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解】 流注指微賦,簡稱指微賦,為何若愚所寫。首見《子午流注針經》,后被明《永樂大典》、《普濟方》、《針灸大全》、《針灸聚英》、《針灸大成》、《類經圖翼》等引載,流傳廣泛。何若愚系金元時代著名醫(yī)家,善用針灸,是'子午流注'的創(chuàng)始人。本賦700余字,約50言,重點闡述了陰陽、氣血、經絡、流注方面的理論,強調了血引、氣引、迎隨和呼吸補瀉的運用,并列舉了古代一些針灸案例。賦文中的'養(yǎng)子時刻,注穴必須依'為現今習用的'子午流注選穴法'開穴原則的最早記載。 【原文】 疾居榮衛(wèi),扶救者針[1]。觀虛實與肥瘦,辨四時之淺深[2]。是見取穴之法,但分陰陽而溪谷[3];迎隨逆順[4],須曉氣血而升沉。 原夫指微論[5]中,賾義成賦[6],知本時之氣開[7],說經絡之流注。每披文而參其法[8],篇篇之旨審存。復按經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諭[9]。疑隱[10]皆知,虛實總附,移疼住痛如有神[11],針下獲安。暴疾沉疴至危篤[12],刺之勿誤[13]。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注釋發(fā)揮】 [1]扶救者針:孫真人曰:'凡病皆因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泛指救急之功,應推針灸之法。 [2]辨四時之淺深:依據《難經·第七十難》載:'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強調根據四季的變化,刺有深淺。 [3]分陰陽而溪谷:分陰陽,指按陰陽部位而定穴。一般陽經穴,以筋骨會縫之間為多,其處每有凹陷;陰經穴,以郄腘橫紋之上居多,其處常有動脈應手。溪谷,這里泛指穴位。 [4]迎隨逆順:指經氣的運行方向。順經而刺為補,逆經而刺為瀉。 [5]指微論:為何若愚所寫的另一部以陰陽氣血,經脈流注為重點的針灸理論專著。原書已佚,未廣傳于世。 [6]賾義成賦:取《指微論》中的精微之處,撰寫成本賦。賾,深奧,微妙?!睹}經·序》云:'誠能留心研究,窮其微賾,則可以比蹤古賢,代無天橫矣。' [7]知本時之氣開:時,時辰,意為十二經絡各至本時,皆有虛實邪正之氣,注于所過之穴。得時謂之開,失時謂之合,氣開當補瀉,氣閉忌針刺。 [8]每披文而參其法:披,翻閱。韓愈《進學解》云:'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參,參考。 [9]諭:了解,明白?!稇?zhàn)國策·魏策四》:'寡人諭矣。' [10]疑隱:疑難深奧的問題。 [11]移疼住痛如有神:得其針之要,移疼住痛,獲效如神。 [12]危篤:指危重。《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記載:'補瀉反則病益篤。' [13]刺之勿誤:意為醫(yī)者當慎重對待,細察為何經所病,補瀉針刺,去之勿誤也。 【原文】 詳夫陰日血引[14],值陽氣流??跍蒯樑痆15],牢濡深求[16]。諸經十二作數,絡脈十五為周[17];陰俞六十臟主,陽穴七二腑收[18]。刺陽經者,可臥針而取[19],奪血絡者,先俾指而柔[20]。逆為迎而順為隨,呼則瀉而吸則補。淺恙新疴[21],用針之因;淹疾延患[22],著灸之由。躁煩藥餌而難拯,必取八會[23];癰腫奇經而蓄邪,先獲砭瘳[24]。 況夫甲膽乙肝,丁火壬水[25],生我者號母,我生者名子[26]。春井夏滎乃邪在,秋經冬合方刺矣[27]。犯禁忌而病復,用日衰而難已[28]。孫絡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29]。