǒng)分為三個部分:即時滿足的猴子,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恐慌怪獸。 當開始一項任務時,理性的決策制定者會制定好預期計劃引導執(zhí)行,這時,“及時行樂的猴子”誘使人們?nèi)シ趴v自我。大腦中的理性決策者難道會縱容這只“猴子”嗎?還真會,因為理性決策者也會照顧身體想要休息的需求。 但在離預期結束時間越來越近時,理性決策者就會召喚出大腦的恐懼怪獸,引發(fā)身體產(chǎn)生內(nèi)疚、恐懼、焦慮等情緒,迫使自己回到正軌,完成任務。 可以看出,在整個過程中,拖延者得到的,是短暫的快樂和長期的恐懼,要說他們沒心沒肺,只知道貪玩享樂,也有些夸張。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其實,拖延者自己也在痛苦地與“拖延”作斗爭。從孩子的角度來說,明天早上就要交作業(yè),晚上10點還沒完成,心里也慌的不行;老師布置了很難的作業(yè),心里想了很久卻無從下手,內(nèi)心難免焦躁不安;這道題怎么做也做不出來,筆一扔就開始坐著生氣...... 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地呵斥起不到任何作用,頂多助長他們心里自暴自棄的負面情緒,反而會讓他們一拖再拖,情緒崩潰。
終止拖延,學會和意志作斗爭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1.認治療法:首先要意識到,拖延很正常 拖延者自己要意識到,自己正在拖延,并且知道不斷拖延的原因,先接納自己的情緒。 孩子身上的拖延癥,其實與自身“即時滿足”的本能有關,要完美抑制這個本能,需要到20歲左右。所以,即使你和孩子都對他的拖延都很苦惱,也一定要記住,讓孩子知道,拖延并不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這很正常。 從我的經(jīng)驗來看,給孩子講繪本是個極佳的選擇。在給小米挑選了很久的繪本之后,我覺得《我的校園沒煩惱》是個不錯的選擇。從孩子的視角出發(fā),孩子自己的問題,讓孩子自己通過閱讀來認識,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不說教也夠有趣。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從學習方面來講,一般來說,孩子可以忍耐45分鐘左右,忍耐極限是60分鐘。所以,一旦到了這個時間,可以適當讓孩子放松休息一會,會幫助他緩解拖延的問題。 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當養(yǎng)成習慣才能慢慢成為本能。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和孩子一起養(yǎng)成一種積極的思考方式——我們無法完成按照計劃一絲不茍的實施,其中總會經(jīng)歷大大小小的問題,不過沒有關系,我們都可以去解決。 今天說好了背50個單詞,但背了20個就累了;也許打算好6點半起,結果還是拖了20分鐘才爬起來……不要為此否定自己,至少已經(jīng)向著達標邁進了!明天會做的更好!給自己和孩子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 2.情緒療法:保持整潔,平靜是關鍵 夜深人靜,困意來襲,孩子的作業(yè)拖延得還有一大半沒做,此時,孩子的情緒多半到了崩潰的臨界點,扔筆,無故發(fā)脾氣,此時也到情緒臨界點的你,也瞬間被點燃,一場家庭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此時,讓情緒穩(wěn)定下來,才是當務之急。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從我的經(jīng)驗來看,先將那些充滿誘惑的事物從孩子的視線中移開,讓孩子先靜下來。 大多數(shù)有拖延癥的孩子,比起書本更喜歡電子產(chǎn)品,所以一定關掉有聲音和光線的產(chǎn)品。除此之外,保證書桌盡可能干凈整潔,所有有誘惑力的物品都收掉,“眼不見為凈”。 同時,給孩子的周邊換上與任務相關的東西,通過這種高連接的事物,促使孩子保持足夠的專注力。 如果還是感到焦躁不安,無法靜下心,那么降低要求,減輕內(nèi)心的壓力,比如小米到了九點多還有些作業(yè)沒完成,開始無心學習,我會讓她把眼下的作業(yè)完成,剩下的放在明天早起完成。 3.行動療法:讓孩子體會到不拖延帶來的好處 怎么讓孩子體會到不拖延的好處呢?這就需要我們的外部幫助了,通過外部的激勵,提高自我價值感和自我效能。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有一種“五分鐘戰(zhàn)拖法”,就是把一個大任務,劃分成若干個五分鐘。先安排好第一個五分鐘做相對簡單基礎的事情,然后以每個五分鐘為一步,逐步完成,更好地管理執(zhí)行力。 當然五分鐘不是固定的時間,可以根據(jù)情況進行調(diào)整,無非就是將遙不可及的大目標拆分成觸手可及的小目標,提高自己對做這件事的興趣,達到預期效果。 通常來說,我們的意志力往往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最能集中的。如果第一個五分鐘開啟了良好的狀態(tài),接下來一般會進行的非常順利。 一旦孩子順利地完成了一次任務,家長及時地給予一些鼓勵,在最終完成大任務時,可以考慮給予一些實質(zhì)上的獎勵,讓孩子體會到不拖延的快樂,順利完成任務的滿足感,為下一次快速進入狀態(tài)完成任務打下基礎。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面對拖延癥這一人性的弱點,很多人往往會給自己催眠:拖一小會耽誤不了啥事,拖一拖還能激發(fā)潛能呢!達·芬奇、雨果這些藝術家可都有拖延癥呢!但米媽想說的是,拍拍咱的良心,其實我們心里很清楚,這些都是拿來事后安慰的借口。不管是我們還是孩子,都盡可能不要被拖延表面的爽感麻痹。畢竟明日不解決問題,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