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年鑒(1852)》中的北外灘(二)關于虹口的五個關鍵詞 從《上海年鑒(1852)》中關于虹口的兩條線索,其實可以歸結為五個關鍵詞:頭壩、洪口、虹口路(Hong-que Road)、老船塢(the Old Dock)、文惠廉。 頭壩 從1851年的地圖上可以看出,當時美僑居留地與英租界之間的蘇州河上,尚未建橋,靠義渡過河。據清乾隆《上??h志》記載,頭壩義渡形成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當時二十三保(今虹口區(qū)南部屬二十三保)里民錢瑞、金章倡發(fā)起建造,志書中記載“滬城八景”之一的“吳淞煙雨”,即是指頭壩義渡一帶的景象。之后,自渡口向東逐漸形成北外灘地區(qū)最早的道路“頭壩路”,其路南建有土地廟以及供人避雨的代笠亭等。頭壩設渡后,在蘇州河上又相繼設立二擺渡、里擺渡等渡口,周邊道路也逐漸形成。一些不同姓氏的家族遷入,并散居其間,如頭壩路的費家宅等。1856年,蘇州河口,頭壩附近建起第一座橋——威爾斯木橋。 洪口 清同治《上??h志》卷三記載:“沙洪,在楊樹浦西,通江、浦”。沙洪為黃浦江支流,其入黃浦江口處稱為“洪口”。清朝前期,“洪口”“虹口”混用。同治年間,洪口統(tǒng)一改稱“虹口”,原來的沙洪也稱“虹口河”,又稱“虹口港”,今“虹口”之名即源于此。 ▲1908年明信片上的外虹橋 虹口路 地圖中從頭壩義渡到虹口港的這條小路,在當時被稱為虹口路。1864年,租界當局將其命名為百老匯路。1943年,改為大名路。后又將虹口港東側改為東大名路。 老船塢 地圖中的“DAV DOCK”即為“老船塢(the Old Dock)” 。該船塢由美國人杜那普(Dewsnap)于1851年建造,設在虹口江岸,“這個船塢僅僅是一座泥塢,即在河岸上挖一個空槽。此塢連拉曳船只進出塢門的繩索都沒有,他自己也不敢認為是一個安全便利的修船處所,最好也不過使船只比順流簸蕩安全些罷了。此塢的情況使得塢主對船只的損失可以不負責任,除非預先訂立特殊的合同?!?/p>
文惠廉 文惠廉( William Jones Boone 1811-1864)美國卡萊羅納州人,曾習法律、醫(yī)學,獲醫(yī)學博士學位。1834年,適值美國基督教圣公會差會開辟中國布教區(qū),文惠廉加入中國差會海外委員會,主要在香港、澳門等嶺南一帶傳教,1844年被委任為美國圣公會首任中國區(qū)主教。1845年6月16日,文惠廉攜妻子和幾位傳教士一行10人抵滬,為上海開埠以來首批寓滬的美國人。
抵滬后,文惠廉一行先是暫寓英國領事館。不久去虹口布道,這里與英租界一河之隔,南北呼應,交通便利卻安靜舒適。當時,虹口沿江一帶還是一片小河縱橫的江灘地,租價便宜。于是,文惠廉便在此租地筑屋,設堂傳教。虹口成為美國人到上海的第一個落腳點,美籍商船也停泊在虹口沿江一帶,逐漸帶來酒吧、咖啡館等美國本土生活方式。
END 文章來源:《往事》雜志,由虹口區(qū)檔案局提供 作 者:劉雪芹 講述人:蔣碧瑋 視 覺:安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