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吾未見好(hào)德如好(hào)色者也。”
【原文朗讀】 【白話翻譯】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好德就像好色那樣的人?!?/span>【解讀】 1、孔子說,只有像好色般好德,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到底。 本章承接著上一章,上一章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告訴我們?nèi)沃囟肋h,要像江河之水那樣長流不息,最終才能東流入海。但是世人能到達終點的人少之又少,難就難在自覺和有恒。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孟子·告子上》中,孟子與告子辯論,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nèi)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nèi)也”。愛好美色更是人的本能,不用教,也不用提醒,一般人都會目不轉(zhuǎn)睛趨之若鶩。而好德則是另外一回事,需要時時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反省自己,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在《雍也篇第六》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hào)之者不如樂(lè)之者”。將做任何事分為三種境界,去了解知曉不如愛好偏好,但愛好偏好又不如以此為樂。本章的“好德”雖然已經(jīng)不容易了,但還沒有達到“樂德”的最高境界。2、“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的最原始出處。 這句話是孔子針對衛(wèi)靈公有感而發(fā)的,在《史記》中有記載。《論語》中共出現(xiàn)了兩次“好德如好色”,在《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中,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史記》中記載“居衛(wèi)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師徒第二次來到衛(wèi)國,還是沒有得到衛(wèi)靈公的重用,衛(wèi)靈公不問如何施行仁政,而只問如何行軍打仗,甚至還把孔子作為自己顯擺的配角。有一次出行,靈公與貌美的夫人南子同車,讓孔子的車隨行在后。孔子心里非常別扭,發(fā)出了“好德不如好色”的感慨。3、有些學者認為本章的“好德不如好色”是錯簡。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的主角是衛(wèi)靈公,把“好德不如好色”放在第十五篇合情合理,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在了《子罕篇第九》中,所以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編排失誤了。其實不然,這恰恰是論語編撰者的精心編排。中國人有獨特的思維和說話習慣,同樣的話,不同的人說,不同的場合說,甚至說話的語氣語調(diào)和表情稍微變一下,這句話的味道就變了。 所以論語的編撰者們,將孔子的一些話語放在不同的篇章中,引申出了更多的人生哲理。有好多處,舉列如下。比如“巧言令色”,出現(xiàn)了三次,在《學而篇第一》和《陽貨篇第十七》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況且一字不差。在《公冶長篇第五》中,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還有“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出現(xiàn)了兩次。在《學而篇第一》中,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mò),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在《里仁篇第四》中,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還有“入太廟,每事問”,出現(xiàn)了兩次。在《八佾篇第三》中,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span>孰謂鄹(zōu)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在《鄉(xiāng)黨篇第十》中,入太廟,每事問。還有“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出現(xiàn)了兩次。在《學而篇第一》中,子曰:“君子不重(zhònɡ)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在《子罕篇第九》中,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有一點不一樣,一個是“無”,另一個是“毋”。4、孔子也有被人誤解為好色的時候。 只要是人,都會愛好美色??鬃蛹仁鞘ト?,也是一個平常人,他也會愛好美色。在《雍也篇第六》中,子見南子,子路不說(yuè)。夫子矢之曰:“予所否(pǐ)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是衛(wèi)靈公的皇后,長得非常美,孔子私下去見南子,很多人都覺得圣人也貪戀美色。唾沫星子淹死人,連子路都受不了了,臉上露出不悅之色??鬃訙喩硎亲煲舱f不清,急得對天發(fā)誓,我絕沒有這個想法,老天可以作證,老天可以作證!【給我們?nèi)松膯⑹尽?/strong> 孔子用好德和好色作比喻,告訴我們不管做任何事,難就難在自覺和有恒。版權聲明:圖片版權屬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lián)系我們,立即處理。 合作QQ:304622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