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年云和月,人生半百又半百 世界茍且欲繁華,遠方不止遠方遠 歲月不曾饒過誰,我亦未曾饒歲月 讀書萬卷行萬里,只待年華催人歸 年年歲歲花不語,我欲飲盡天涯路 詩詞歌賦來一首,難得清樽與人醉 莫問我等是何人,亞里士多勞多得 慕容飄雪余襄子,掠影星辰不諸葛 說不盡的故事 看不盡的歷史 飲不盡的好酒 思不盡的歸人 全文字數(shù): 3900 閱讀時間:10分鐘 坐穩(wěn)了沒?要開車了哦 晁錯是被殺死的,在死之前沒有受到任何司法審判,而且他是一個朝廷命官。處死他的奏折是由皇帝漢景帝親自批準的,最主要的是漢景帝也不是很想讓他死。 晁錯沒有蹲過監(jiān)獄,也沒有被嚴刑拷打。 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使者來到晁錯家,告訴他皇上有事找他,便將他扶上馬車。馬車并沒有開往皇宮,而是到了另一個地方。 馬車停了,晁錯下了車,正在疑惑我們是要去哪?皇上怎么會到這種地方來。使者宣讀詔書,將晁錯殺死了。 請求殺死晁錯的奏折是大部分其他朝廷官員聯(lián)名上奏的。漢景帝看了奏折后,即使千不舍萬不得,也沒辦法。 站在我們現(xiàn)在的民主角度看,晁錯并不能算冤死,并不是后來那種奸臣迫害忠良的事,而且,他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這點我相信漢景帝也是明確知曉的。 晁錯提出了《削藩令》,就是要砍掉諸侯王的左膀右臂,打壓諸侯國的勢力。削,就是削減,藩,就是各路藩王,也就是各種王爺。 秦朝統(tǒng)一六國之后,廢分封立郡縣,實行的是“郡縣制”,將全國劃成36個縣,縣令由中央委任而不是像以前一樣世襲。也就是說,沒有諸侯王了。 結(jié)果秦朝二世而亡,漢朝接替秦朝后,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xùn),為什么大秦會這么快轟然倒塌,第一是由于其暴政,這點當(dāng)然不用說。第二,就是沒有諸侯王,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天下云集而響應(yīng),如果秦朝有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如果都是嬴政的子孫,那么大秦就不會那么快倒下,甚至還會起死回生。 漢高祖劉邦于是又從垃圾堆里撿起了“分封”,并將其改良了一下,要封王,可以,必須得是姓劉的,我們劉家人才能當(dāng)王。因此,漢朝建立之初的七個異姓王,紛紛被劉邦以各種借口拿掉了。劉邦斬白馬起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逐之。 漢朝,實行的并不是“分封制”,也不是“郡縣制”,而是兩者的結(jié)合“郡國制”。劉邦一死,呂后專權(quán),大量分封呂氏為王,引起了很多大臣的不滿,后來在丞相陳平與太尉周勃的努力下,又重新恢復(fù)了劉氏當(dāng)家作主的天下。 可問題是,皇上沒了,現(xiàn)在是劉少帝在位,是呂后立的,他雖然姓劉但實際上不是劉,怎么辦?從血緣關(guān)系中挑一個最近的人來繼承。大家討論來討論去,最終一致推舉了代王劉恒,也就是漢文帝。 這讓其他諸侯王心里不爽了:為什么不是我?論輩分當(dāng)今皇上“劉恒”還得叫我一聲二叔。 不滿歸不滿,好在諸侯王還沒有起兵造反的心思。但是這種種子是種下了。漢朝初期的諸侯王在其領(lǐng)地上是有絕對勢力的,可以自行設(shè)立官吏,征收稅收,以及鑄錢的權(quán)力。所以,當(dāng)時的諸侯國勢力是很大的,尤其是吳越兩地,百姓富饒,而且又大量產(chǎn)銅,錢多,百姓稅收就收的少了,按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在“感動中國的官員”排行榜上是能進TOP10的。 晁錯是跟當(dāng)時的“賈誼”齊名的,大思想家,有學(xué)識,學(xué)歷也高,最重要的是一心為國的。在漢文帝時期,文帝也欣賞晁錯,就讓晁錯擔(dān)任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劉啟的老師。