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陳嘉禾的研究(ID:researchwell) 記得我加入投資行業(yè)的時間比較特別,是2006年的圣誕節(jié)。中國人的習慣,向來是不怎么過圣誕節(jié)的,所以圣誕節(jié)那天大家也都照常上班。我到資產(chǎn)管理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領了表格以后,就溜達著跑到部門去報到。 還記得那天的上證綜合指數(shù),正好向上擊穿了2,400點。在當時的市場,不少人都覺得泡沫有點大,畢竟一年半前的指數(shù)才只有不到1,000點。在短短一年半里上漲了140%,加上股權分置改革的送股回報率甚至更高,要說覺得一點沒有泡沫,那是自欺欺人的。 但是,在2007年的前10個月里,上證綜合指數(shù)繼續(xù)上漲,最終到達了6,124點的歷史性高點。在這個讓人難忘的時刻,市場上幾乎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特別做投資了。在當時,我去家邊上的小公園轉悠,看到一群群的人圍坐在一起說股票,中間是一臺插著無線網(wǎng)卡的電腦,完全不顧周圍初秋時刻的蚊子大軍。(當時無線網(wǎng)卡剛剛普及,一臺筆記本電腦配上網(wǎng)速奇慢的無線網(wǎng)卡,是公園炒股俱樂部的標配。) 在2007年的最高點,上證綜合指數(shù)的市盈率(PE)估值達到了60到70倍,這個估值如此之貴,在之前只有幾次股票市場能與之相比:一次是1989年的日本股票大泡沫,當時的日經(jīng)指數(shù)的估值也達到了60倍以上。另外一次是2000年美國科技股大泡沫,彼時的納斯達克指數(shù)的PE值,據(jù)說達到了100到200倍。 在這些市場估值達到60倍以上的時候,有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注意:這時候幾乎所有人的人都覺得,自己特別會做投資。這種現(xiàn)象,恰如那句資本市場的小故事所表述的一樣:“請問投資經(jīng)理先生,什么時候市場的泡沫會見頂?是你以前從來不買股票的鄰居,突然跑來問你股票的時候嗎?”“不,是當我從來不買股票的鄰居,跑來教訓我應該怎么買股票的時候?!?/p> 在彼得﹒林奇的書里,這個資本市場小故事,被細化成了市場從熊市底部到牛市頂部的4個階段。當彼得﹒林奇在聚會里碰到一位醫(yī)生的時候,如果沒人愿意討論股票、都和醫(yī)生討論健康問題,那么市場處于第1階段;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圍著醫(yī)生聊天,但是有一小部分人跑來和林奇聊了一會兒股票,市場處于第2階段;大部分人、包括那個醫(yī)生,都跑來和林奇請教股票問題,市場處于第3階段。那么第4階段如何呢?這時候,沒人想聽彼得﹒林奇、這位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經(jīng)理之一談論股票問題,所有人都在教育林奇:你應該這樣買股票、你應該那樣買股票。 而在第4個階段,市場的估值往往很貴、甚至是奇貴。這時候,50、60倍以上、乃至100倍以上的PE估值屢見不鮮。但是,投資大眾卻意識不到超高估值所蘊含的危害,所有人都被過去的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覺得自己超級會做投資。這種情緒反復、周而復始的在市場上出現(xiàn),從未消失。 在我與資本市場接觸的許多年里,我已經(jīng)不記得自己聽到過多少次別人對我說,“估值不重要。”在2007年的股票市場,有人對我說“估值不重要”;在2008年的債券市場,當10年期國債收益率向著2%奔去時,不少朋友對我說“估值不重要”;在2012年的中小板市場和2015年的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許多人對我說“估值不重要”;在2015年到2017年的房地產(chǎn)市場,幾乎所有人都在說“剛需”、“估值(租金回報率)不重要”;而在2017年的虛擬貨幣大牛市中,無數(shù)的虛擬貨幣投資者干脆說,我們根本不需要估值!(虛擬貨幣確實也沒有估值。) 最近,我又聽說一種新的說法,叫“好公司就不用看估值”。這種說法很有意思,邏輯看起來非常完備:“為什么有的公司貴呢?因為公司好啊,好所以才貴。為什么有的公司便宜呢?因為公司差,差的才便宜。