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初冬 自然界的陰寒之氣越來越重 體內陰寒重的人 也會越來越難過 如何打好抗寒保暖阻擊戰(zhàn)? 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細讀大約需要5分鐘 ? 打開音樂再開始閱讀吧 抗寒保暖,是女子秋冬的必做功課如果要做一個秋冬熱門話題排行榜,怕冷、保暖、大姨媽,估計會高票拿下前三名。 東方女子體質偏于陰柔,大多數(shù)人怕風、怕冷、月子病、痛經(jīng)、月經(jīng)失調的問題,終究離不開“虛寒”二字。 抗寒保暖更是女子秋冬的必做事項。一個溫暖的女人,看上去一定比同齡人年輕,因為她體內氣血溫暖充沛,寒邪難以聚集,月經(jīng)正常,氣色就好。 反之,氣血不足的姑娘,日常生活稍不注意,北風一吹,冷飲一吃,寒邪就進去了。 日復一日,體內氣血糾結,寒邪趁機凝滯血脈,血更虛弱,寒凝更重,痛經(jīng)加劇,人又會更怕冷……寒為百病之源,如此惡性循環(huán),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一系列婦科疾病就來了。 因此,容易怕冷的姑娘,有痛經(jīng)的話一定要早治。 月經(jīng)是女性身體健康的晴雨表 ▼ 凡看婦人病,入門先問經(jīng),這是門診醫(yī)生開頭必問的。 從第一次來月經(jīng),到絕經(jīng)閉經(jīng),女人的三四十年一直在和月經(jīng)打交道,她是我們親密無間的一位老朋友。 如何跟這個老朋友打好交道維護好友誼?聰明的女人,記得自己的月經(jīng)狀態(tài),期、量、色、質,是否如常? 月經(jīng)周期的各種狀態(tài)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作為女人,我們一定要關注,一定要重視。 女性月經(jīng)有很多問題,經(jīng)期錯亂,提前或者延后,經(jīng)量過多、過少、經(jīng)期出血、崩漏等等問題,都可以從這一月一次的月經(jīng)上體現(xiàn)出來,這就是中醫(yī)說的見微知著,今天我們就著重來講女性月經(jīng)病的一個常見的問題:痛經(jīng)。 女性在月經(jīng)前后或月經(jīng)期出現(xiàn)下腹部疼痛、墜脹,伴有腰酸痛或其他不適,稱為“痛經(jīng)”,也叫“經(jīng)行腹痛”,俗名:“大姨媽”。 中醫(yī)認為“不通則痛,痛則不通”。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jīng)》就深入討論過疼痛,認為:“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span> 容易怕冷、血虛的姑娘最容易發(fā)生痛經(jīng)。因為經(jīng)期時人體的抵抗力會下降,更容易感受外界的寒邪,寒性收引、凝滯,寒邪侵襲人體,使陽氣受損,經(jīng)脈收縮,氣血運行不通暢,則會發(fā)生疼痛。 抗寒保暖、治療痛經(jīng)的第一方 當歸四逆湯,此方出自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藥味簡單,療效卓越,尤其適宜血虛寒凝的體質。 【原文】:“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傷寒論》第351條) ① 現(xiàn)代劑量:當歸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3克,通草6克,大棗8枚(掰開),炙甘草6克。 ② 服法:水煎服,一日三次,飯后半小時左右溫服。每次月經(jīng)前服3劑。 ![]() 方藥組成和解析 ![]() 當歸 芍藥 方中“婦女之友”當歸為補血要藥,溫血上品,味甘性溫,能養(yǎng)血和血以補虛。 白芍為肝家要藥,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要。《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芍藥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span> 它與當歸是最好的搭檔,能養(yǎng)血和營,幫助當歸一起補益營血。 桂枝 細辛 桂枝辛溫,能溫經(jīng)散寒以通經(jīng)脈、助陽氣。《本經(jīng)疏正》:“桂枝能利關節(jié),溫經(jīng)通脈,此其體也……蓋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span> 細辛性善走竄,上下表里的寒邪都能祛除,有較強的祛風、止痛作用,能溫經(jīng)散寒,能輔助桂枝更好地發(fā)揮溫通血脈的作用。 通草 炙甘草 通草入血分,能通利經(jīng)脈以暢血行。而且病位在經(jīng)脈,通草能直達經(jīng)脈病所。炙甘草、大棗也是一對好朋友,能益氣健脾,養(yǎng)血補虛。 這7味藥合用,養(yǎng)血通脈、溫經(jīng)散寒,是臨床治療血虛寒凝證的首選方劑。
