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明:本篇是都昌游記的第二篇,前一篇是南山游記。 在都昌縣城游玩之后,向朋友打聽本縣是否還有古跡。前一篇介紹了,南山雖然有名,但歷經(jīng)各次運動后幾無文化存留,現(xiàn)在看到的都是新東西。 朋友向我推薦一個古村落,名叫鶴舍,說是還有些老房子,并且向我確保不是翻新的。 我對那些嶄新的人造的景觀絲毫提不起興趣,很多自然景觀也就看看罷了,出去旅行,最喜歡的還是傳統(tǒng)的遺留。在九江這么多年,老房子是見過一些,多是單獨的一兩棟,質(zhì)量好點很少見。將信將疑中,還是決定獨自駕車前往。 鶴舍村隸屬于都昌縣的蘇山鄉(xiāng),從九景高速的蔡嶺下來后向都昌縣城行駛,在徐埠鎮(zhèn)轉(zhuǎn)向多寶鄉(xiāng)方向,到了拐向蘇山鄉(xiāng)的三岔路口,也就到了鶴舍村。道路的質(zhì)量很好。
看起來很容易,如果沒有都昌的朋友指點,我還真不一定找得到?;蛟S鶴舍村這個名字是為旅游目的才重新啟用的,它并非行政區(qū)劃的地名,我用了兩個導航軟件,結(jié)果要么是找不到,要么指向了安徽省黃山地區(qū)。再上網(wǎng)查政府網(wǎng)站對于鶴舍村的介紹,仍不知道在哪兒。都昌縣的旅游宣傳真有點問題。 去鶴舍村的路上,沿途是低矮的丘陵和稻田,民宅都是鋼筋水泥的新式小樓,幾乎見不到什么老宅子。到了這一塊不留意都看不清的“鶴舍”兩個字石塊前停下來,請注意這石頭和字體的顏色搭配,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顯然是為了考眼力??粗南虏o異常的普通村鎮(zhèn),懷疑自己白跑了一趟,心中還在猜度,是不是村子很偏僻,要走一段山路。
沒想到,轉(zhuǎn)過馬路旁這一排洋房,背后就是古村,驟然出現(xiàn)在眼前時,令人倍感驚奇。 古村與村前廣場 九江居然還有這樣的古村?很明顯,鋪了大理石的村前廣場是新的,這些老房子也有近期維護的痕跡,但絕非是翻新作偽,看得出是清朝到民國期間的建筑,而且還是殷實的人家才能做出來的。按照都昌官網(wǎng)上的介紹,村子發(fā)展于清代中葉,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 大致一看,這村子的布局有些講究,連片的房屋呈曲尺形,前面是一池塘,有溪流繞村而過,背后是連綿的丘陵。大約也只有同姓一族才能有這樣的規(guī)劃。
鶴舍的民宅是磚木結(jié)構(gòu),初看與徽派建筑相仿,青磚、灰瓦,馬頭墻,再觀察后發(fā)現(xiàn)明顯的差別有兩個,其一徽派建筑是外墻刮粉,而這里的墻磚則裸露在外。贛派建筑大都是這樣。 鶴舍民宅的特殊之處在于門罩,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門頭”。一般而言,大部分地域民宅的門罩并不太講究,功能就是擋雨,并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以婺源、黟縣為代表的徽派建筑是很特別的,在房屋外觀上投入重金的是就是門罩,磚雕,精美繁縟之極。
鶴舍的門罩是木質(zhì)的,架在兩個石臺之上,制作的工藝頗為復雜,一定有很多講究。很可惜的是,它們多已朽壞、脫落,只有極個別還相對完好,更完整的則都是新做的,看起來就不是個味道了。 按理說如此精雕細琢的門罩是都是寓意的,用容易腐朽的木頭做這種擋雨的東西,即使上面有瓦片擋護,壽命也不會很長。這是為什么呢?不解。
鶴舍村里還保留著家族的祠堂,不大但算得上完整,這已是相當不易了。祠堂按標準格局建造,兩個天井,內(nèi)堂的二層還放著幾只厚實的棺材??茨景鍓ι厦鎻堎N的紙張,這也是村委會的辦公地點。將祭祖與氏族管理統(tǒng)一本就是中國南方村民自治的傳統(tǒng)。
祠堂的內(nèi)間,在供奉的牌位正中掛著袁家始祖的畫像,從頭冠上看應(yīng)當是宋代的。不過,我覺得這種充滿現(xiàn)代繪畫風格的彩色打印制品還是不用為好。換了我,絕不會祭拜一張根本就是不靠譜的祖先畫像。