悶昏針暈,經虛補絡須然[30];痛實癢虛,瀉子隨母要指[31]。 【注釋發(fā)揮】 [14]陰日血引:論述時日陰陽與氣血值日的關系?!夺t(yī)學入門》載:'陽日六腑值日者引氣,陰中六臟值日者引血。'陽日先調氣,陰日先調血。 [15]口溫針暖:古人多用此法以暖針,現今已經廢棄不用。 [16]牢濡深求:意為脈之虛實,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 [17]諸經十二作數,絡脈十五為周:手足三陰三陽,合為十二經脈。每一經各一絡脈,加之督脈之絡、任脈之絡、脾之大絡,合為十五絡脈。 [18]陰俞六十臟主,陽穴七二腑收:臟為陰,腑為陽。陰俞即臟的五輸穴,古時俞、輸、腧三字相通。五臟之輸各有五,則五五二十五輸,并心包絡五輸,共三十,以左右見言之,六十腧穴也。腑謂六腑,六腑之輸指井、滎、輸、原、經、合各有六,則六六三十六輸,以左右脈共言之,則七十有二腧穴也。 [19]刺陽經者,可臥針而?。阂庠谡f明針刺的深淺。衛(wèi)者屬陽,皮毛之分,因為陽氣輕浮,當臥針而刺之,以防損傷榮氣。 [20]奪血絡者,先俾指而柔:奪血絡者,取榮氣也,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令氣散后進針,以防損傷衛(wèi)氣。兩句所言與'刺榮無傷衛(wèi),刺衛(wèi)無傷榮'意思一致。 [21]淺恙新疴:指新病,病程較短。 [22]淹疾延患:指病程較長的慢性疾患。淹,遲緩,停留。 [23]躁煩藥餌而難拯,必取八會:熱病內傷陰津,見躁煩之癥,應取八會穴治療。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匯聚的8個穴位。最早由《難經·第四十五難》提出:'府會太倉,藏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字有誤,有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即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八會穴善于治療相應臟腑器官的熱證。 [24]癰腫奇經而蓄邪,先獲砭瘳:《靈樞·癰疽》中說:'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wèi)氣歸之,不得復返,故癰腫。'奇經,實指經絡,意為經脈因感受邪氣,蓄積腫熱,宜先砭刺出血,病可痊愈。 [25]甲膽乙肝,丁火壬水:即為十天干配五臟六腑,陽干主腑,陰干主臟。即膽甲肝乙,小腸丙心丁,胃戊脾己,大腸庚肺辛,膀胱壬腎癸。 [26]生我者號母,我生者名子:指五輸穴的補母瀉子配穴法。按照每個腧穴的五行屬性,我生者為子穴,生我者為母穴。 [27]春井夏滎乃邪在,秋經冬合方刺矣:指按四時取穴。具體方法是春木旺刺井,夏火旺刺滎,季夏土旺刺輸,秋金旺刺經,冬水旺刺合。提示按四時的不同變化,應采取不同的針刺深度。 [28]用日衰而難已:當臟腑五行受日干五行克制,如心病遇癸日(水克火),大腸病遇丙日(火克金)時,因臟腑正氣衰退,疾病難以治愈。提示遇相克之日,臟腑氣衰,刺病難以治愈。 [29]孫絡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孫絡,小絡也,謂絡之支別也。《經脈》記載:'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 [30]悶昏針暈,經虛補絡須然:暈針所發(fā),多為不明針理,氣血虛脫而致,如刺肝經致虛則可補肝之絡穴蠡溝,刺脾經昏暈則補脾之絡穴公孫等。 [31]痛實癢虛,瀉子隨母要指:按五輸穴的五行配屬,治療疾病選穴處方時,依據'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的原則,痛證多為實證,采用瀉法;癢麻之證多為虛證,則采用補法。