兩人感情非常好。 諸侯國對于中央的隱性威脅是存在的,也是中央要設(shè)法去除的,削藩,站在歷史進步的角度看,是必要的,是正確的,也是聰明的。于是,晁錯提出了《削藩令》。晁錯給出的解釋是:削,他會反,不削,他也會反,削了,他立馬反,禍害小,不削,他以后反,做好準備以后,禍害就大了。 當(dāng)然,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諸侯國有反心,但是,不能說晁錯就是錯的。除了漢朝,有“封建影子”的有晉朝,結(jié)果八王之亂,導(dǎo)致“永嘉之患”,還有明朝,燕王朱棣起兵反他侄子,朱棣當(dāng)上皇帝后,就大力削藩。 黃仁宇教授在一本書中提到:根據(jù)當(dāng)時的觀念(指皇權(quán)時代),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變的證據(jù),只要有叛變的能力也可以算數(shù)。 諸侯國勢力大了,難免會尾大不掉,今天你劉邦當(dāng)皇帝,我愛您,我崇拜您,我保證不會有二心,劉邦兒子當(dāng)皇帝,我也愛屋及烏,不反,您的子孫劉XX,你是誰啊你? 另外,我不反,不代表我兒子不反,我兒子不反,不代表我子子孫孫不反,我子子孫孫不反,不代表其他諸侯不反。 看來,這樣子下去,中央必定會與地方形成割據(jù),乃至決裂。因此在中央還有能力的時候,削藩,也是為了兒孫以后的幸福。 中央跟地方的矛盾從古至今一直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中央強了地方弱了,遇上外族入侵就沒有很好的抵抗力,比如之后的“宋朝”,反之,地方強了中央弱了,就會形成藩鎮(zhèn)割據(jù),對于中央就是一個天大的威脅,比如之后的“唐朝”。 晁錯這人,人緣不太好,當(dāng)時反對他的人中,也不見得人人都是壞人,基本上都是為國為民的心懷天下的大夫。 晁錯,可以說是個書呆子,而且非常固執(zhí),一條道走到黑,不見棺材不落淚的那種人。不能說他是一個完全無用的人,相反,他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這種能力,不見得是處理事情的能力。 他只知道這事“要不要干”,而不知道這事“什么時候干”以及“怎么干”。干,要一點一點干,要循環(huán)漸進地干,而不是說干就干! 因此,《削藩令》一出,果然,吳王劉濞反了,伙同其他幾個諸侯王一起反了,這就是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劉濞是劉邦哥哥的兒子。 漢文帝時期,劉濞的兒子跑去跟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漢景帝下棋,結(jié)果發(fā)生了爭執(zhí),劉濞的兒子死了。按說朝廷應(yīng)該好好厚葬劉濞的兒子,結(jié)果文帝直接將尸體送回了吳國,意思:諾,你兒子死了。 敢情您兒子是兒子,我兒子就不是兒子啦!劉濞當(dāng)然非常生氣,后來“稱病不出”,文帝想想也覺得自己有錯,就默許他“稱病不朝”,逢年過節(jié)的,劉家人歡聚一堂,都跑來長安開Party唱卡拉OK,劉濞可以不用來。這在其他諸侯王眼中,難道是你正派皇上怕了劉濞不成? 《削藩令》一下來,劉濞帶頭造反,漢景帝慌了,畢竟反的也太快了。于是找來晁錯商量對策,問題是晁錯也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愛卿就沒考慮過此令一出,會逼反諸侯嗎? 臣考慮了,只不過事情發(fā)生太快,臣還在考慮中。 這可如何是好,愛卿,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 我相信漢景帝當(dāng)時心中一定是在罵:特么的禍是你闖的,屁股你也不擦一下。 臣有一策,可破叛軍。 哦?說來聽聽。 皇上可御駕親征,相信天子所到之處,叛軍必定會嚇得尿褲子。 我親征?那你呢?我出去了皇宮怎么辦? 皇上放心,朝中之事交給我就好,我一定辦妥。 可以說晁錯是出了一個下下策,要出去掃平叛軍那也是你率軍出征,哪有皇上出去打仗你在家安享清福的?自古以來都是把危險留給自己,安全留給皇上的。你倒好,反過來了。 當(dāng)然,晁錯不是不忠心,而是太笨,太蠢。