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到了漢景帝三年,偉大的政治家晁錯同學(xué)為了進一步彰顯自己的偉大作用,制定了打壓諸侯王權(quán)力的三十條法律。這三十條無上大法的內(nèi)容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不到了,因為這樣的法律還沒來得及貫徹實施,諸侯王們就反了。關(guān)鍵是這三十條無上大法到底有多欺負人?反正晁錯的親爹都看不下去了。 晁老爺子從潁川(今河南禹州)大老遠跑到長安,懇切的提醒御史大夫晁大人,早在漢景帝元年,最后一個革命時代傳下來的異姓王吳著死了,這位長沙王無后,長沙國除。其余異姓王無論是東海王、閩越王、南越王、朝鮮王都是朝廷的統(tǒng)戰(zhàn)對象,人家都是當?shù)氐仡^蛇,跟朝廷不會有大的矛盾。自此國內(nèi)藩王只有姓劉的,說到底朝廷和藩王之間的事,都是人家的家事,你一個外人跟打了雞血一樣瞎摻和啥?疏不間親啊。 晁錯不以為然,他說漢景帝剛登基,得有皇帝的威嚴。為了老劉家的長治久安,就得這么做。晁老爺子見這頭犟驢勸不了,黯然回到老家,簡單跟家里人交代了一下后事,說老劉家以后是安穩(wěn)了,老晁家離滅族不遠了。與其讓朝廷砍了,不如先給自己一個全尸,老爺子仰藥自盡。 晁老爺子的死,并沒有打動晁錯。歷史上這些偏執(zhí)的人都一樣,為達目的誓不罷休,雖千萬人在,吾往矣。商鞅是這樣,王安石是這樣,晁錯也是這樣。 我們中國人有個顯著的民族特性,那就是自秦朝以來,隨著連坐法的推行,人民群眾之間是互相的不信任。大家都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樣的民族特性,導(dǎo)致的結(jié)果就是幾個日本兵就能占領(lǐng)中國一座城,殺鄰居喚不起我的危機感,我先躲著。就跟現(xiàn)在拆遷一樣,開始一堆人還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談條件。官府開出價碼,先搬走的給的錢多,統(tǒng)一戰(zhàn)線瞬間崩塌。 所以漢初那些異姓王,一個個在家等著被殺。雖然大家普遍兔死狐悲,除了韓王信主動反抗以外,其余諸王都是覺得災(zāi)禍仿佛離自己很遠?;茨贤跤⒉际翘厥馇闆r,用腳趾頭想想也知道下一個該殺他了,所以他反了。 漢景帝時代,本來朝廷通過莫須有的罪名削趙國、膠西國、楚國、吳國能激發(fā)諸侯王的反抗情緒,但是大家也就是罵罵街,真要造反還下不了決心。朝廷割的是趙國,關(guān)我齊國什么事?膠西國被割,這不沒割我膠東國么。吳、楚遭殃,我濟南國不是沒事么。 本來諸侯王還可以這樣騙自己,被削弱的幾國想要串聯(lián)他們搞事情也有難度。但是晁錯制約諸侯的三十條大法一出,等于明著告訴諸王,都得挨削,誰也跑不了。那這次有人振臂一呼的話,自然串聯(lián)起來難度都小得多。 當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卬是危機感最強的,因為這四位已經(jīng)開始被朝廷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肢解。他們知道朝廷只要一開始,就不會停下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做點什么。想當初劉氏諸王受呂氏迫害,齊王劉襄起兵,沒人說他造反。如今的形式可比諸呂之亂危險多了,呂氏也沒想把劉氏諸王連鍋端了。吳王劉濞退無可退,決心起兵造反。 都姓劉,誰當皇帝國家都是漢朝,這就是反朝廷不反大漢。但是不行啊,漢景帝代表了大漢,反皇帝就是反大漢,話說出去沒有煽動力啊。所以,吳王創(chuàng)造了一個口號:“誅晁錯,清君側(cè)。”不反皇上,反晁錯。再說了,劉氏諸王的設(shè)立,就是為了鞏衛(wèi)皇室。如今皇室除了奸臣,諸王有義務(wù)有責(zé)任去鏟除奸臣。 當然了,這都是借口,跟朝廷借故削藩一樣,都是借口。當年齊國實力雄厚,敢于站出來跟呂氏叫板。漢文帝繼位后,把齊國分為齊、城陽、濟北三國,后來濟北王劉興居造反,國除。漢文帝十六年的時候,朝廷把齊國分為齊、濟北、淄川、濟南、膠東、膠西六國,徹底分化了齊國。 所以到了漢景帝三年,壓根沒有像當年齊王劉肥、齊王劉襄這樣的大王出來跟朝廷叫板。勉強能夠有實力站出來說道說道的,也就是梁王和吳王。人家梁王是漢景帝的親弟弟,等著當皇太弟接班呢,肯定不造反。所以,能力越大,責(zé)任越大,吳王決定站出來跟朝廷盤盤道。 不過咱們中國人歷來講究槍打出頭鳥。