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人生總是充滿了各種意外和不確定因素,有時春風得意馬蹄疾,有時卻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的人即使經(jīng)歷了低谷,依然可以走出陰霾,重返巔峰;有的人則陷入困境,一蹶不振。 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這些事情,所以,當經(jīng)歷不順時,又應該怎樣面對呢? 其實對我們來說,經(jīng)歷低谷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當人在巔峰期、做事一順百順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jīng)異常強大,從而變得膨脹,也就是“飄了”。 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現(xiàn)代心理學大師馬斯洛認為,在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在需求層次理論體系中,當個體窮盡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時,這個階段的目標就達到了,而這種實現(xiàn)也伴隨著個體需求的滿足。 那些可以達到需求層次理論最高級別的人,對于外界個體的包容性也很強。 關鍵:找回自信 無論是否陷入困境,處理和面對人生的關鍵就是自信。沒有了自信,做什么事都不會有底氣。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jīng)就這一觀點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并且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著有眾多相關作品,用以闡釋這一理論體系。 含義大概如下:當一個人進行社會行動之前,會對自己即將進行的行為進行一定程度的評估,從而對未來成果產(chǎn)生一定期望。 即表明,一旦我們對自己即將進行的社會行為失去了期望,也沒有興趣評估未來成果,那么就會失去對自己所擁有價值的感受,進而失去進行這些社會行為的根本動力。 這種失望與無力是會延續(xù)的,假如頻繁失去對未來行為的期望,那么整個人都可能會陷入對生活的失望之中。 現(xiàn)今社會中最為困難的場景,莫過于經(jīng)濟水平降低以及債臺高筑了,這種生活會逐漸摧毀一個人。 逆商:抗壓能力 在日常生活當中,智商及情商這兩“商”,出現(xiàn)頻率很高,大眾也比較了解。但逆商一詞,就不如這二者常見,卻也格外重要。 顧名思義,逆商指的是個體在經(jīng)受逆境時,所能夠做出應對處理的能力,也就是人的抗壓能力。 心理學專家保羅·斯托茨曾經(jīng)對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地探究,并將其進一步分為四個不同的部分:控制力、原因與責任人、影響力以及存在時長。 控制力這一部分含義比較簡單,即個體處于社會生活中時,對于周圍環(huán)境進行的控制力大小。比如有的人喜歡隨波逐流,安于現(xiàn)狀;有的人則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喜歡與命運抗爭。 威爾·巴頓曾說:“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不能依照其最高點來看,重要的是觸底反彈的能力。” 當我們處于順境中時,狀態(tài)極佳,信心飽滿,予取予求,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會感覺很順心。面對困境就并非如此,所謂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 這種能力就取決于人的逆商,甚至有人認為,成功的關鍵就在于逆商是否夠高,能否成功面對壓力、化解壓力,這也是我們成長道路中十分重要的指標。 若是在困難的生活中,依然能夠堅持自我,為了目標而努力,說明我們離成功不遠了。 毫無疑問,負債累累的生活十分考驗逆商,真正挺過去并且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對于成長十分重要。 在人的一生當中,逆境與磨難不可避免,但首先應當端正心態(tài),不被眼前的困難擊倒,這樣才能積極面對生活、走出困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 A New Slant on Vulnerability: Strength Not Weakness. (2020).
|
|
|
來自: 昵稱52776266 > 《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