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岸見一郎,日本哲學家。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 古賀史健,日本自由作家。 關于本書本書全篇采用了對話體的形式,主要介紹了關于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強調社會文化和自我奮斗對個人的影響,是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極大地影響了西方心理學的發(fā)展。 核心內容第一,在阿德勒看來,我們感到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如何擁有所謂的“被討厭的勇氣”,如何找到那種自由、幸福的狀態(tài)?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我是袁澤。今天為你分享的這本書叫做《被討厭的勇氣》。這是一本一位牛人解讀另一位牛人的書。 第一位牛人,就是這本書的作者,岸見一郎。他是日本一位很有影響力的哲學家。岸見一郎30歲那年,遇到了另一位牛人的學說——阿德勒心理學,從此以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了有關阿德勒思想的研究中去。這本《被討厭的勇氣》,介紹的就是岸見一郎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成果。 阿德勒的全名叫做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一位奧地利的心理學家。他和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同輩,曾經(jīng)也是弗洛伊德思想的追隨者。但后來,他也是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學說體系的人,兩人因為觀點對立而分道揚鑣。簡單的說,弗洛伊德認為,你現(xiàn)在的狀況,來自于過去的經(jīng)歷,來自于你的環(huán)境和周圍其他人。但阿德勒不同意這點,他認為你的現(xiàn)狀,只跟你自己有關。阿德勒自立門戶,開創(chuàng)了“個體心理學”。 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很適合重讀阿德勒的思想。因為這個時代,不管是技術還是思想,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很大程度上,你需要在你的賽道上,有一種持續(xù)爬坡的能力。比如我們會經(jīng)??吹剑芏嗄晟儆袨榈娜?,他們年輕的時候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享受著極高的榮譽。但這種成就卻很難持續(xù)下去。這是因為一旦身邊不再充斥著鮮花和掌聲,他們往往接受不了。他們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內部自尊體系。 而阿德勒的思想會告訴你,你的成功和幸福,與其他任何人無關,所有的一切都取決于你自己。阿德勒的思想會幫你建立起這套內部自尊體系。 乍聽上去,你可能會覺得,這話怎么聽都像是心靈雞湯。但其實真不是。但凡是雞湯,聽上去的時候會覺得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其實沒啥邏輯,更沒什么用。阿德勒思想不是雞湯,因為它是基于一套嚴密的邏輯推演出來的。推演出的結論,不光是讓你聽了之后有道理,還經(jīng)得起仔細推敲,經(jīng)得起同其他人的辯論。 不但如此,在這本書里,岸見一郎還采用了像是《論語》《理想國》等哲學經(jīng)典的形式——對話體。書中全篇都是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之間的對話,青年提問,哲人回答問題。岸見一郎之所以用這樣的形式表現(xiàn)阿德勒的思想,一個是因為這樣的形式輕松易懂,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想告訴我們,阿德勒的思想,不僅屬于臨床心理學的范疇,他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哲學家。這本書在討論的,更多是哲學層面的問題。 接下來,我將分成兩部分為你分享這本書。第一部分我們說說,我們感到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部分說的是,如何擁有所謂的“被討厭的勇氣”。在阿德勒看來,如何找到那種自由、幸福的狀態(tài)。 第一部分 好,我們進入第一部分,在阿德勒看來,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我們的煩惱都源自哪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說說阿德勒的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你可以自己做選擇。具體來說,你的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你自己選擇的。你的選擇與其他任何人無關,與過去發(fā)生的經(jīng)歷也無關。這是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區(qū)別。 舉個例子:在這本書里,作者提到了一位女學生,她的苦惱是害怕見人,一到人前就臉紅,說是無論如何都想治好這種臉紅恐懼癥。哲人問她:“如果這種臉紅恐懼癥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女孩回答說,有個男孩子,她很喜歡,很想交往,但因為有這個臉紅的毛病,一直不敢表白心意。女孩還表示,一旦治好臉紅恐懼癥,馬上向他告白。 