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點評 莫言:“朱偉先生是資深文學編輯,上世紀八十年代享有盛譽。這次重新出山,點評小說,思路清晰,目光獨到。正可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兩本書!” 稻友推薦 看到稻讀文學群里群員們寫的《重讀八十年代》的一句話筆記,覺得怪有意思,剛巧,手頭沒有正在看的書,于是,就點開豬哼哼分享的電子書,隨手翻閱起來。沒想到,才看了沒幾行,就被吸引了去。 ▲朱偉 作者朱偉曾是《人民文學》編輯,由他來寫八十年代的優(yōu)秀作家群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期間的文學作品的剖析,契合之極。 《重讀八十年代》從王蒙開篇,寫到李陀,韓少功,陳村,史鐵生,王安憶,莫言,馬原,余華,最后以蘇童收尾,共寫了十個作家。這十個作家串起了中國八十年代耀眼的文學星系圖,朱偉從和作家們的交往過程中,通過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背景,帶領讀者去了解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而更好的去解讀作品,解讀作者,解讀八十年代的文學史。 ▲李陀、余華、蘇童 一路翻閱過來,驚訝朱偉對作家們的熟悉,對他們作品的熟悉。 他寫王蒙,從王蒙去編輯部送《隊長、書記、野貓與半截筷子的故事》,從相遇所見寫起,栩栩幾筆,刻畫出王蒙的外貌,再從小說分析他的敘述手法:黑色幽默與意識流。從王蒙身份轉變后的作品呈現(xiàn)以及王蒙任《人民文學》主編后對《人民文學》雜志的面貌改造,對新人的提攜和發(fā)現(xiàn)等多方面為讀者展現(xiàn)了王蒙,讓我們了解王蒙的同時,進一步了解了他的作品,窺見了當時熱鬧的文學作家群體的創(chuàng)作過程。 他寫李陀,寫李陀家是文學交流所,馬原,莫言,各地來京的作家、評論家、找稿子的編輯,都會到李陀家去暢談。寫余華和蘇童初在文壇綻露光芒,就被李陀發(fā)現(xiàn)、挖掘,寫李陀推動了余華、葉兆言、格非、蘇童、孫甘露、北村等作家,幫助了這些作家的成長。 他寫韓少功,從韓少功和編輯王朝垠的交往寫起,重點分析了《爸爸爸》、《女女女》和《馬橋詞典》,結合他的人生歷程分析他的作品,說他是堅定的現(xiàn)實主義派。 ▲八十年代王安憶為讀者簽名 他通過對王安憶作品的分析,寫了一個作家寫作的逐步成熟過程。 他從莫言的寫作歷程,贊揚了莫言的才華。莫言用三天時間打草稿,四天謄清,寫出了成名作《透明的紅蘿卜》。寫莫言愛整潔,談吐拘謹,拿煙姿勢夸張,寫作時,除了抽煙,還會用一把磨得亮亮的小梳子梳理不多的頭發(fā),這些小細節(jié),讀來有趣,也讓高居神壇上的莫言落地為人。穿插了兩大編輯部搶《紅高粱》稿子的小故事,讀來亦非常有趣。朱偉從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夸張的手法,發(fā)出了對此的思考,“小說顯然不能與生活畫等號,它是小說家體會生活的成果?!弊髡邔Α妒健?、《酒國》、《豐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勞》等作品的分析,都有助于我們閱讀這些小說,從這些文本中加深對莫言的了解。朱偉說,莫言寫的其實不是警示小說,背后有很強烈的愛憎。荒誕、魔幻其實都是他使用的表現(xiàn)伎倆而已。朱偉統(tǒng)計了莫言的作品:小說約六百萬字,散文隨筆雜文約三百萬字,贊揚了莫言的勤奮。 他對比了余華的先期作品和后期作品,指出了余華成長的迅速,說,余華寫作特點是“鋒利”,以“鋒利”來體現(xiàn)“力量”。 他在葉兆言家初遇蘇童,彼時蘇童如羞澀少年,熟諳西方各流派作家。分析了蘇童的作品,坦陳了蘇童作品的好與不好處。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學的時代……” “八十年代,是混在一起,可以不分晝夜的年代?!?/span> 他們的八十年代,讓人艷羨的八十年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