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 詩詞格律概要作者:王力 當當 詩詞格律作者:王力 著 當當 這一講再給大家學(xué)習(xí)一下詩詞的開合與虛實: 一、詩詞的開合與虛實 (一)開合的概念 在詩詞的寫作中,我們必然要涉及景、物、人、事。 必然要涉及這些景、物、人、事的遠近、大小、早晚等等。 這就涉及到描寫、敘述進程中的開合問題。 開合,可以理解為放開和關(guān)上, 就是開闔、捭闔的意思, 還可以理解為,放出去、收攏來。 (二)開合在不同領(lǐng)域范疇的具體表現(xiàn) 所謂開合,對于詩詞就是一個范圍問題。 1、在寫景,就是一個空間范圍, 包括物象的大和小、遠和近、擴展和深入、宏觀和微觀的問題。 2、在敘事,主要是時間范圍, 包括事件早晚,是歷史,還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 事件與自身關(guān)系的遠近,自身之事、他人之事、古人之事等等。 也有大和小、遠和近、擴展和深入,宏觀和微觀的問題。 3、在抒情,則是從自我出發(fā)的范圍, 包括我、我和他人、他人,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的問題。 也有大和小、遠和近、擴展和深入,宏觀和微觀的問題。 總結(jié)一下: 不管寫景、敘事,還是抒情, 開合都是大和小、遠和近、擴展和深入,宏觀和微觀的問題; 總之是空間和時間的問題; 說到底,就是范圍問題,空間的范圍,時間的范圍。 我們看例詩: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首聯(lián),是未曾動身之前的思想活動, 是從城里到城外的,是開張的,放出去的。 丞相祠堂何處尋? 何處有多大? 無限大!可能是所有的地方。 但丞相祠堂終究還是一個小地方,是有具體答案的。 錦官城外柏森森。 把前邊的“何處”收攏來,具體到一個地方, 錦官城外,那個松柏森森的地方。 這一聯(lián),首先以人(我)為中心,把思緒放出去,放到了城外。 繼而把“何處”收攏到一個具體的地方。 這是一聯(lián)中的開合。 一句中也有開合。 我們看:丞相祠堂何處尋? 首先思想中已經(jīng)有了一個具體的地方, 不大,就是一個院落。 可以看做是思想的出發(fā)點, 而“何處”二字用問句把它放到了廣大的不確定之中。 從中也看出了開合。 錦官城外柏森森。 錦官城外是多大的地方? 無限大! 除了錦官城里的所有地方, 大不大? 而柏森森的這塊地方就不大了, 就是祠堂所在地,一個小小的院落。 這是一句的開合。 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是對祠堂內(nèi)的描寫,從錦官城外收攏來,收到祠堂內(nèi)。 相對于首聯(lián),這就是合。 這是聯(lián)間的開合。 再看句內(nèi), 碧草對于春色,黃鸝對于好音都要小很多。 這也可以看出開合 頸聯(lián),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從前二聯(lián)的現(xiàn)在,一下子跳到了八百年前,漢末和三國時代! 尾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上句仍是八百年前,下句則回到現(xiàn)在。 這樣, 前四句 --5、6、7三句 --尾句, 這三個部分, 從時間上就構(gòu)成了整首詩的開合。 至于后兩聯(lián)聯(lián)內(nèi)、句內(nèi)的開合,大家 課后琢磨一下。 大家記住,這個開合包括 一句內(nèi)的開合; 一聯(lián)內(nèi)的開合; 聯(lián)間的開合; 整首詩的開合。 我們許多同學(xué)寫作業(yè)和寫作品,往往局限于眼前的景物和情緒, 把描寫和抒發(fā)緊緊地鎖死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nèi), 寫出來的東西萎縮淺??; 還有少部分同學(xué)寫的時候天馬行空, 空間上一味的闊大,時間上更是難以確切的看出, 寫出來的東西浮滑飄渺,難以理解。 這都是沒有很好的處理這個開合的問題導(dǎo)致的。 現(xiàn)在分析一下后面這首詞的開合。 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 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 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 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先看第一句的開合。我們看起拍第一句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瀟瀟暮雨,是作者實際感覺到的,也許就淋到了自己。 雖說算不上合,但也絕不是開。 這是個出發(fā)點 灑江天三個字,卻是開到了極處! 江天,就是世界吧? 句前一個領(lǐng)字----對, 除了領(lǐng)起句子,還改變了句子的結(jié)構(gòu)。 如果沒有這個“對”字,它是一個完全句: 瀟瀟(定)暮雨(主)灑(謂)江天(賓)。 主語就是暮雨。 但有了這個“對”字,就成了無主句: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合成謂語)。省略了主語。 那么,主語是什么? 我!作者自己。 也就是說,這一句里暗含一個“我”字。 這個“我”字就是真真正正的出發(fā)點。 整句看起來,就是從合逐漸地放開。 (我)--暮雨--江天。 再看一韻的開合。 第二韻句, 漸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 霜風凄緊,寫作者立身處,是合; 關(guān)河冷落,寫大的環(huán)境,是開; 殘照當樓,還是作者立身處,合。 以上兩韻間,是事件發(fā)展時間上的開合, 后一韻是現(xiàn)在(合), 起拍則是以前(開)。 我們看第三韻句: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 是對前文的總結(jié)。是處,作者立身處,合。 把眼界從遠處收回到是處。 上闕煞尾: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則是開。作者想開去,想到江水東流。 下闋從上闕的立身環(huán)境寫到自身。 這與上闕又構(gòu)成了整首詞的開合。 其實,這首詞的每一個韻句內(nèi)都有開合; 相鄰韻句之間也都有開合。 我們只看關(guān)鍵的名詞就能看出其中的開合。 (我)--暮雨--江天--清秋--霜風--關(guān)河--樓--物華--江水 --蹤跡--佳人--妝樓--歸舟--闌干 這些名詞就是詩詞的血肉器官, 決定了境象的遠近、大小等形象屬性, 也決定了境象描寫進程中的開與合。 而連接這些名詞的動詞、形容詞們,則是筋骨和手足, (三)虛實的概念 (一)概念 高中課本有云: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 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 客觀為實,主觀為虛; 具體為實,抽象為虛; 顯者為實,隱者為虛; 有行為實,徒言為虛; 當前為實,未來為虛; 已知為實,未知為虛。 眼見為實,心想為虛; 已然為實,未然為虛; 還有一個簡單的說法 身臨其境,仰觀俯察為實,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為虛。 詩詞格律作者:李凱 著 當當 詩詞格律全集(精裝)作者:張小燕,陳佳 著 當當 1、什么是詩歌中的“虛”? 