聽到這,我猜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女孩怎么會有這樣的不幸,這是誰造成的?可能是從小受到過父母的羞辱,導致見到陌生人就害怕;又或者是在愛情中受到過嚴重的傷害? 如果你這么想,弗洛伊德會很同意你的觀點。用過去的經(jīng)歷,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心理創(chuàng)傷,來解釋現(xiàn)在的不幸,看起來是很有道理。但是,阿德勒不這么覺得。阿德勒說,如果一味靠過去的原因來解釋事物,就會陷入到一種絕對的論斷: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的全部都是由過去的經(jīng)歷所決定的,而且根本無法改變。這種觀點叫做“原因論”。與原因論相反,阿德勒倡導的,是一種“目的論”。 “目的論”會說,之所以女孩會患上臉紅綜合征,又總是治不好,不是因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療法,而是因為,她的這種不幸,是自己的選擇。這話怎么說呢?在阿德勒看來,目前對女孩來說最害怕、最想逃避的事情,就是被自己喜歡的人拒絕,是失戀可能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但只要有臉紅綜合癥的存在,她就會想“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綜合征”。這樣就可以不必鼓起勇氣去告白,即使被拒絕也可以說服自己。更重要的是,她可以抱著“如果臉紅恐懼癥好了,我也可以擁有愛情”之類的想法,一直活在幻想中。 當然了,這個臉紅恐懼癥不是她想象出來的,是真實存在的,但它依然是女孩自己的選擇。 通過剛剛這個例子,我們再來簡單回顧一下阿德勒的這個核心思想。阿德勒說,現(xiàn)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你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下面再給你說一個我們都很熟悉的現(xiàn)象:自卑感。它描述的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于低估自己而產生的那種不良的情緒體驗。順便說一下,第一個這樣解釋“自卑感”的人,就是阿德勒。阿德勒用的是德語,德語里的這個詞也表示“劣等感”,是一個關于自我價值判斷的詞,也就是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感覺自己微不足道。 在阿德勒看來,其實人人都有自卑感。但是,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壞事。為什么呢?阿德勒說,我們人類,是作為一種無力的存在,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希望擺脫這種無力的狀態(tài),于是人人都會追求優(yōu)越,人人都渴望進步。蹣跚學步的孩子學會站立,是在追求優(yōu)越性;他們學會語言,與其他人溝通,是追求優(yōu)越性;人類歷史上科學不斷進步,也是追求優(yōu)越性的結果。 可以說,“自卑感”是人不斷追求卓越的一個動力源。自卑感讓人時刻感到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努力進步。但你肯定能想到,生活中我們也見很多人,他們因為自卑變得特別消極。他們什么都不做,就斷定自己不行,想讓他們改變比什么都難。這又是怎么回事?阿德勒說,這種情況,就不應該叫“自卑感”了,應該叫“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指的是,有些人會把自卑感,當做某種借口來使用。就像是“我因為長得不漂亮所以找不到對象”,或者“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這樣的想法。這種大肆宣揚“因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結論,就已經(jīng)超過了自卑感的范疇,是一種自卑情結。而且,阿德勒特別強調,這種自卑情結,還是你自己的選擇。 聽到這,你可能會問,為什么有的人會“選擇”自卑情結,來做自己的保護傘呢?如果用一句話來回答,那就是,他們都“避免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受傷”。在阿德勒看來,人際關系,是一切煩惱和不良情緒的源頭。 為什么呢?試想一下,一旦想要實現(xiàn)“不在一段關系中受傷”這個目的,大多數(shù)人會怎么做。也很簡單,只需要變成一個只看自己的缺點、盡量不介入人際關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來,只要躲在自己的殼里,就可以盡可能少地和別人發(fā)生關聯(lián),萬一遭到別人的拒絕或者傷害,還可以用這樣的理由來安慰自己:因為我有這樣的缺點才會遭人拒絕,只要我沒有這個缺點,也會很討人喜歡。可以說,只要選擇把自己的不幸當做武器來用,那人就會一直需要這種不幸。 人際關系帶來的煩惱,除了自卑情結以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心理,叫做“優(yōu)越情結”。就是到處跟人比,充分地炫耀自己的優(yōu)越性。這種人其實是想要借助別人的不幸,來顯示自己“特別”。他們事事總想壓別人一頭。你說這樣的人快樂嗎?當然不。只要他覺得有人超過了自己,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甚至會不擇手段地奪回優(yōu)越感。 你看,任何人,只要處在這個復雜的社會網(wǎng)絡之中,就都會感到煩惱。所以阿德勒說:“人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要想消除煩惱,恐怕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內容了。