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播:Bobo 這本書是由美國著名婚姻與生活方式教練朱迪斯·萊特和美國著名教育家鮑勃·萊特所寫。在家庭生活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建議可能是:不要吵架。但作者在對大量伴侶做研究調查的基礎上,發(fā)現把無效爭吵轉變?yōu)楦咝?、有意義的爭吵,才是促進親密關系健康發(fā)展的核心方法。 這次我們分享書中關于吵架的5個真相,掌握了它們,才能讓吵架不再只是相互傷害。 ① 『50%原則』 “都是你的錯!” “到現在你還不承認你錯了嗎?” “你的問題太大了!” 吵架時,不管在你眼里對方是多么“惡毒”的人,但有一個真相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甚至處于指責位置的人,往往是吵架的挑起方。即便對方真的在你眼里非常不堪,他最多對現狀也只承擔50%的責任,畢竟選擇和他生活,是你的決定。 從另一個角度講,結構決定了責任。家庭是一個整體,夫妻雙方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不管這個關系出了什么問題,責任一定彼此共擔。當你發(fā)現自己或對方在推卸責任,一定要記得提醒自己,你們各自需承擔的責任,最高都不超過50%。 ② 『100%的責任』 當家庭生活整日面對柴米油鹽時,吵架幾乎成了夫妻交流的主要方式。這也讓彼此沒有意識到:雙方都要對營造家庭幸福負100%的責任。 嘮叨、指責和抱怨只會給幸福減分,控制不住自己的人才是趕走幸福的人。當然也有一些夫妻不會激烈爭吵,但也不會親密互動,“軟癮”成了幸福的羈絆。所謂軟癮就是伴侶在逃避與對方互動時,找到的一種沉迷方式。玩手機、上網、瘋狂追劇等,都是互動時逃避和退縮的途徑。 有多少在餐廳吃飯,還各自抱著手機不撒手的情侶;有多少在漫漫長夜,各自無言埋頭刷劇的夫妻。當爭吵多過交流,該負責的就是那些不愿為幸福努力的一方。放下“軟癮”真誠交流,才算得上邁出了營造家庭良好氛圍的第一步。 ③ 『找到事實點』 “想不到你是這樣的人?!?/span> “你變了,和以前不一樣了?!?/span> “你怎么能說出這種話!” 在吵架時,很多人會用否定對方的方式,顯示自己的正確和無辜。但他們沒意識到的是,對方根本不理解這些話的含義,兩人吵了一場糊涂架。 “我是怎樣的人?” “我哪里變了?” 這些話變成了對方心理的OS。很顯然,情緒的宣泄只會給雙方帶來更大的誤會和矛盾。在吵架時,找到事實點的正確方法是,“話是這么說,但我不喜歡你說話的語氣?!薄拔沂清e了,但我的火氣沒下去呢,不想承認?!薄澳切┒际沁^去的事了,我們現在說的是這件事,不要混淆?!被旧?,如果雙方都能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fā),用“事實”交流,爭吵很大程度上能夠得到平復。 ④ 『停止的反作用』 “你不要再說了!” “我以后都不說了。” “咱們誰也別說了。” 冷戰(zhàn)一時爽,夫妻兩行淚。爭吵往往發(fā)生在分歧、矛盾和誤會時,因此爭吵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而不是禁止表達。 如果中止吵架的方式是彼此停止交流,那接下來伴隨的就是一段時間的冷戰(zhàn);如果夫妻用冷戰(zhàn)中止吵架成了習慣,彼此就會在生活中越來越獨立,感情也會越來越淡。 在作者研究過的案例中,中止爭吵是最損傷感情的行為之一。因為問題放著不管,并不能自行消除,只會在人們心理留下懸而未決的焦慮點。積累久了,就會給家庭積攢一場大戰(zhàn)。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爭吵,都要允許對方表達,自己也要表達。作者發(fā)現,很多話說出來了,往往就沒事了,憋在心里反而是最難受的。 ⑤ 『好意假設』 “出發(fā)點”在吵架中,至關重要。任何吵架,我們都要預設對方是出于好意,而非惡意。如果沒有抓牢這個出發(fā)點,爭鋒相對的言語傷害,幾乎成了必然。 雖然我們都知道,吵架本身就帶有不理智、沖動,甚至刻薄,但還是要假設對方是出于好意。并且把這種預設成為一種習慣,多回想伴侶和你們關系中的積極方面。 想做到這點并不容易。因為,最常見的情形是,矛盾雙方只挑錯,他哪里做錯了、哪里理解錯了,甚至認為對方就想破壞我們的關系。但研究表明,一旦我們處于挑錯模式,就會無視對方的好,片面放大對方的過錯。 因此,做好意假設不是要你把對方想得有多好,而是給自己的壞情緒做一個中和,在生氣時提醒自己:“沒有那么嚴重?!?/span> 總結一下,“對抗—逃跑—呆滯”幾乎成了現代家庭矛盾處理的“規(guī)范步驟”了。高頻的工作、高壓的生活讓我們越來越沒耐心,把所有處理情緒的權力都交給了電子設備和app??墒牵绱艘粊?,想要獲得高質量的家庭生活,就成了空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