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時期,諸葛亮是一個治國大才,在蜀漢擁有很大的權(quán)力。劉備死后,蜀漢國勢飄搖,大廈將傾,是諸葛亮憑借一己之力將蜀漢拉回了正軌,可以說沒有諸葛亮的話,在劉備死后,蜀漢就會分崩離析。諸葛亮死后,我們大家都知道姜維是他的接班人,而除了姜維,實際上還有四人自認為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他們都是誰呢? 一、馬謖 其實相比于姜維,馬謖是更加的受諸葛亮重視的。馬謖兄弟五人,在當時都是非常有名氣的,其中最出名的當屬他的哥哥馬良了,所謂“馬氏五常,白眉最良。”而由于馬謖早就名聲在外,受到劉備的重視,也曾做過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馬謖這個人,才氣器量遠超常人,喜歡談?wù)撥娛轮\略,深得諸葛亮的器重。不過劉備在去世前,曾告誡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他覺得馬謖此人名聲大過于才華。很顯然,諸葛亮并沒有聽從劉備的建議。 當時經(jīng)過夷陵大敗,蜀漢人才損失嚴重,年輕一輩的人才里面根本沒有幾個能拿得出手,現(xiàn)在有馬謖這么出彩的年輕人在,諸葛亮怎么會不重用呢?說白了,諸葛亮重用馬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馬謖確實是有才華的,雖然缺少實戰(zhàn)經(jīng)驗,但完全是可以后天培養(yǎng)的。二是蜀漢人才稀缺,劉備夷陵一仗把人才都敗光了。 諸葛亮安定蜀漢后,開始出兵北伐,當然也是帶上了馬謖了。諸葛亮其實是非常看重馬謖的,想要栽培馬謖,甚至在馬謖看來,諸葛亮的這種行為都相當于把他當成徒弟一樣栽培了。如果馬謖表現(xiàn)得好,說不定后續(xù)諸葛亮還真的可能考慮讓馬謖接替他的位置。不過在街亭一戰(zhàn)中,馬謖把一切都搞砸了。原本諸葛亮力排眾議,讓馬謖獲得軍功,提拔馬謖,結(jié)果馬謖不聽調(diào)度,使得街亭失守,危及蜀軍,諸葛亮不得不選擇撤退,最終導(dǎo)致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而面對諸葛亮的責(zé)罰,馬謖說了這么一段話。
從馬謖臨終對諸葛亮說的話和平時諸葛亮對馬謖的栽培來看,他是真的把馬謖當作了接班人培養(yǎng)的,只可惜馬謖沒有這個福氣。 二、楊儀 說楊儀是諸葛亮的接班人,大家都很奇怪,似乎諸葛亮根本沒這個意思啊,而且諸葛亮還寫信給劉禪,明確說過讓劉禪不要重用楊儀。
雖然諸葛亮表面上是很看重楊儀的,但是實際上諸葛亮深知楊儀性情太過于急躁狹隘,如果由他掌權(quán),必定于蜀漢不利,所以在諸葛亮去世前,就已經(jīng)密奏劉禪了。這里就有一個很奇怪的事情了,既然諸葛亮不看重楊儀,為何他去世時又讓楊儀統(tǒng)領(lǐng)大軍撤回成都呢?他明明知道楊儀和魏延水火不容,為何會這么安排呢? 這是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是肯定知道楊儀領(lǐng)軍的后果。楊儀領(lǐng)軍,魏延不服,必定生亂,但是諸葛亮仍然是這樣選擇了。只能說諸葛丞相心思深沉,正是想借機讓楊儀除掉魏延,而除掉魏延后,劉禪必定是不容楊儀的,因為魏延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是劉禪的心腹。事實也正如諸葛亮所料,楊儀雖然斬殺了魏延,平定了魏延之亂,但是回到成都后并沒有得到賞賜,反而是被貶官了,之后更是因為有不滿情緒被劉禪下獄,貶為庶民。劉禪的好脾氣大家是知道的,能把劉禪惹成這樣,可見他有多么不滿魏延之死。 可憐的楊儀,被當作刀子借刀殺人,而費祎和姜維只是站在一邊冷眼旁觀。 三四、蔣琬費祎 實際上,在諸葛亮去世前,他真正鐘意的接班人是蔣琬和費祎。蔣琬費祎聰明過人、頗有大才,受到諸葛亮的看重。在諸葛亮臨終前,劉禪派人前來詢問,他去世后有誰可以輔助蜀漢,諸葛亮就點名了這二人。
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去世后,蔣琬、費祎相繼為政,使得蜀漢國泰民安,國力蒸蒸日上。 結(jié)語 除了姜維,還有四個人自認為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他們分別是馬謖、楊儀、蔣琬、費祎,只不過馬謖由于沒有守住街亭被軍法從事了,而楊儀因為不受諸葛亮的待見,最終也沒有好的下場。只有蔣琬費祎成功的接了諸葛亮的班,使得蜀漢更加強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