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span>
【原文朗讀】 【注釋】 伯夷、叔齊:商末周初孤竹國的兩個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史書上記載了兩人的幾件大事,夷齊讓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甘餓首陽,古人稱贊夷齊二人是仁者賢者清者,受到歷代圣賢和文人墨客的敬仰和稱頌。但也有不少人理解不了他們的作為,說他們太迂腐,是典型的利己主義。惡(wù):形聲字,從“心”從“亞”。“亞”的繁體字為“亜、亞”,意為“內(nèi)部的閉鎖圈”?!?/span>亞”和“心”合起來表示“心情被禁錮”?!?/span>惡”的本義指心里憋悶憋屈,引申義為難受的事不好的事,再引申出惡心討厭厭惡諸義。不念舊惡:包含兩層含義。其一,從伯夷叔齊自己的角度來看,拋棄了王位,做了那么多仁義的事,最后還落得個餓死的下場,但卻不被世人理解,你說他們心里憋屈不憋屈?“惡”指的是內(nèi)心的憋屈冤屈。其二,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在別人眼里伯夷叔齊的作為簡直不可理喻,甚至遭人厭惡反感,這是“惡”的第二層含義。怨:從“心”,內(nèi)心生出的責(zé)怪埋怨抱怨擔(dān)憂,比前面“惡”的程度低。是:實事求是的“是”,對,正確,與“非”相對。延伸開來,就是真理、仁道。用:應(yīng)用,施行?!?/span>是用”指上面所提到的“是”的真理仁道得到施行。希:老子《道德經(jīng)》第14章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tuán)之不得名曰微”,大意是,大道無色,瞪大眼睛看卻看不清叫做“夷”。大道無聲,豎起耳朵聽卻聽不真叫做“希”。大道無形,用手試圖去抓去握卻摸不著叫做“微”。道具有“希夷微”這三種特性,無色無聲無形實在不好把握。所以“希”字的本義是銷聲匿跡,很少聽到仁義之人行仁義之道。怨是用希:擔(dān)憂大道得不到施行,擔(dān)心再也聽不到有誰還在行仁義之道。【白話翻譯】 孔子拋棄了高官厚祿,為的是克己復(fù)禮,周游列國十幾年四處奔波,不但得不到理解,還遭受很多人的冷嘲熱諷,處處碰壁猶如喪家之犬。你說孔子到底圖什么?他能不憋屈么?當(dāng)然也覺得憋屈了,怎么辦?孔子便用伯夷叔齊的遭遇來激勵自己。孔子說:“伯夷叔齊拋棄了王位去追求仁道,到最后落得個餓死首陽山的結(jié)局,什么也沒得到,世人還覺得他們傻,譏笑他們是自找苦吃。伯夷叔齊會不會感到很憋屈?臨死前對自己之前的作為后不后悔?他們二人是求仁得仁,有什么可后悔的?他們唯一擔(dān)憂抱怨的是,等他們死后,再也聽不到施行仁道堅持真理的聲音了?!?/span>【解讀】 1.伯夷叔齊是什么人,他們一生經(jīng)歷的幾件大事 伯夷叔齊是商末周初的人,比孔子早500多年,史書上記載了兩人的幾件大事,夷齊讓國,叩馬諫伐,恥食周粟,甘餓首陽。第一件是“夷齊讓國”,在3000年前的當(dāng)今秦皇島這個地方有個“孤竹國”,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老大叫伯夷,老三叫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讓老三叔齊繼承君位。孤竹君死后,叔齊要讓給長子伯夷,因為長子繼位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而伯夷認(rèn)為,不能違背父親的安排。這哥倆誰都不愿意繼任君位,讓來讓去,干脆一塊離家出走,把王位讓給了二兒子。第二件是“叩馬諫伐”,伯夷叔齊剛開始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聽到西方的周文王很有仁德,便相約一起去。但是走到半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jīng)死去,周武王用車?yán)芪耐醯哪局鞅家u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wèi)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子牙勸解說:“這是仁人啊,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第三件是“不食周粟”,周文王滅商之后,伯夷叔齊覺得以暴制暴的行為太可恥了,他們不愿意做周朝的臣民,發(fā)誓不吃周朝的一粒米,便躲到了今山西運城永濟(jì)縣附近的首陽山,在山上采摘野菜為食。第四件是“甘餓首陽”,后來有人跟他們說,這首陽山也是周朝的地盤,山上的野菜也屬于周朝的。夷齊一聽,連野菜也不吃了,臨死前唱著一首歌,歌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唱的是什么呢?翻譯成白話大意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饑。