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四句話是民間諺語,是古代勞動人民集思廣益的處世智慧。 當然如果一定要找出處的話,還是找得到的。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句子“慈不掌兵”,出自明朝兒童蒙學讀物《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集結(jié)了中國從古到今(明朝)的各種格言、諺語。后來經(jīng)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xiàn)在這個模樣,稱作《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xiāng)里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 在萬歷年間,文士楊素總結(jié)古代先賢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之談,在加注《增廣賢文》時,增補為六句話: 仁不行商、義不守財; 情不立威,善不居官; 慈不掌兵、柔不監(jiān)國。 這就很明顯地進行了職能領(lǐng)域的區(qū)分。前兩句說行商,中間兩句說當官,后面兩句說將相。 至于為什么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 對于老百姓來說,“監(jiān)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而“行商”,雖然在“士農(nóng)工商”中排名最末,但是在民間自發(fā)的商品交易是普遍的,雖然有大商人的為富不仁,但也有小商人的誠信為本,所以估計很多人也不愛聽,因此不提也罷。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是最早定型并被《增廣賢文》收錄的,自然有其民間理論基礎(chǔ),在去除楊素對這一諺語的文人化處理之后(保留了老百姓認可的新增“情不立事,善不為官”),這一俗語就正式變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 把“立威”改成“立事”,“居官”改成“為官”,一是更貼合百姓生活,二是更加口語化。 只有流俗的,老百姓認可的才能真正成為諺語,流傳下去。 那么這幾句話有沒有道理呢? 當然是有道理的,古人也是人,總結(jié)出來的觀點雖然有時代局限性,但是同樣有很多經(jīng)驗是跨時代而存在的,特別是關(guān)于人性的觀點。 “慈不掌兵”是一句流傳甚廣的統(tǒng)兵古訓?!秾O子兵法·地形篇》中有云: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對待士卒們優(yōu)厚卻不能差遣,深愛他們卻不能命令,違抗軍令卻不懲處,就好像驕縱的熊孩子,是不能用來與敵人作戰(zhàn)的。 “慈”的特征就是慈祥,溺愛,沒有原則地遷就、放縱部下,自然會導致軍令不行、威嚴不立,士氣不佳,談何領(lǐng)兵打仗? 當然這并不是提倡嚴苛對待下屬,要有仁愛之心,但是不能有慈愛之心。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于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 因為孫子前面還有兩句: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只有將士卒看做自己的嬰兒、愛子,士卒才會和你赴湯蹈火、生死與共。 這里的“慈”是指過度的仁慈,沒有原則的溺愛,并非俗語中簡單理解的就是要大棒立威。 “義不掌財”也很好理解,因為有個成語“仗義疏財”,你因為講義氣把自己的財都給疏了,當然是個敗家小能手,誰會真正讓你去掌管財政大權(quán)?那還不把家底賠個精光? “情不立事”,其實和“慈不掌兵”差不多,是指性格柔弱者(情)優(yōu)柔寡斷,無法在大事來臨之際分清是非,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斷。 至于“善不為官”就有些老百姓的油滑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敬官、怕官,又想當官,沒當上的時候還想黑一把?!吧茞骸敝质侨诵裕瑢嵲谑羌群唵斡謴碗s的區(qū)分。而“官”其實只是一種職業(yè),雖然會在職業(yè)性質(zhì)上引導人的善惡,但終歸一個人的善惡,與職業(yè)并非決定性關(guān)系。 多的是好官和壞人,這二者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 特別是到了當代,這種絕對的口吻并不討人喜歡,雖然官場是個大染缸,但是這種從一部分數(shù)據(jù)就決定了整個職業(yè)特色的論斷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情感上來說,都是站不住腳的。 人們頂多是在確認了某人是個貪官之后,再用這句話有針對性地吐一下槽。 作為諺語,本身有一定的經(jīng)驗價值?!对鰪V賢文》的編纂者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換句話說,它提倡的就是以防范為首要標準的社會關(guān)系,也是法家提出人性惡,必須以制度來規(guī)范的思想基礎(chǔ)。 比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是對親情、友情經(jīng)受不住金錢考驗的吐槽;“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說明錢可通神,金錢決定地位尊卑;“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講述人性扭曲,人心叵測。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xiàn)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是以挖掘人性之惡來教育步入社會的小白如何防備壞人、如何自我保護的一大碗毒雞湯。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幾句話還算是相當客氣、客觀的。 除了最后一句之外,都是就事論事,即使到了幾百年之后的今天,依舊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