這是虛實補瀉的基本原則。 【原文】 想夫先賢迅效,無出于針;今人愈疾,豈離于醫(yī)。徐文伯瀉孕[32]于苑內,斯由甚速;范九思療咽于江夏[33],聞見言稀。 大抵古今遺跡,后世皆師。王纂針魅而立康[34],獺從被出;秋夫療鬼而獲效[35],魂免傷悲。既而感指幽微,用針真訣,孔竅詳于筋骨肉分,刺要察于久新寒熱[36]。接氣通經,短長依法[37],里外之絕,羸盈必別[38]。勿刺大勞,使人氣亂而神隳[39];慎妄呼吸,防他針昏而閉血,又以常尋古義,猶有藏機,遇高賢真趣,則超然得悟;逢達人示教,則表我扶危。男女氣脈,行分時合度[40];養(yǎng)子時刻,注穴必須依[41]。今詳定療病之宜,神針法式;廣搜難素之秘密文辭,深考諸家之肘函妙臆[42];故稱廬江[43]流注之指微,以為后學之規(guī)則。 【注釋發(fā)揮】 [32]徐文伯瀉孕:指徐文伯瀉三陰交穴下胎的典故。 [33]范九思療咽于江夏:范九思,宋代醫(yī)家。精通醫(yī)藥及針術,善治危重病人。民間流傳他治愈一例喉蛾的驗案,以針藥并舉見長。 [34]王纂針魅而立康:王纂為北宋醫(yī)家,善針術。傳說一女為狐所惑,日漸瘦弱,王為之下針,狐即從女被中逃出,病即愈。 [35]秋夫療鬼而獲效:秋夫為徐秋夫,宋代醫(yī)家。傳說他夜聞鬼求治腰痛,便做草人,下針即愈。見《南史·張融傳》。 [36]孔竅詳于筋骨肉分,刺要察于久新寒熱:腧穴分布于筋骨分肉之間,刺當掌握病位之浮沉,病情新久,病性寒熱。 [37]接氣通經,短長依法:接氣通經來源于《靈樞·五十營》中'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的認識?!睹}度》中亦有十二經脈度的記載:'手三陽脈長五尺,九呼則氣行五尺四寸,故過經四寸;手三陰脈長三尺五寸,七呼則氣行四尺二寸,故過經七寸;足三陽脈長八尺,一十四呼則氣行八尺四寸,過經四寸;足三陰脈長六尺五寸,一十二呼則氣行七尺二寸,過經七寸。'長短依法之理,即在于此。 [38]里外之絕,羸盈必別:意為心主于脈,肺主于氣,外華榮于皮膚,故言外。腎肝在下,屬內,心肺外絕,則皮聚毛落;腎肝內絕,則骨痿筋緩。應分清里外虛實。 [39]勿刺大勞,使人氣亂而神隳:言針灸的禁忌,針刺大勞之人,則會使氣機逆亂,神氣彌散。隳(huī),毀壞。 [40]男女氣脈,行分時合度:氣脈,指人體的機能;時分,指針治的時間季節(jié)。此句意為針刺時應判明人體的機能狀態(tài),按照時間季節(jié),采用相應的針刺手法。 [41]養(yǎng)子時刻,注穴必須依:即何若愚撰、閆明廣注的《子午流注針經》中的'養(yǎng)子時刻注穴法'。養(yǎng)子,指五行母子相生。時刻,是古人用銅壺滴漏,將一日晝夜,即十二時辰分為百刻。注穴指十二經脈氣血,各至本時所注,井、滎、輸、原、經、合共六十六穴。《針灸問對》:'養(yǎng)子時刻注穴者,謂逐時干旺氣,注臟腑井滎之法也。每一時辰相生養(yǎng)子五度,各注井滎俞經合五穴,晝夜十二時,氣血行過六十腧穴也。'養(yǎng)子時刻注穴法是推算子午流注配穴治病的重要規(guī)律之一。 [42]深考諸家之肘函妙臆:認真考證各家的臨床經驗及理論精華。 [43]廬江:為古水名,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匯合處,諸葛亮《出師表》中所稱'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處,《針灸聚英》作'廬江',在今安徽中部。 以上節(jié)自陳以國老師主編的《針灸歌賦注釋發(fā)揮》一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