來之前都昌的朋友向我介紹過,鶴舍村始建于明代中后期,比較輝煌的時代在清末和民國,這個重視教育的村子培養(yǎng)出來的弟子有做瓷器商人的,有當省議員的,有留日的,有上黃埔軍校的,做軍官的多達十幾位,全是國民黨,簡直是地富反壞右一應(yīng)俱全,紅軍、新四軍通通地沒有,真不知道這些黑五類的后代在土改和文革期間是怎么挺過來的。
我猜測,這也許就是古村能夠存活并值得觀賞的原因。 如果這里沒出過有錢有勢的祖上,也就只是一堆泥胚房子,觀賞價值基本沒有。如果后代不是因為社會地位、人丁衰落、經(jīng)濟發(fā)展滯后等原因徹底落魄,這房子早就被拆掉了,蓋成了毫無特色但更寬敞舒適的小洋樓。這種房子若放在30年前的都昌縣城,又算什么呢?那個時候的中國,各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這種老宅子,年紀大的人都會有這個記憶。 所有現(xiàn)今存活的古村都是這樣。
一群村民在池塘邊的老宅前聊天,見我在門口探頭探腦,就很客氣的讓我進去看。 房屋內(nèi)部的構(gòu)成與徽派建筑幾無差別,進門是天井和正堂,兩側(cè)是廂房,背后是廚房。在天井周圍的門窗、梁柱上有著與徽派建筑相仿的裝飾性木雕,多為花草、鳥獸類,精美度略遜于徽州。
鶴舍村的老宅有幾間已經(jīng)垮塌、廢棄,即使還住人的房屋,看得出主人也就任其朽壞,并沒有對室內(nèi)做出保護和修復。 現(xiàn)在,都昌縣試圖將這里打造成為一個旅游景點,修復了部分房屋的外觀,除了門罩,還為池塘圍上了石質(zhì)欄桿,顯得不太協(xié)調(diào)。我到的時候,村口正在鋪路,做出了一架嶄新的大理石門樓,旁邊墻上貼著旅游開發(fā)的中長期規(guī)劃。
我認為,打造一個傳統(tǒng)文化旅游景點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 1. 有名人,吸引人們來憑吊。這是最好的一種,哪怕之前的一切都已經(jīng)蕩然無存。 2. 有規(guī)模,有環(huán)境,黟縣、婺源靠的就是這種。如果差點,就靠人工造假撐起來。 3. 以休閑為主,強調(diào)的是吃住玩,文化只是個招牌。 第一種是天生的,你祖墳沒冒煙就沒招,除非你有膽子像某個省那樣搞出個孫悟空故鄉(xiāng),說自己是姓孫的孫子。 第二種是運氣加投資,老房子沒拆光,或者有錢買別處的宅子到這邊重搭。 第三種就是純砸錢。 鶴舍能走哪條路呢?古村太小了,這樣的老宅子只有20棟左右,無論橫穿還是縱行,幾十米就出了村子。除非收門票,否則無論怎么保護、投資,這些本地人如何能夠依靠這些老宅子獲得收益呢?沒有收益,保護也無從談起。若是投資,會有人來么?
祠堂門檻 我去鶴舍的時候是在一個周末的下午,在閑逛的一個多小時內(nèi),除了看到有十幾個本縣人前來游玩外,只有我這一個外地游客。 如果開車數(shù)十公里到一個只能逛一個小時的地方,似乎不值,除非附近還有別的景點可以一同游玩。鶴舍村的附近有其他景點,名氣還不小,是什么地方?那就是下一篇的內(nèi)容了。
總體上來說,鶴舍古村還是個挺不錯的地方,存留得挺好,頗有些檔次的老屋子連成了片,有氣勢,但又不張揚。徜徉在這種綠水青山環(huán)抱的古村小巷中,那種寧靜感和歷史感讓人感覺到很舒適。走入一間被廢棄的院落,想想這里曾經(jīng)生活過十幾代人,生老病死,興衰榮辱,就如這過火后的木門和門前的青草,老舊的終將消亡,新的生命依然旺盛蓬勃。 來鶴舍一游,挺值得。
重發(fā)說明: 本篇游記當年似乎有點影響,也不能說就帶動了鶴舍的旅游。 最近一直撰寫《九江歷史上的今天》,在查找資料時看到一幅老照片。拍攝的角度這篇游記的封面一樣。照片很模糊,也不清楚拍攝的年代,只是從背后山上的樹木看,遠比現(xiàn)在稀疏,應(yīng)當是2000年林地保護之前。哪位知道這照片的年份,請給我留言。
都昌游記的前一篇鏈接如下,如您欣賞,請點贊轉(zhuǎn)發(f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