用兇暴取代兇暴啊,伐紂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農(nóng)虞夏古代圣君轉(zhuǎn)瞬即逝啊,我要去的樂土又在哪里?多么可悲啊,即將身赴黃泉,看來是命途多舛啊,這似乎是注定的!2.世人對伯夷叔齊的評價 世人對伯夷叔齊的評價分為截然相反的兩種,一種是否定,一種是大力贊揚(yáng)。其一,大部分人對伯夷叔齊的行為不理解,好好的王子不當(dāng),阻止周武王討伐無道的商紂王,不愿順應(yīng)歷史潮流臣服于周朝,最后餓死在首陽山。你們這么做是不是太迂腐太傻了,臨死前會不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我們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對夷齊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離國出走是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顧,叩馬諫伐是逆歷史潮流而動,餓死首陽山是為封建制度殉葬。其二,有一部分卻從道義的層面對夷齊大加贊賞,幾千年來贊揚(yáng)他們的詩詞歌賦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名人有,孔子、孟子、墨子、管子、韓非子、莊子、屈原、司馬遷、韓愈、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司馬光、文天祥、劉伯溫、顧炎武。伯夷、叔齊故事的廣泛傳播,在周邊的國家朝鮮日本越南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3.孔子在《論語》中對伯夷叔齊的多處論述 在《述而篇第七》中,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孔子師徒第三次回到衛(wèi)國,當(dāng)時衛(wèi)國內(nèi)外有兩個君王,國外的是衛(wèi)靈公的兒子蒯聵,國內(nèi)的是衛(wèi)靈公的孫子也就是蒯聵的兒子輒,父子兩個在爭奪君位。弟子們不清楚老師支持誰,就派會說話的子貢去問,子貢果然是高手,沒有直截了當(dāng)問,而用“伯夷叔齊”的事情拐彎抹角試探,孔子說,伯夷叔齊互相讓君位,而蒯聵和輒父子倆卻為爭奪君位鬧得烏煙瘴氣,聰明的子貢馬上就領(lǐng)會了老師的真實想法。在《季氏篇第十六》中,“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大意是, 齊景公有駿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們對他沒有可稱頌的。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但人們直到今天還稱頌他們。在《伯夷篇第十八》中,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大意是,守其志不屈,保其身不辱,這就是伯夷叔齊吧。4.在本章中,孔子把自己比作伯夷叔齊,以伯夷叔齊為榜樣 從上面來看,孔子對伯夷叔齊的行為非常贊賞,因為孔子與他們二人遭遇很相似,同病相憐,能產(chǎn)生共鳴。夷齊二人放棄了王位,孔子也辭去了高官厚祿。夷齊的行為不被大家理解,孔子的學(xué)說也不被世人采納。夷齊最終餓死在首陽山,孔子周游列國也屢遭險境猶如喪家之犬。夷齊“不念舊惡”不后悔自己選擇則的道路,孔子也不后悔。夷齊“怨是用希”,只憂慮大道得不到施行,人們聽不到了;孔子也有這種擔(dān)心,正因為擔(dān)憂大道得不到施行才四處奔波。他們之間所不同的是,夷齊二人最后選擇了逃避,以自己的死證明自己的清高,以此喚醒世人。而孔子卻是“人不知而不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怨天不尤人,樂天知命,始終堅持信念。5.對這段話的傳統(tǒng)解讀 兩千多年來,對這段話的解讀五花八門,但大多數(shù)解讀卻讓人云里霧里聽不明白。主流解讀如下。其一,“伯夷叔齊能不記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惡事,所以他們心上亦少有怨”。其二,“伯夷叔齊這兩兄弟不記舊仇,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很少”。一般把“舊惡”理解成以往的惡事、與人的舊仇,把“怨”理解成怨恨,或者是別人怨恨夷齊,或者是夷齊怨恨別人。我們學(xué)習(xí)遠(yuǎn)古的經(jīng)典時,遇到是在難以理解的字詞,就要用“說文解字”的方法去挖掘這些字詞的造字本義。因為我們大多對一些字的延伸義比較熟悉,而古文中的有些話用的是原義本義,學(xué)習(xí)《周易》《尚書》時尤其如此。【給我們?nèi)松膯⑹尽?/span> 人生在世免不了被人誤解,有時候會心灰意冷打退堂鼓,這時候怎么辦?孔子用幾百年前的伯夷叔齊激勵自己,今天的我們榜樣比孔子多得多,既可以以孔子為榜樣,也可以以歷代的圣賢為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