在中國畫的傳統(tǒng)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象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1)、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詩人往往借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xiàn)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就是一個虛象。詩云:“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西上蓮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 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或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景象,但是現(xiàn)時卻不在眼前。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xiàn)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fā)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憶昔》(韋莊)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3)、設(shè)想的或者未來之境。 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fā)生的,它表現(xiàn)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柳永《雨霖鈴》中云:“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shè)想的別后的景物: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xí)習(xí)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兑共磁d緫压拧罚ɡ畎祝?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持帆席,楓葉落紛紛。 2、什么是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中筆畫細致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xiàn)實;《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闕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的形勢;《雨霖鈴》中上闕所寫的兩人分別的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钡取?/span> 3、虛與實的區(qū)別 虛與實是相輔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則表明虛也是一種存在,虛絕不是無。這種存在,是靠實生發(fā)出來的,是在實的基礎(chǔ)上通過大腦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虛和實又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疤搶嵪嗌笔侵柑撆c實二者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zhuǎn)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 (1)、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gòu)之景為虛 要表現(xiàn)“竹林橋外鎖酒家”的詩意,畫家只需畫“旌幌”;要表現(xiàn)“深山藏古寺”的畫意,只需畫打水的“和尚”。在這里,“旌幌”“和尚”是實,“酒家”、“古寺”為虛。在虛與實之間有一座橋梁,那就是欣賞者的想象。劉禹錫有一首《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的“野草”、“夕陽”、“燕”等是實景,而六朝古都的繁華是虛景。可我們不難想象出當年橋頭車水馬龍、宮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涼無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便油然而生。我們讀李商隱的《無題》中“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對鏡梳妝打扮,面對自己日漸消瘦的面龐,顧影自憐的形象,從而體會男主人公對她因相思而衣帶漸寬的疼愛;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對月抒懷的形象,體會女主人公對他的牽掛之情。沒有這種虛的想象,就不能體會出抒情主人公那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九死不悔的執(zhí)著。 (2)、景物為實,情感為虛 詩人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將這種虛表現(xiàn)出來,就得化情思為景物、化虛為實。而讀者則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這也是詩歌鑒賞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識象,由象悟道。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等詩句都是化情思為景物的例子。我們在欣賞時就要從意象出發(f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營造的氣氛,體會其情感。 (3)、形象為實,抽象為虛 上面談到的景物和情思的關(guān)系,也是形象與抽象的關(guān)系,但抽象的東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難寫之景、之事均為抽象。聲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畫家偏偏能用幾只蝌蚪表現(xiàn)出“蛙聲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畫家偏偏能用幾只蜜蜂或蝴蝶表現(xiàn)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稱紅杏尚書,因為他有一首《玉樓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認為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詩人能將春意“濃”之虛化為紅杏盛開,枝頭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齊來鬧春,春意盎然之實,但句中并沒有說起蜂蝶來,這就是“鬧”的作用。我們設(shè)想,如果把這“鬧”字換成其他字眼,(撇開韻的因素)如“好”、“滿”、“濃”、“足”等等,都沒有“鬧”字來得生動有活力。音樂旋律很抽象,但白居易能將婉轉(zhuǎn)之虛轉(zhuǎn)化為“間關(guān)鶯語”之實;韓愈能將悠揚之虛轉(zhuǎn)化為“浮云柳絮”之實。