投資應該買好公司、不應該買差公司,所以投資就應該買貴的公司、不應該買便宜的公司?!边@個有趣的邏輯,和“白馬非馬”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仔細想想好像哪里又有點不對,什么時候多花錢買東西還成了好事兒? 一些倡導“買好公司就不用看估值”的投資者,他們宣稱自己的投資理念是從查理﹒芒格或者沃倫﹒巴菲特那里來的,說這兩位老先生倡導“買好公司比買便宜公司重要”。實際上,查理﹒芒格的原話是,“以合理價格買到好公司,比以好價格買到平庸公司更好?!保ˋ great business at a fair price is superior to a fair business at agreat price.)芒格從來沒有說過,買好公司的時候價格不重要,他只是說,如果好公司以合理價格出售,那么會比差公司以好價格出售更好。在這個語句里,好公司的“合理價格”仍然是不可忽視的。 在幾乎每個估值超貴的市場里,不管是60倍以上PE的股票市場,還是房租回報率不足2%甚至只有1%的房地產(chǎn)市場,還是債券收益率跌到2%以下、甚至0%附近的債券市場,當巨大的財富效應讓每個人賬戶上的數(shù)字迅速上升時,幾乎所有的投資者都會突然認為,自己是一個投資天才。這種現(xiàn)象不僅僅發(fā)生在股票市場里,在許多市場中,同樣的故事都一再上演。這種現(xiàn)象也不僅僅發(fā)生在非專業(yè)投資者中,即使對于專業(yè)投資者,往往也難以逃脫這種自信心膨脹帶來的錯覺。 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在美國債券市場,有的專業(yè)投資者被譽為“債券之王”、或者“債券投資之神”。但是,這些“神一般”的投資者,他們所產(chǎn)生的時代大背景是什么呢?在1980年代,美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一度高達15%以上,在1990年代這個數(shù)字掉到了6%左右,21世紀的第1個10年和第2個10年里,則分別掉到了4%和2%。當國債收益率從15%以上,下降到區(qū)區(qū)幾個百分點時,在如此巨大的債券牛市里,加上債券投資中常用的杠桿手段,大家認為有些投資者非常會投資,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大約2002年以前,中國的房地產(chǎn)市場不怎么紅火,也沒什么人靠買房子發(fā)財。當時上海市政府甚至出臺過政策,買房子送戶口。但是在大約2002年到2003年以后、到2017年以前的時間里,房地產(chǎn)市場(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房地產(chǎn)市場)出現(xiàn)了一波幾乎沒有回調的上漲(僅僅在2008年時有一次短暫的下跌),一線城市的房屋出租回報率從8%到10%,一路下降到2%、甚至接近1%。在這十幾年中,我們同時也聽到了無數(shù)的通過買房而完成的財富故事。 但是,如果說8%到10%的回報率對應的是12.5倍到10倍的PE估值,那么2%、甚至1%的估值,對應的就是50倍、乃至100倍的PE估值。在一個50到100倍估值的市場里,又有誰不會做投資呢?只要敢下單、敢貸款,房型、建筑質量、乃至地段和配套設施都沒有那么重要。在這段時間里,在房地產(chǎn)市場上賺錢最多的人,往往是杠桿用的最足、膽子最大的人。但是,這難道真的是一種投資水平嗎?還是只是時代帶來的運氣? 投資的世界是如此奇妙,它充滿財富的誘惑,又充滿各式各樣的真知與謬論。在每一個估值達到60倍PE、乃至60倍以上PE的市場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人們賺的盆滿缽滿,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對自己的投資能力充滿信心。畢竟,當投資回報在短短幾個月、一兩年里,就超過幾十年的銀行存款利率時,誰不覺得自己會做投資呢? 但是,看看當時市場的估值,這些讓人們感到無比自信的投資回報率,究竟是來自真實的投資水平呢,還是來自因為市場狂熱帶來的運氣呢?當身處這樣的市場時,那些理性的投資者應該認真地問一個問題:我賺的錢,究竟是來自運氣,還是來自能力?要知道,靠運氣賺到錢從來都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但是,如果錯誤的把靠運氣賺到的錢當成能力賺到的錢,那么這件讓人開心的事,就會變得絕頂糟糕。 |
|
|