受剝削最嚴重的四王當中,趙王劉遂和膠西王劉卬是漢景帝的堂弟,關(guān)系更親密一些。論起來齊悼惠王劉肥的子孫當中,有七個王爺在世,所以吳王決定讓膠西王出頭,畢竟齊王家族有清君側(cè)的傳統(tǒng),這一大家子人只要團結(jié),實力還是有的。 吳王派出吳國中大夫應(yīng)高去探探膠西王的口風(fēng)。一開始膠西王對清君側(cè)這事是拒絕的,但是當應(yīng)高說吳王愿意拉著楚王追隨膠西王的時候,膠西王的革命精神Duang的一下就迸發(fā)出來了。并拍胸脯保證拉攏自己的哥哥們共襄盛舉。 應(yīng)高回吳國回話,嚇了吳王一跳。這大侄子答應(yīng)的也忒痛快了吧,為了鞏固這個聯(lián)盟,吳王親自去山東跟膠西王盟誓,建立了清君側(cè)統(tǒng)一戰(zhàn)線。 這樣一來,七國之亂的第一組聯(lián)盟成立,成員國有膠西國、吳國、楚國。接下來,吳王退居二線,活躍在一線的就是膠西王,膠西王劉卬要串聯(lián)齊魯大地諸國。 劉卬在史書上有記載的親兄弟有十二個,除了死掉的大哥齊王劉襄、二哥城陽王劉章、三哥濟北王劉興居,剩下當王爺?shù)倪€有八哥齊王劉將閭、九哥濟南王劉辟光、十哥濟北王劉志、十二弟淄川王劉賢、十三弟膠東王劉熊渠五位。劉卬串聯(lián)的就是這五位兄弟,等會,還一個城陽王劉喜呢,劉卬為什么不去串聯(lián)他?在聊漢文帝的時候我曾經(jīng)說過,諸呂之亂以后,齊王家族最恨的就是劉章和劉興居,這倆貨在長安那么久,一沒拿到兵權(quán),二沒幫助劉襄登基,三居然勸進代王劉恒稱帝。所以這次齊王家族再舉大事,壓根不帶劉章的兒子劉喜一起玩。這也導(dǎo)致了齊王一系只有劉章這一枝傳了下來,可謂是生命的奇跡。 膠西王劉卬的五個兄弟都一口答應(yīng)起兵,弄死老晁這個王八蛋。至此,七國之亂的第二組聯(lián)盟成立,成員國有:膠西國、膠東國、濟南國、淄川國、濟北國、齊國。因為有膠西國做紐帶,所以這組聯(lián)盟和吳、楚也算同盟,至此清君側(cè)的同盟隊伍里邊,有了八個國家。 這八個國家,并不包括趙國。因為這里邊,趙王劉遂是最有想法的。劉遂是漢高帝劉邦的親孫子,根正苗紅,論身份和漢景帝是一樣的。雖然劉遂的奶奶是哪位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漢景帝的奶奶薄太后當年可是劉邦后宮最不受寵的一位,所以從這方面講,劉遂勝了一籌。 吳、楚兩國跟劉邦的血緣關(guān)系較遠,他倆跟誰聯(lián)盟都一樣,找大樹靠唄。趙王劉遂可不一樣,他是有機會當皇帝的,所以他不跟齊王家族瞎攙和,那一大家子人都想當皇帝。但是趙國勢單力孤啊,所以劉遂拉攏了一個更強大的盟友,那就是北方匈奴國的軍臣單于。雙方約定,只要趙國起兵,軍臣單于就起兵攻打長安。那么說劉遂算漢奸么?這還不算漢奸的話,什么才算漢奸? 此時,清君側(cè)第三組同盟建立,加盟國為趙國、匈奴國。加在一起,漢景帝要面對十個對手,晁錯想過會是這個局面嗎?沒有。因為沒想過,所以沒有應(yīng)急預(yù)案。人家忙著結(jié)盟的時候,晁錯的削吳國豫章、會稽二郡的詔書也寫好了,正快馬往吳國送去。詔書還沒到,吳王率先誅殺吳國境內(nèi)兩千石以下的漢朝大臣,宣布起兵。吳王動手了,跟吳王唇齒相依的楚王也跟著殺官起兵。 與此同時,山東地面上的膠西王第一個殺官起兵而反。膠西王的意思是晁錯太欺負人了,人家吳國一共三個郡,你削人家倆大郡,還有天理么? 隨后膠東王、濟南王、淄川王、楚王四王如約殺官起兵。山東這邊一鬧,趙王也殺官舉兵起事。 等會兒,十國謀反,現(xiàn)在只有七國參與,那三個干嘛了?首先咱說這齊王,這哥們當初和膠西王約定起兵的時候,口號喊得豪邁。沒想到這么快膠西王真反了,齊王有點后悔了,所以他沒參與。你看諸王起兵,為了顯示自己的義無反顧,第一件事一定是殺光漢朝兩千石以下的官員。因為兩千石以上是國相一級,一般都是自己人。濟北國的官員怕被殺,所以先下手為強,這幫人搗毀了都城博陽(近山東泰安)的城墻。當濟北王搶修城墻而沒有馬上起兵的時候,濟北國的中下級官員聯(lián)合劫持了濟北王,導(dǎo)致濟北國也沒能參與起兵。匈奴國軍臣單于又不是傻子,他打算先看看再說,不著急。 于是一場七個藩國參與的清君側(cè)活動轟轟烈烈展開了,史稱“七國之亂”。那么說這七國起兵,到底戰(zhàn)斗過程是什么樣的呢?下節(jié)詳解。 長 按 關(guān) 注 古今那些事,正在笑談中。 笑談中 微信號 : kxiaotanzhong 新浪微博:@依然笑談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