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筆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氣勢洶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筆下則變得有體積有重量,“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在賀鑄筆下,則化作“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4)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無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礎(chǔ)上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這乃是作詩功夫之至?!安槐M之意”則為無限。宋代畫家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边@就是詩畫中的空白藝術(shù)?!按荷珴M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是以少勝多,以有限之紅杏表現(xiàn)無限之春意。以無勝有更是把虛實結(jié)合推向了及至,白居易的“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里面包含了多少復(fù)雜難言的感情,那就取決于讀者的想象力了。 (5)側(cè)面為實,正面為虛 書法上講究疏密,園林上講究掩映。處處實則板滯,處處虛在空無。側(cè)面描寫就能化實為虛,往往虛寫想要表現(xiàn)的實的東西,從而造成含蓄蘊藉的效果,給讀者留下較大的想象空間。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道“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首詩便是虛實結(jié)合的典范。“天門中斷楚江開”,看似寫天門山,實則寫水;“碧水東流至此回”,看似寫水,實則寫山。這首詩也正是詩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無堅不摧、一往無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堅強不屈。王建的“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以“花”之閑反襯人之忙;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以其溫馨反襯人之孤獨、凄涼的心境;韓愈的“穎乎爾誠能,勿以冰碳置我腸”以聽者冰碳置腸的感受反襯彈者技藝之高超。常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然而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訝衾枕冷,復(fù)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痹娙吮憩F(xiàn)雪大之實,并非親眼所見,處處從虛處落筆,尤其是末句寫聲,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總之,實境乃是一種真境、事境、物境;虛境乃是在此基礎(chǔ)上給讀者創(chuàng)造的一種想象的空間、詩意的空間。從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虛可生實,實可生虛,想象則是其橋梁,正是讀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詩歌更為飽滿,充滿靈氣,充滿詩情畫意。 4、虛實的相輔相成關(guān)系 (1)虛景和實景的關(guān)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揚州慢》中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由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夢游天姥吟留別》仙境的美好與現(xiàn)實的黑暗構(gòu)成了對比。從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視權(quán)貴的精神。(2)虛景和實景的關(guān)系,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鈴》《月夜》《踏莎行》歐陽修《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鄙详I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設(shè)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來寫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虛實相生,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5、虛與實的表述方式 我們寫東西不可能一味地寫實, 也不可能一味地虛寫 太實則如堆砌,太虛則如浮云 有虛有實才能更恰當?shù)拿鑼懢诚?,更確切的表達我們的思想。 學(xué)習(xí)虛實的關(guān)系離不開詩詞的主題,碰到類似的表達技巧或藝術(shù)手法的問題時,只答虛實相生是不夠的,必須和主題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聯(lián)系在一起。 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虛景與實景相對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強烈的對比,表達了詩人某種的感慨。 (2)、虛實相生,虛實相應(yīng),虛景與實景融合,互相映襯,瀉染出一種濃濃的某種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種氣氛。 (3)、虛實結(jié)合:把現(xiàn)實的象、事、境與想象的象、事、境互相映襯,交織在一起表達同一個感情。 可以豐富詩詞的意象,開拓詩詞的意境。 (4)、在虛實轉(zhuǎn)化上,我們需要化虛為實。 把另一個世界的物象和事境化為我們所在的世界的象、事、境; 比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guān)山。 還可以把時間那一頭的物象和事境化為這一刻的象、事、境。為我所用,為現(xiàn)在所用,為當下所用。 比如李白的越中懷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5)、在虛實轉(zhuǎn)化上,我們還需要化實為虛。 把實境化為虛筆,化為情感,或者化為抒情議論。 比如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巴山夜雨,在第二句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境象,是作者正在經(jīng)歷的真實環(huán)境。 但到作結(jié)時,作者卻把它化為虛景,當做了作者想象重聚時夫妻們的話題。 所以,我們今后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寫實景的時候要實中透虛,寫虛景的時候有憑籍依托,落到實處。 |
|
|
來自: 湖南周慎 > 《詩詞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