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姓男患、45歲、東莞某鞋廠員工,2014年3月29日電話+QQ初診。訴:面部紅疹5、6年,彌漫全臉,近日口唇上都有了。有熱感、發(fā)癢。晨起洗臉皮疹會流水、發(fā)粘。一年四季都有,熱天稍加重。醫(yī)院皮膚科認(rèn)為系“過敏”,時而服用抗過敏藥氯雷他定、濕毒清及外用藥膏,效果不明顯。有些口苦,二便調(diào)。QQ圖片示:顏面散發(fā)多個米粒大小紅疹,面赤,體中,舌苔白略厚。 
處于清上防風(fēng)湯加薏苡仁:防風(fēng)6,白芷、桔梗、連翹各5,川芎、黃芩各4,荊芥、梔子、黃連、薄荷、枳殼各3、甘草2、薏苡仁10 三付(一付藥大約6元)。 4月1日來電:服完三付藥,臉上輕松了,熱感、癢感減輕,能好“60%”左右。囑上方改薏苡仁為6克,再服5、6付。 
4月10日反饋:沒有進一步效果。針對皮疹流水發(fā)粘、問之是否似膿,言“是”。調(diào)方為排膿散及湯:桔梗12、枳實9、赤芍9、甘草9、生姜3片、大棗3枚(一付也是6元多)。 
昨晚(4月19日)回復(fù):吃了6付藥,“感覺好多了”,“臉上基本好了”,QQ照片顯示:臉上皮疹消失,隱約有些色素斑。詢問前后二方比較、哪個更好些,言“好像后面的”更好?,F(xiàn)已經(jīng)停藥數(shù)日,時至近30度氣溫,尚無復(fù)發(fā)跡象。至于以后是否再發(fā),有待觀察……   按語:   一、清上防風(fēng)湯 見于《萬病回春*卷五之面病》。原條文為【功效:清上焦火。主治:風(fēng)熱之毒,頭面生瘡癤】。(原方劑量:防風(fēng)1錢、白芷 桔梗 連翹 各8分、川芎
黃芩各7分、荊芥 山梔 黃連 薄荷 枳殼 各5分、甘草3分。上銼1劑。水煎,食后服。入竹瀝1小盅尤效)   本方為日本漢方所重視。 津村漢方手冊:【效能*效果:痤瘡。使用目標(biāo)=證:比較有體力之人,顏面及頸部發(fā)疹、發(fā)赤強、化膿等。1.青年者的痤瘡】。 
矢數(shù)道明:【用于體壯青年男子面瘡、體壯顏面色赤之女子;用于面瘡加薏苡仁佳、大便不通必加大黃】。日本漢方用量基本保留了該方原量。【津村劑量:防風(fēng)連翹
白芷 桔梗 黃芩 川芎 山梔各2.5、荊芥 黃連 薄荷 枳實 甘草各1】。   
本例用方眼目:頭面生瘡癤、熱象(面赤、紅疹、熱感、天熱加重)。由于原劑量多為幾分,為了稱量方便,等比例放大一倍(即所有藥味原藥量乘2、取整數(shù))。參照矢數(shù)道明,加薏苡仁;初次該藥用量為10克,量獨重,顯得喧賓奪主,二次應(yīng)用改為6克。     二、排膿散及湯 見于〈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原文:【排膿散方: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桔梗二分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黃相等,揉和令相得,和服之,日一服。 排膿湯方: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姜一兩
大棗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日本漢方將二者合二為一,稱為“排膿散及湯”。   
津村漢方手冊:【效能*效果:患部發(fā)赤、腫脹、疼痛之化膿癥、瘍、癤、面疔、其他癤腫癥。使用目標(biāo)=證:體力中等度前后之人,化膿性皮膚疾患以及齒槽膿漏、齒齦炎等】。   
矢數(shù)道明:【用于體表化膿性腫物、疼痛、緊張、堅硬、全身癥狀不著,如:癤、疔、癰、面疔、扁桃體膿瘍、齒槽膿漏、麥粒腫等,甚至腦腫瘤、膿血便、膿痰等。加雞子黃味美】。   胡希恕:【有膿需要排膿的,排膿散及湯最常用,藥最平和了】。   
綜合學(xué)習(xí)資料:【用于瘡癰、腸癰、瘡家胸腹拘滿、若吐粘痰、或便膿血者。報道用治臍中排膿、便膿血五年之久。桔梗湯主治有“時出濁唾腥臭”,本方含桔梗湯,故用于咳吐膿痰。排膿湯:化膿癥初期、慢性癥、虛證而發(fā)熱、以開放性化膿癥為主,全身癥狀少,以膿性分泌物為目標(biāo),全身各處癰、癤、濃瘍、潰瘍、瘺管等】。   
本例用方眼目:面疔、患部發(fā)赤、流粘水“似膿”、無全身癥狀。用量參照了津村用藥劑量比例。(津村用量:桔梗4、枳實3、芍藥3、甘草3、大棗3、生姜1)   (2014-4-20 上午 書于深圳福田紅嶺大廈)   補記:2014-7-6 反饋:臉上病變至今沒有復(fù)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