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氏篇第十六·一二(432)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罢\不以富,亦只以異?!逼渌怪^與! 【錢穆譯】先生說:“齊景公有馬四千匹,到他死之日,人民對他沒有可稱的。伯夷、叔齊餓居首陽山下,但人民直到今天還是稱述他兩人。(《詩經(jīng)》上說:“為人稱述,并不在富呀,富亦只是有以不同于人而已?!┚褪钦f的像這樣吧?" 【楊伯峻譯】齊景公有馬四千匹,死了以后,誰都不覺得他有什么好行為可以稱述。伯夷、叔齊兩人餓死在首陽山下,大家到現(xiàn)在還稱頌他。實在不能以財富來評價人,只看你是否有等待德行,那就是這個意思吧! 【傅佩榮譯】“齊景公有四千匹馬,臨到死的時候,百姓找不出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稱述。伯夷與叔齊在首陽山下餓死,百姓直到現(xiàn)在仍然稱述他們的德行?!敻粚嵲跊]有用處,只看你是否有卓越的德行?!褪沁@個意思吧!” 駟,古馬車上的四匹馬。千駟相當(dāng)于千乘。 齊景公也算是一個很有名,很有頭腦的國君,他為什么無德可稱呢? 齊景公執(zhí)政時,文治武功使齊國強盛一時,但后來的他貪圖享樂,生活奢侈,逞性妄為,不體恤民情,致使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內(nèi)憂外患時堅持與晉國作戰(zhàn),不僅戰(zhàn)敗而且隨后丟了性命。這樣的人雖有豐功偉業(yè),但國家富足,百姓卻深受其害,真沒有什么可以讓百姓可稱道的。 伯夷、叔齊被孔子稱為“古之賢人也”,他們恥食周食,餓死首陽山,所以他們的故事流芳百世。 “誠不以富,亦只以異”原在《論語·顏淵10》篇中出現(xiàn),與該章并無關(guān)聯(lián),所以移至本章,倒顯通暢和恰當(dāng)。 齊景公雖然治國有一定功績,但畢竟過失也明顯。體現(xiàn)在德行上,表現(xiàn)差強人意。所以一個人想要留下好的名聲,不是看他做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要看他是不是在德行修為上有也有很好的表現(xiàn)。一般人對別人的缺點都是放大了看,往往一點微小的瑕疵足以影響一個人整個的品行,即使他以前做得再好。所以君子有“三戒”,有“三畏”,有“三愆”,有“九思”,能分清益友和損友,能分清“益者三樂”和“損者三樂”,因此他們能避免自己出現(xiàn)不應(yīng)有的過失。即使有過,也能“內(nèi)自省”,能“過則勿憚改”。 有人因“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嚴(yán)格要求自己,有人甚至為了名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有人以“瑕不掩瑜”來為自己看似微不足道的過失開脫,是因為他們修養(yǎng)的境界不一樣。有人說,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尊重自己的內(nèi)心即可。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就是修養(yǎng)的高境界,但它的前提是自己表現(xiàn)完美,沒有什么讓人說三道四的。因此努力地修養(yǎng)自己,不期望做到被別人稱贊,但不要有什么過失讓人給自己貼了標(biāo)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