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決定我們目前狀況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你的一切現(xiàn)狀,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阿德勒的心理學,也是一種關于“勇氣”的心理學。如果你是一個正在努力克服挑戰(zhàn)的人,如果你是一個不安于現(xiàn)狀,在奮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需要這種主動賦予過去經(jīng)歷意義的勇氣,你需要主動選擇改變的勇氣,你也需要在各種關系中被討厭的勇氣。 第二部分 接下來的第二部分,我們就具體說說,如何獲得這種“被討厭的勇氣”,如何找到自由、幸福的狀態(tài)。 從“一切煩惱來自于人際關系”這個觀點出發(fā),阿德勒認為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三大人生課題,分別是:“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 乍一聽,你可能會說,這三大課題,都離不開我們這個復雜的社會網(wǎng)絡。那是不是就意味著,想要處理好這三大課題,就要花大量的心思在別人身上,盡力維護好這個我們身邊的關系網(wǎng)呢?當然不是。阿德勒說,處理好這三大課題,不靠別人,還是靠自己。阿德勒想幫我們從內部建立一套完整的自尊體系。 這套體系的建立,需要具體的行動,更需要心理層面的建設。 先來說行動層面。咱們還是先從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說起:有個不愛學習的孩子,上課不聽講,回家不好好做作業(yè),天天就知道打游戲。如果你是父母的話,會怎么做?大多數(shù)情況下,你應該會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學習。上輔導班、請家教,有時候也免不了耳提面命,不做完作業(yè),就家法伺候。但結果你也能想象得到,這種強制性的手段,很少會讓孩子發(fā)自內心的愛上學習。當然,也會有家長會把心思花在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上。 但從阿德勒的思想出發(fā),這都不重要。你首先要考慮的,并不是“怎么才能讓孩子學習”這個目的,而應該是:孩子學不學習,這是誰的課題。學習這件事,是孩子自己的課題,與此相對,父母命令孩子學習,就是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這樣就免不了沖突。 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區(qū)分開來。 咱們前面提到了,阿德勒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這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人際關系造成的煩惱,其實都源于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只要能夠進行“課題分離”,人際關系就會發(fā)生巨大改變。 說到這,你可能還是不同意,讓孩子學習,應該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至少也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課題,怎么會是妄加干涉別人的課題呢?其實也很簡單,在判斷是誰的課題時,你只需要考慮一點:這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這個選項,那么這種決斷帶來的后果,像是成績不理想,考不上好學校等等,最終的承擔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所以,學習是孩子自己的課題。 但要注意的是,這并不意味著,阿德勒的心理學是在推崇放任主義。放任主義是一種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tài)度。阿德勒的思想不是放任主義,阿德勒提倡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上,對他進行保護。 父母要隨時準備好給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去指手畫腳。這就是課題分離,你需要把幫助孩子成才的課題,和孩子對自己學習的課題區(qū)分開來?!罢n題分離”是建立內部自尊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很具體的行動指南。 說完了行為層面,我再來看看,在心理層面,如何建立這套穩(wěn)定的內部自尊體系。 我們都知道,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天然就喜歡得到認可,沒有人喜歡被人指責、被人討厭的感覺。 我們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從人類的這種喜歡被認可、討厭被排斥的天性出發(fā),想要不被任何人討厭,我們需要怎么做呢?最有效的答案一定只有一個,那就是看著別人的臉色,并對你能夠接觸到的所有人表示忠誠。 假如周圍有10個人,那就對這10個人都做出保證:我會努力讓你感到滿意。但請注意,此時有一個大矛盾在等著你。因為一心不想招人討厭,你會表示忠誠于這10個人。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是,沒有人能夠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之前的這種承諾,不久后就會被拆穿,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失去信用,讓自己感到更加痛苦??