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壓力是好事,它使人警醒,不會犯錯。即使有錯,不怕認錯,敢于認錯,錯了能改,勇于承擔。不把責任推給別人。 2、壓力是動力,它促使我們精進。不懶散、不放逸。 3、壓力是人生的需要,生存的必然。沒有壓力,人類不會有今天。 4、壓力也有負面影響,走向焦慮、恐懼,那就錯了,就是負能量,那就成了殺傷力,萬萬不可走向焦慮。所謂焦慮,就是心事重重,精神緊張,杞人憂天,生理也起了變化,掉頭發(fā)、皮膚癢、出紅斑、關節(jié)痛、失眠、經(jīng)常性傷風感冒……這就是生理的免疫力下降了。這種焦慮癥是很可怕的,能轉化為憂郁癥,那就要靠吃藥過日子了。這是必須防止的,不可走到這個“負面”去。 5、壓力的本質,是責任。替老板分擔,替同事分擔,這是我的本份。要盡責任,要有責任自覺。責任越多,你的機會就越多。責任在哪里?責任就在說到就要做到。只說不做,或者說了不去做,說了做不到,那是最壞的習氣和品性,決不做這樣的人。 6、放松身心,平衡內心。對于處理問題,第一,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心頭注滿陽光,自信自在。第二,對待問題,要看到全局,看到往往看不到的地方,也就是千萬不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陸游告訴他兒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問題不在外,可能還在自心。自心一變,局面大開。 7、世上沒有必賺的投資,要有輸和蝕的準備,一切看得很自然。能把日子過下去,就是了不起。明天太陽還會升上來。共度難關,冬天過去是春天。 8、要解決一個認知的問題:資本雄厚,資金充足,只是一個有利條件,但不是一項必勝條件。最終決定勝負成敗的是客戶的滿意度和實際的成交額(這就是那雙無形的手)。滿意度從哪里來?成交額(即對方掏鈔票的行為)從哪來?還是從你的感染力、服務與經(jīng)營的魅力來。最根本的還是你的管理能力、經(jīng)營能力,也即服務能力。不要給自己狂加壓力。無法交代,就是壓力。不上市,不作擴張,不做老大,有什么不好?不要給自己狂加壓力。無法交代,就是壓力。不上市,不作擴張,不做老大,有什么不好? 9. 不但不怕壓力,而且越有壓力,越起勁,動力更強,效率更高,這才是好漢。但是要看看壓力從哪里來的?是時間不夠?是工作量過大?是工作難度太高?是怕出洋相,怕丟人?是領導人發(fā)脾氣了?千萬要知道,壓力不是管理層給你的,是工作的本身、本質、本性來的,這就叫“本來如此”(中國人叫“天命”)。這個認知很重要。要從壓力的來源去解決??梢哉{整自己的思路,可以尋求他人的協(xié)助,可以先做力所能及的事,可以總結自己,提高自己,相信自己能跨過障礙,走出低谷??傊◤娜?,瀟灑自在,沉著面對,微笑著迎接難題。 10、一個人,最寶貴的能力是什么?是應付壓力的能力,是把壓力轉化為智慧,轉化為生命力的能力。緊張、不快、反感、受壓、受氣、沮喪、恐懼,一切負面情緒與精神壓力,對人的傷害太大。人只有具備輕松地、裕如地應付壓力的能力,才能有快樂、有和諧、有福氣。這才是生命的質量,健康的質量。 11、一個人,太順利了,就很難有抗壓的能力,應變的能力,處理危機的能力。所以,不順利,多逆境,正是一個人能力的磨煉與積累。這是一個人的寶貴財富?!吧趹n患”才能死于安樂。過多的生于安樂,就難免要“死于憂患”了。 12、我們不是活得很累,而是活得很膚淺,很片面,很不成熟。困難,逆境,才能幫助我們走向深刻,走向豐富和成熟。 13、我們佛教有一篇經(jīng)典性的經(jīng)論,叫《寶王三昧論》,其中提出了十條,這才是人生的寶貴價值:念身不求無病;處世不求無難;究心不求無障;立行不求無魔;謀事不求易成;交友不求利己;環(huán)境不求舒適;施恩不求報;見利不求分;受冤不求申。 做到這十三條,還會有壓力嗎?做到這十三條,就是菩薩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