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寫的紀(jì)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伯夷列傳原文: 夫?qū)W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对姟贰稌冯m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qū)⑦d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典職:掌管政事?!繑?shù)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tǒng),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wù)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鬃有蛄泄胖适ベt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鞠#和跋 ??!俊!薄扒笕实萌?,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軼詩:指《采薇》?!靠僧愌?。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彼焯尤?。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盍:何不。表示反問或疑問語氣?!客鶜w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木主:木制的神主牌位?!浚枮槲耐?,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叩馬而諫:勒住馬頭進(jìn)行規(guī)勸。后比喻竭力進(jìn)行勸諫?!吭唬骸案杆啦辉幔技案筛?,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饑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徂:同“殂”,死亡。】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摹⑹妪R,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dú)薦顏淵為好學(xué)。然回也屢空【屢空:經(jīng)??辗?,一無所有。借指貧窮困乏?!?,糟糠不厭【厭:飽。】,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緭竦囟钢褐覆皇税稻?,不飲盜泉,隱于世外。】,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zāi)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quán),眾庶馮生【馮生:貪生。馮,同“憑”,恃?!??!薄巴嗾?,同類相求?!薄霸茝凝?,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辈摹⑹妪R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趣:同“趨”,指出仕?!可嵊袝r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譯文: 學(xué)者們記事的典籍盡管極為廣博,然而還是要在六經(jīng)中尋找根據(jù)?!对娊?jīng)》《尚書》雖然殘缺不全,但是記載虞、夏兩個朝代的文字,依然可以得見。堯帝快要退位時,將帝位讓給了虞舜,舜把帝位讓給大禹的時候,四方的諸侯和州牧全都趕來推薦他們,于是讓他們代理職位,主持了幾十年國政之后,有了很大的功績,這才正式把政權(quán)授給他。這說明,天下是最重要的寶器,王位是最重要的統(tǒng)緒,天下的傳承就是如此艱難。但有人說堯帝曾經(jīng)把天下禪讓給許由,但是許由沒有接受,還把那當(dāng)成一種恥辱而逃避、隱居。到夏朝時,有卞隨、務(wù)光這樣的人。這些人應(yīng)該從哪方面來稱頌?zāi)??太史公說:我登上箕山,有人說山上有許由的墳?zāi)???鬃右来闻帕泄糯切┤嗜?、圣人、賢人,比如吳太伯、伯夷等人,說得都很詳細(xì)。我認(rèn)為我所聽說的許由、吳光等人的氣節(jié)很高,但是書籍卻一點(diǎn)簡略的記載都沒有,什么原因呢? 孔子說:“伯夷、叔齊,不會記著別人以往的惡處,對人的怨恨因此也就變得很少。”“追求仁德就能夠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對伯夷的心意感到悲傷,看到他們遺留下來的逸詩后又覺得非常驚異。他們的傳記是這樣寫的: 伯夷、叔齊,他們是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讓叔齊做國君的繼承人,等到父親死去以后,叔齊把王位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命令?!