偠灾瑸榱藵M足別人的期望而活,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別人,這是對你身邊的人不負責,也是對自己不負責。 相反,阿德勒心理學否定追求他人的認可。阿德勒說,正是對別人認可的追求,扼殺了你的自由。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尋求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所以,在阿德勒看來,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夠有勇氣被別人討厭。 但這并不意味著,被別人討厭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一種狀態(tài)。阿德勒是想告訴我們,“被討厭”是自由生活的一種證據(jù),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現(xiàn)。 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不被別人接受。換句話說,“不想被人討厭”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討厭我”,和我無關,那是你的課題。 最后,我們再來說說,阿德勒心理學是如何看待價值感和幸福的。 前面我們說到,阿德勒認為,人際關系是一切煩惱的來源。但阿德勒還說,人際關系同時也是幸福之源。 人際關系帶來的幸福,可以是“低級的幸?!?,也可以是“高級的幸?!?。 低級的幸福,是在人際關系中比較得來的。比如上學的時候,你的考試成績比班上其他人都好,回回得第一,你感到很幸福;工作的時候,你的收入比同齡人都高,你感到很幸福;有了孩子之后,你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優(yōu)秀,你依然會感到很幸福。但是,阿德勒說,這種幸福,只能算是一種低級的幸福。你的幸福,必須建立在別人的某種不幸福上。 而高級的幸福,來自人際關系中的“共同體感覺”。這是阿德勒心理學中的關鍵一點。作者岸見一郎說,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理解阿德勒心理學。那什么才是“共同體感覺”呢?其實說的就是一種持續(xù)的貢獻感。 家庭、學校、單位,都可以是共同體。在家庭這個共同體中,你的幸福來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單位這個共同體中,你能夠為公司創(chuàng)造價值,也能感受到幸福。但我們也會經(jīng)常看到,有些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沒有了精神。因為他們不再被需要,這就是突然失去了那種在共同體中的“貢獻感”,他們感到不幸福。 相反的是,有些富豪已經(jīng)擁有了一生也花不完的巨額財產,但他們中的多數(shù)人依然繼續(xù)忙碌地工作著。為什么要繼續(xù)工作呢?是因為有更大欲望嗎?當然不是,他們所需要的,仍然是保持著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感。這種幸福,不是靠和誰比較得來的。 這就是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感覺”,一種持續(xù)有價值的,對他人的貢獻感。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貢獻感,依然與他人無關,阿德勒反對為共同體犧牲自己。阿德勒強調,這種幸福感,也可以通過看不見的形式來實現(xiàn)。你追求幸福的起點和終點,依然匯聚在自己身上。你的貢獻和價值,雖然是在這個共同體中得以體現(xiàn),但最后的結果依然與他人無關,你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者回報。 總結 最后再來說一點我自己的感受。你發(fā)現(xiàn)沒有,阿德勒所倡導的這種思想,放在今天,我們可以用一個更形象的詞來闡釋,那就是“閉環(huán)”。確切地說,應該是“打通自身的閉環(huán)”。也就是說,你的行動,你的思想,都應該在你自己身上形成閉環(huán)。比如說,你贊揚別人,就會不自覺地想要別人接受你的贊揚;你向別人道歉,就會特別關注別人是不是會原諒你。但阿德勒的思想告訴我們,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心里相信這么做是對的,做這樣的事有意義。我曾經(jīng)讀到過萬維鋼老師專欄里的一篇文章,叫做“精英水平的道歉”。里面談到,精英道歉,不會去關注是否能夠贏回信任,而是“你自己想成為什么人”。精英的道歉,說的是你個人從這件事上吸取了哪些教訓,獲得了哪些進步。他們不會去控制對方是否原諒,他們只控制自己。 這也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精英精神”。 最后,這本書的作者岸見一郎也提到,想要真正理解阿德勒的心理學,需要“相當于自身歲數(shù)一半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40歲開始學的話,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學會。20多分鐘的聽書,不足以全面概括阿德勒的哲學思想。如果你也對這個理論感興趣,也歡迎你閱讀原書,在得到電子書中就可以找到。如果你從書中還發(fā)現(xiàn)了哪些有價值的想法,也歡迎你在留言區(qū),給出你的分享。 撰稿、講述:袁澤 劃重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