結(jié)果,他又說,將袁盎殺了。 這袁盎是誰?他以前是吳國的官吏,當(dāng)然是朝廷委派的,現(xiàn)在是一介草民,不是官員。晁錯給出的解釋是:吳王造反,你之前身在吳國,竟然不知道?知道也不打報告?必定是收受了吳王的賄賂。 當(dāng)時就有人反對:吳王造反不是處心積慮的,袁盎當(dāng)然可能不知道。再說,吳王難道不是被你的《削藩令》逼反的嗎? 袁盎聽到消息后,馬上跑來見景帝:只要殺了晁錯,反叛就解決了。給出的理由是:吳王劉濞造反,打的旗幟是,諸晁錯,清君側(cè)。說明皇上身邊有小人,這個小人就是晁錯。我起兵就是為了清君側(cè),清除皇上身邊的小人。 結(jié)果很多人上書表示同意袁盎的看法,無奈,景帝想想也是,既然你們起兵是為了殺晁錯,現(xiàn)在我替你們殺了,你們該退兵了吧。 于是就發(fā)生了一開始的那一幕場景。 袁盎充當(dāng)使臣跑去覲見吳王:晁錯已死,你們可以退兵了。結(jié)果吳王不退,于此,“清君側(cè)”的謊言被識破了,說白了,劉濞就是自己想當(dāng)皇帝。吳王軟禁了袁盎,后來也是袁盎逃出來了,回報了景帝。 吳王劉濞的“七王之亂”后來是被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平定的。這里不多說,我們來說說袁盎這人。 既然晁錯是站在政治正確的立場上的,那么你說殺晁錯,你是不是小人?不,袁盎也不是小人,相反,他也是一個君子。 曾經(jīng)某一天,袁盎對皇上說,周勃只能說是功臣,不能說是社稷臣。意思就說,大家別把周勃看的多么偉大,平定呂氏他是有功勞,但沒那么大。周勃聽到消息后氣得破口大罵:老子是跟著高祖一起打天下的人,你個黃毛小子有什么資格說我?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以及猜測,有人說周勃要謀反,有謀反的跡象。在皇權(quán)時代,對于這種事情都是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過一個!之前的韓信就是這個道理。 于是周勃鋃鐺入獄,袁盎這時候跳出來為周勃辯解,他不可能謀反,當(dāng)當(dāng)當(dāng)一二三理由說出來。后來周勃出獄了,只不過降職了,沒有掉腦袋。 有一天晁錯的父親勸誡晁錯:皇上剛登基沒多久,你就削藩削藩,離間他們的感情,你這何苦呢?晁錯說:為了劉家能夠坐穩(wěn)江山。 父親不驚嘆了一口氣:劉家是安穩(wěn)安寧了,我們晁家可就完蛋咯。說完,服毒自盡了。 所以說晁錯是知道后果的,或者說沒有將這種結(jié)果放在心上。 漢朝一開始奉行的是黃老之學(xué),主張清靜無為,治大國若烹小鮮。因此對于晁錯的這種《削藩令》,力求大刀闊斧,一攬子解決,是不提倡的,因此才有那么多官員聯(lián)名上奏。 當(dāng)然,關(guān)于處死晁錯,也是有人反對的,畢竟晁錯也是為了國家好,他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連家人,甚至自己的性命都無所謂,完全是無私嘛!但正所謂“無私者無畏”。說的正是如此。 人還是要有點敬畏之心的,有所畏懼,謀劃才周全,行事才周到,計慮才周密。晁錯之錯,在于沒有認清自己,自己并不是一個政客,可以說是個非常出色的政治家。 他不會妥協(xié),而治理國家,頒發(fā)政令,最重要的就是要學(xué)會妥協(xié),這點,他做不到。 人,還是不要認死理比較好,晁錯就是前車之鑒。 然而當(dāng)今社會,這樣的“晁錯”難道還不夠多嗎?就包括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在生活中,經(jīng)常在犯“晁錯”這樣的錯誤。 要學(xué)會及時調(diào)頭,但是調(diào)頭又是多么的不容易。思想有慣性,每個人都是一條道走到黑的。否則,我們就會說他朝三暮四,墻頭草,而這種“道德的制約”,又會讓其更加堅持下去。 人,還是要有一點敬畏之心,至少,在行事前,不要抱定自己一定是正確的,就算自己正確,那也并不代表就可以為所欲為。 END 原創(chuàng)精彩不斷,歡迎點評推薦~ 掠動浮心隱 影亂木瀟瀟 星散如幻冥 辰復(fù)半山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