庇谑遣木吞幼吡?。叔齊也因?yàn)椴豢侠^承國君之位而逃走。都城中的人們把孤竹君中間的兒子立為國君。在這種情況下,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奉養(yǎng)老人,就想:何不去歸附他呢?等到他們到達(dá)那里的時候,西伯侯已經(jīng)死去了。周武王用車載著神主,尊號為周文王,向東方行進(jìn)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拉住武王的馬,向他進(jìn)諫:“父親去世,還沒有安葬就發(fā)動戰(zhàn)爭,這能說是孝道嗎?身為臣子,卻要弒殺國君,這能說是仁義嗎?”周武王左右的人想要?dú)⑺浪麄?。姜太公說道:“這是忠義的人?!本头鲋麄冸x開了。等到周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亂,天下人都?xì)w附周朝,以周朝為宗,只有伯夷、叔齊覺得這是一種恥辱,出于對商朝的忠義而不吃周朝的粟米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采集蕨菜充饑。等到他們餓得將要死掉時,便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歌。那詩歌中唱道:“爬上那座西山啊,采集那兒的野菜。以暴力手段取代殘暴的統(tǒng)治啊,卻不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神農(nóng)氏、虞舜、夏禹那樣清明太平的時代很快就消失了,我最后的歸宿在何處呢?可嘆啊,唉,還是死了吧,我的命運(yùn)是那樣的不濟(jì)呀!”于是,兩人餓死在了首陽山。 從這首詩的歌詞來看,他們到底有沒有怨恨呢? 有人曾經(jīng)說過:“天意是不會偏私任何人的,只是經(jīng)常幫助那些好人?!本腿缤?、叔齊那樣的人,他們可以說是善良的人嗎?他們不是善良的人嗎?他們積累仁德,使自己的品行變得高潔,即使這樣,最終還是餓死了!況且孔子那七十個著名的弟子中,孔子唯獨(dú)稱贊顏回是個喜好學(xué)習(xí)的人??墒穷伝貐s經(jīng)常貧窮困頓,就算是最粗糙食物都無法吃飽,最終還是早早地死去了。上天對善良的人的報答和施與,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盜跖每天都會殺死無辜的人,吃掉人身上的肉,殘忍暴戾放縱兇狠,糾集了同黨好幾千人,在天下橫行,沒有忌憚,竟然能夠安享自然的壽命,沒有早死。這又是依照什么德行來報答和施與呢?這兩個例子是尤其明顯重要的。說到近代,那些操守品行不夠端正,專門觸犯法令的人,反而可以一輩子享受安逸和快樂,他們得到的富貴非常豐厚,代代相傳,從不斷絕。有人居住都要挑選地方,在該說話的時候才說話,走路不走小路,不是公平正義的事情,就不發(fā)奮去做,最終反而遭遇災(zāi)禍,這樣的例子數(shù)都無法數(shù)完。我對此感到十分疑惑,倘若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道,這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呢? 孔子曾經(jīng)說“走著不同道路的人,不能在一起謀劃事情”,那么也只有各人遵從各人的意志了。所以說“富有和高貴的生活假如可以求得,那么即使讓我做個趕車的人,我也去做。假如無法求得,就遵從我的喜好去做”?!耙荒曛泻涞募竟?jié)來到,這之后才明白松柏是所有植物中最后凋謝的”。整個世界都變得混濁了,那些清廉高潔的人士才會出現(xiàn)。這難道不是由于有的人過于重視富貴,才顯得輕視富貴的人如此高尚嗎?“君子最大的遺憾是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卻沒有美好的名聲受人稱道”。賈子說:“貪婪的人為了財物而死,英烈的人為了名聲而死,貪權(quán)勢而矜夸的人為了權(quán)勢而死,普通百姓只顧自己的生命?!薄巴瑸槊髁恋臇|西,就會互相照映;都是同一類的事物,就會相互間產(chǎn)生影響?!薄褒埑霈F(xiàn)時,一定有云彩跟隨在后,勐虎怒吼時,也一定會刮起大風(fēng),當(dāng)圣人出現(xiàn)在世間時,天下萬物都會變得顯著起來而易于理解。”伯夷、叔齊雖然也是賢明的人,但也要有孔子的稱贊才使他們的名聲更加顯著。顏回雖然刻苦好學(xué),因?yàn)楦S夫子,才使他的德行更加彰明。居住在山林洞穴的隱士,有的名聲顯赫,有的則默默無聞,這都與時機(jī)有很大的關(guān)系,這樣的人如果名聲被湮沒而沒有得到稱頌,真可以說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幼≡卩l(xiāng)里的人,要想磨礪自己的德行、樹立美好的名聲,假如不是依附于那些青云之上的人士身后,怎么可以讓自己的聲名廣泛地流傳于后世呢? 喜歡的話請轉(zhuǎn)發(fā)、關(guān)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