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玉(及高古玉、老玉):論古玉的概念,從最高古的物件說起,古玉是神玉,只有真正的大祭司才有,是和神溝通的物件,最早新石器時代開始,古玉是巫師、酋長、權利的擁有者通天地、通鬼神的圣物。 隨著進入封建時代,這些人的身份隨這國家的出現(xiàn),轉換成了國家的統(tǒng)治者。在商代以前,玉還基本用做通神,商代后到西周,統(tǒng)治者神鬼的觀念有所淡化,趨于理性,更重視對天的崇拜玉就轉換成了統(tǒng)治者祭祀天地,這時候從禮器大規(guī)模的過渡到了統(tǒng)治者、貴族的身份象征,這和周公所做周禮有很大的關系。 到了魏晉以后,魏晉到唐是個過渡時期,在魏時,當時廢除了厚葬制,是魏看到漢室衰落廢除的,所以很多器物、很多造型,從那以后就消失了。到了唐,玉器基本變?yōu)樯唐坊?,雖然有一些特殊的民間還是不能使用,但是玉器已經開始大量涌入民間,有錢就能買的到,因為他的使用者和所含意義不同,所以任何商品化的東西,都不能和非商品化的物件相媲美,無論材質、工藝還是寓意。 所以中國的玉文化,我們講的古玉,不是說古代的玉就叫古玉,準確的、嚴格的說應該是漢代之前的玉,才能稱為古玉。在49年以前制作的玉器都可統(tǒng)稱為老玉,指的是用傳統(tǒng)工具手工雕刻的玉器。高古玉是現(xiàn)代古玩行業(yè)稱漢代之前的玉為高古玉,清代之前的稱古玉,嚴格意義不準確。 開門:成語“開門見山”演化而來,通常形容從工藝、包漿、沁色、材質老化、附著物、生熟程度、與現(xiàn)有考古出土物可參照程度或館藏傳世物可參照程度一看便知的真品才可謂開門。 包漿:器物表面長時間氧化形成的光澤,古玉包漿說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為軟包漿和硬包漿,軟包漿手頭有肉澀感(北方話叫肉頭兒),硬包漿有明顯玻璃光。軟硬包漿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手長期盤玩或藥液侵泡可做仿包漿。有經驗者可區(qū)分。自然狀態(tài)的子料也有包漿,一般硬度較高。傳世玉器生成包漿很快,一般有二三十年盤帶即可形成。而入土生成包漿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遠也不出包漿。玉生包漿,年代越久,包漿就越厚實。這種包漿的成熟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和制作中的工藝賦予。 總之包漿是相對而言的,所謂包漿是需要長期經驗所積累,坑口好的古玉包漿一目了然,但有些古玉由于坑口不好,看似沒有包漿,但經過盤玩,會滲出美麗的包漿;有一些玉器對于初學者或經驗不足者而言,雖然油潤可人,但那不是真正幾百上千年形成的包漿(由玉本身所天然具有的特質造成,如俄籽料、老河磨料),或者是老玉新做(由大件玉器殘件改小件) 灰皮:玉器入土后受沁呈灰白色,有深有淺,淺的就像一層皮。但一般真品古玉灰皮經過盤玩或者用強光燈透過,會呈現(xiàn)淺黃到紅色以及各種受沁所造成的沁色,一般贗品是不會有此現(xiàn)象,不過,近年來的一些高仿已經可以仿制近似的效果,所以需要通過綜合鑒別。 白化:玉器入土后,受到埋藏環(huán)境地下水的影響,其顯微結構發(fā)生變化,透明度喪失,顏色變白的現(xiàn)象。類似灰皮,區(qū)別在于,灰皮一般是干坑所造成,白化一般是潮濕、水侵所造成。 土咬(土吃、土蝕):玉器表面遭到土壤中的酸性物質侵蝕形成的凹坑。這種凹坑有如木質被蟲所蛀,呈現(xiàn)口小內大的狀態(tài),無規(guī)律,很自然,這是現(xiàn)代仿制無法達到的自然侵蝕狀態(tài),但這種情況也需綜合判斷因為會有材質本身就帶有的。 脫胎:指出土玉器經人工長期把玩盤摩后,玉質晶瑩亮潤,色澤愈發(fā)鮮艷的一種變化,猶如羽化成仙,脫出凡胎。 鈣化:這是玉石一種變質現(xiàn)象,多由氧化和復合分解過程而形成比較疏松的物質,所以較為松脆,怕磕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鈣化層就越厚,甚至全部鈣化?,F(xiàn)代作假有兩種仿制鈣化的方法,一種是經過高溫燒灼,另外一種是用強酸強堿進行侵蝕造假,但是,需要區(qū)別的是,真品古玉的鈣化也有因為火燒而鈣化的,比如古人用玉祭祀時會用火燒灼玉器,宮殿失火或墓葬失火玉器會經過火的燒灼,但是無論是什么樣的真品玉器鈣化和現(xiàn)代造假的區(qū)別是經過盤玩后現(xiàn)代造假之物不會有變化甚至更污濁,更不可能脫胎盤熟。 變形:松軟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變形。剛出土的松軟古玉,在初盤時期,不要過于用力,以免損傷玉器。擱置一段時間之后,自然就會變得堅硬起來。古人所用之玉大多是現(xiàn)代稱之為軟玉類的特別是和田玉,性堅且韌,所以古人用玉比擬君子之德。 生坑:指的是玉器出土以后基本保持出土的原始狀態(tài),出土后未經盤磨的器物。 熟坑:指未經入土或早年出土的玉器經過清洗或人工盤磨、把玩的狀態(tài)。
半生不熟:指生坑經過擦洗、盤玩時間不長、玉質和沁色狀態(tài)都不是很穩(wěn)定或者盤玩者經驗不足手汗過大、沾染油污所造成玉器狀態(tài)不佳,往往使人們誤以為贗品,所以玩古玉需要認真經過自己從生到熟經常盤玩,才能體會其中奧妙和提高盤玉經驗。
綹(liu)裂:玉料里的裂紋稱綹,表面的裂痕稱裂,和起來為綹裂,泛指玉料上的裂紋。古玉經千百年,十玉九裂,無論是生前佩戴使用之物還是陪葬之物,往往其上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裂紋,所以鑒別賞玩古玉不能從裂紋處認定古玉的瑕疵,裂紋只要沒有貫穿器物傷及筋骨可能會造成殘損或已經殘損的,就是可以忽略的,甚至真正愛古玉的人應把它視為古玉的一種美。
開窗:指一些玉器受到了嚴重侵蝕或具有較重沁色的一般會留有一片或一小塊地方可見受沁前的玉質,這一片或一小塊地方玉質就成為古玉的開窗,也是經驗不足者判斷玉器材質的證據。
玉萎縮:先造成縫隙處萎縮,再形成線狀萎縮,再導致邊緣等處的大面積萎縮。用幾百年至幾千年不等。一般造成萎縮的常見沁色最典型的是釘金沁,這種沁是現(xiàn)代無法作偽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