當歸四逆湯的最適合的人群、體質 這個方子原本用于血虛寒凝、血行不暢所致的手足厥冷證。肝主藏血,如果血虛受寒,寒滯肝脈,陽氣不能溫養(yǎng)四肢,就會表現(xiàn)為“手足厥寒,脈細欲絕”的癥狀。
說通俗點,如果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或長凍瘡,或肩背、腰膝腿疼痛;有的小姐姐們平時乘風破浪、鮮艷明媚,可大姨媽一來,就蔫了,月經(jīng)失調,量少色暗,痛經(jīng),這些都是當歸四逆湯證的主治癥狀。
張教授常用的當歸四逆湯加減法① 若伴有肩背疼痛,加走上的羌活,發(fā)散風寒、祛風濕、止痛。 ② 若伴有腰腿疼痛,加牛膝、續(xù)斷補肝腎、強筋骨。 ③ 若腿疼明顯,加下行的牛膝以強筋骨、再加木瓜舒筋除濕。
冬季溫陽補血第一方: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這張從東漢末年傳下來的方,既能治病又有肉吃。對于平時畏寒怕冷,經(jīng)前或經(jīng)后小腹隱隱作痛,喜溫喜按,花容憔悴的女子,再適合不過了。 當歸甘溫,入心、脾、肝經(jīng),補血養(yǎng)血,為血中圣藥,尤其適合血虛、血瘀有寒的女子服用。 生姜這個寶貝,是廚房里去腥提鮮的必備武器。中醫(yī)認為生姜氣芳香、味辛辣,辛散溫通,入脾胃經(jīng),可祛寒開胃、止嘔止痛,被譽為“嘔家圣藥”。
藥圣李時珍先生在《本草綱目》中說:“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yǎng)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 當歸配上羊肉,可增強羊肉溫中補虛的力量。 在寒冷的日子里,循著羊肉的香氣,一口熱湯下肚,寒邪退散,痛被平息,流失的氣血在一口一口補回,真美啊。 當歸生姜羊肉湯的藥膳做法 ▼ 【材料】羊肉500克,當歸20克,生姜30克,蔥花、香菜、鹽、白胡椒粉適量。 【做法】 1、羊肉剔去筋膜,放進沸水鍋內濾去血水,撈出放涼,橫切成長短適度的條塊。 2、生姜洗凈,不去皮,切片。 3、把羊肉、當歸、生姜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開煮,大火煮沸后,打去浮沫,小火煮1~1.5小時,待羊肉熟爛即可。 出鍋時加鹽調味,蔥花、香菜切碎,撒到熱氣騰騰的湯里,再來點白胡椒粉,不僅能使鮮度提升一個檔次,還能增強溫中散寒的力量,喝了渾身暖洋洋。
提升陽氣值的小建議 ① 常曬肩背部 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認識到陽氣對于生命的重要性,“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黃帝內經(jīng)》)”。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沒有它就沒有生命。 主管人體陽氣的經(jīng)脈都分布在肩背部,所以經(jīng)常讓肩背部曬一曬太陽是提升陽氣、改善體寒癥狀的好方法。尤其是陽光明媚的時候,背對著太陽曬一曬,身體很快就變得溫暖。
② 生姜紅糖水 生姜6克,紅糖15克,放保溫杯里以開水泡15~20分鐘。這個方法很多人都知道,大姨媽來時,更是少不了它。但有的人用了效果很好,有的人卻沒效,原因很簡單:時機沒把握好。 不要總是等到開始痛了才喝,月經(jīng)前3天就開始喝生姜紅糖水,水要熱乎乎的,不燙嘴但喝下去肚子暖暖的,緩解痛經(jīng)的效果會好一些。
③ 寒從腳起,腳部保暖要到位 不知何時,七分褲、八分褲們開啟了霸屏時代,露腳踝成了時尚的代名詞。殊不知,那漏的不只是腳踝,還有陽氣啊。 中國有句老話叫“寒從腳起”。不注重腳部保暖,外界的寒邪就這樣一天一天地被帶進體內。你可能想象不到需要耗費多少陽氣才能被驅散這些寒邪,當有一天,陽氣扛不住時,關節(jié)痛、痛經(jīng)、手腳冰涼、怕冷等一系列疾病就找上門來了。 如果一定要露腳踝,那就變通一下,里面穿上厚厚的光腿神器,美麗又不“凍人”。
還有,天冷了,不吃冷飲、冷菜、不熬夜、洗完頭發(fā)及時吹干……這些日常生活里小事,其實都是幫你打贏抗寒保暖阻擊戰(zhàn)的大助力。 馬上入冬了,從今天起,愛身知己,做一個溫暖的人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