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渚文化最初發(fā)現于浙江余杭縣,是馬家浜化和崧澤文化的發(fā)展和繼續(xù),距今約四五千年,其分布范圍主要集中在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 印第安人的發(fā)飾有著良渚文化的基因 長江中下游的玉器文化突飛猛進,達到中國乃至世界史前玉器之頂峰。 良渚文化時期制玉工藝的普遍發(fā)展是良渚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它和紅山文化同時代表了中國東部沿海南北兩地原始社會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遺存下來眾多的精美玉器實物,其高難度的加工技術,令人難以想象。 只要一提到良渚,首先的代表器形一定是玉琮,良渚的玉琮不僅數量巨大,工藝之精,紋飾之神秘也是嘆為觀止。 良渚玉琮上的玉神人發(fā)冠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fā) 但是除此之外,良渚的文化也給我們留下許多的疑問,還有待考古和研究一步步揭開這些謎底。 良渚文化玉器的出土歷史由來已久,這只是傳承形式上的變化,并不影響器形特征的存在。 與紅山文化玉器相比較,良渚文化玉器在器形中所包含內在的、精神的、物質的某種寄托,似乎更加豐富,也越來越讓我們現代研究者撲朔迷離。 在良渚文化中,除了禮儀玉和裝飾玉外,還有一些玉器是到如今也沒有最終確定的功能的。 除了禮儀器和裝飾品外,還有一些用途不明,或是目前仍有爭議,有待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器物,這幾種器物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冠狀器、三叉形器和錐形器等。 一、良渚文化的冠狀器特點 冠狀器是發(fā)現較早的一種良渚文化玉器。 冠狀器中也有神人的紋飾 因其外形很像神人獸面象上插羽披茅的冠而命名。 有的冠狀器紋飾有外星人的感覺 有發(fā)冠的小鳥有很多的種類 早期的人們都是從自然界中獲得靈感和啟發(fā)的,例如冠狀發(fā)飾就是延續(xù)了小鳥的頭飾風格。 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可以看出,冠狀發(fā)飾的延續(xù) 從反山、瑤山出土的冠狀器,往往位于死者頭部一側,附近常有串飾或與玉管貫連的玉璜。 但是這些串飾的圈徑明顯小于正常人的頭徑,因此不可能是死者的實用器。 有的墓葬還在冠狀器和這些串飾的四周散落著不少半瓣狀的玉粒,這些玉粒應是某種已朽實體的鑲嵌物。 因而冠狀器很可能就是這種已朽實體的冠冕。 常見的冠狀器以素面居多,有的上面裝飾以神人獸面像為主題的花紋,而且畫面的構圖及表現手法豐富多變。 帶有鏤空技藝的冠狀物,造型很詭異 從下面的穿孔感覺到應該是實用器 從印第安的發(fā)飾中也能看出冠飾的功能和作用 二、良渚文化的三叉器型特點 鑒賞要點:此器呈淺黃色,系透閃石軟玉制成。上端分為三叉。 正面雕琢獸面紋,下端圓弧,左右兩叉呈凸面,各刻三組羽翎紋。 獸面周圍和翎紋下均有卷云紋。全器突出表現獸面和羽翎。 具有通天祈福的功能,反映當時的巫術崇拜觀念。 三叉型器更有實用的功能 三叉神器因器物上端有三個并列的樹杈而得名,目前只在反山和瑤山發(fā)掘有三叉型器,大部分都位于死者的頭部,其中叉中均有孔,可以上下貫通,常和一枚長玉管 相接,而且往往與成組的錐形器相鄰或疊壓。
三叉型器的背部可以看出其功能 有的三叉形器背面有三個鉆有豎孔的方突,或在兩側叉上各鉆橫穿。 因此可推測其可能是用于穿插組裝的某種頭飾。
帶有紋飾的三叉器
地方材質的三叉器
復原的良渚人首領發(fā)飾 在良渚博物館中,復原的那一對首領頭上的發(fā)飾就是用三叉器制作出來的,可見其功能。 三、良渚文化中的玉錐形器 錐形器是良渚文化最常見而又富有特征的玉器,往往一些墓多器。 體形分為方錐形和圓錐形兩種,部分斷面方正如珠琮,并飾有簡練的神人的獸面像。
錐型器的功能現在沒有準確的定論
各種錐型器幾乎都集中出土于墓葬主人的頭部位置 錐形器大部分都集中發(fā)現于頭部,有的尖端全部順同頭向,也有的雙雙并列,尖端相互交錯。 也有小部分散布在墓室兩側,由此看來,這類器物不止一種用途。
錐型器的功能還是一個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