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如今單身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我們的物質生活比以前過得好了很多,那么接下來的個人問題應該也會容易很多吧,生活好起來了,我們就有更多的心情去考慮個人問題,可卻是如今單身的人反而越來越多了。 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 2018年全國人口調查顯示,2017年全國人口13.9億,其中男女性別比為1.05,每100名女性對應105名男性,男性比女性多3266萬人。 中國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婚戀交友需求龐大 在進一步剔除已婚人群的情況下,2017年全國15歲及以上未婚人群規(guī)模達到2.15億人,其中男女性別比為1.45,即15歲以上未婚男性比女性多3900萬。 放眼望去,身邊優(yōu)秀的人越來越多了,單身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那些享受單身的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1、七八十年代擇偶的基礎是解決溫飽,而現(xiàn)在擇偶幾乎離不開有房、有車、有存款、有顏值這幾點,物質保障更是成為了現(xiàn)代人擇偶尤其是女性擇偶的硬性要求。 可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放在哪個年代其實都受用。 不戀愛、不結婚、不生娃,主要是沒錢? 這個社會沒錢寸步難行,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 的確,看上去很多人到了適婚年齡,但是面對“有車、有房、有存款”的三有要求,很多年輕人其實并不達標。 這很容易理解,年輕人剛出社會,連工作都不一定穩(wěn)定,拋開一部分家里有礦的人之外,多少人在適婚的年紀里買得起車買得起房呢? 2、如果參考父母的婚姻,選擇伴侶時,可能是“搭伙過日子”湊合過。 比如相親的時候看經濟條件,外貌長相。 但真正婚姻開始后,人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婚姻觀,其實已經到了精神滿足的狀態(tài),需要一個“心靈伴侶”。 “寧缺毋濫”是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渴望脫單”也是他們內心的真實寫照。 在兩種矛盾心理下,單身時的自由無拘無束中,往往也伴隨著隱隱的落寞與孤獨。 其中最扎心的,還是社會對單身群體的不包容,特別是在適婚年齡還單身,似乎更是一種不可原諒的罪過。 有人會覺得自己和伴侶三觀不合,性格不合,其實最不合的,是對方并不能承擔自己內心需要的角色,也就是我們說的靈魂伴侶。 進入現(xiàn)代社會更是如此,女性就業(yè)率上升,女性的獨立能力和獨立意識都在增加。 我買得起面包租得起房,起碼這個層面,已經構不成我必須要找一個男人的原因。 3、女人都不愿結婚了,男人卻還想娶個保姆 姚晨在電影《找到你》中有一句臺詞: “這個時代,對女人要求很高。如果你選擇成為一個職業(yè)女性,就會有人說你不顧家庭,是個糟糕的母親。如果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又有人會說,生兒育女是女人應盡的本分,這不算一份職業(yè)?!?/blockquot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